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死后"一军皆哭"的原因,首先,司马迁为何替李广立专传,说明《史记》是透过这位典型人物一生的坎坷不遇,反映出武帝一朝任用统帅的偏好,以及与李广相同出身的六郡良家子在汉匈奴战争中所受的不公平待遇与委屈。其次,李广难封是否"数奇",李广找望气王朔寻求答案,是长期怀才不遇下脆弱心理的表现。司马迁录入这段对话,是认为才气天下无双的李广,一生的不遇是难以理性解释的。李广不遇并不是因为"数奇",也不是"杀已降",李广一生的坎坷是由于外戚统帅卫青的排挤。最后,以引刀自刭保住自己的些微尊严,李广之死强化了六郡良家子蓄积已久的委屈。李广引刀自刭后,"一军皆哭",正是李广含冤而死触动了六郡良家子共同的委屈,他们感同身受,哭的是这群人的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2.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从小事做起     
①古时候有一个叫李广的青年,勤奋好学,锐意成名。他在南山脚下租一院落,日夜攻读。②李广有个不肖做小事的毛病,说:"大丈夫应做轰轰烈烈的大事,身边这些小事,不值得去做!" 45叠③李广有个伯父听说他这一毛病后,很是着急,便想让李广改掉这毛病。46 ④这  相似文献   

4.
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自《史记·李广苏建列传》中的李广部分。在《李广苏建列传》中,司马迁为李广立传,文字长达2500多字,经命题先生大刀阔斧地删削,作为试题材料出现的,还不足500字,篇幅不可谓不短,文字不可谓不简,然而读来读去,总觉得有些地方交代不清,甚至不合事理,(?)格难通。究其原因,原来是命题者犯了任意嫁接,因删害意的大忌。请看下面几个句子。  相似文献   

5.
关于西汉名将李广没有封侯的原因,众说纷纭。最近高敏先生又著专文进行分析,我们在这里谈点不同看法。一、李广遭诬陷的证据不能成立高先生认为“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之一是“嫉贤妒能的人对李广进行诬蔑陷害”,而这个人就是公孙昆邪。因为他向景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高先生说:“就是这样,李广的才能,招来了‘自负其能’的谤语,他的同匈奴力战,反而成了他想投降匈奴的罪证。”从事理上估计,诽谤陷害李广的人,不一定没有,但把公孙昆邪的这些话看成是诬陷的根据,就难以使人信服了。公孙昆邪的这些话,见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是他哭着对景帝说的。谁读了,谁都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王船山二人对西汉历史有着不同的看法。对新丁公,司马光以为这是刘邦以天下之大义灭私恩,而王船山却认为是忘恩负义,是权术;在诛韩信上,二人都认为韩信有可杀的理由,但司马光以为刘邦有负于韩信。而王船山却以为韩信迟早会反叛、迟诛不如早诛。在和亲匈奴的政策上,二人观点一致,反对和亲。对李广的评价,司马光维持传统观念,李广作为名将,值得肯定、同情,但批评李广的统兵法。而王船山却认为李广不过是以名誉动人,根本不能统兵,只能失败,因而汉武帝时他的处置是正确的,李广没有资格怨天尤人。  相似文献   

7.
胸襟     
对于落魄(pò)时侮辱自己的人,李广杀了他,韩安国一笑了之,韩信却将他留在手下任职,谁的境界更高呢?李广杀了那个霸陵尉,可见李广心胸狭窄;韩安国不计前嫌,足见他的心胸比较宽广;韩信的境界则更高,他能将昔日侮辱自己的人为自己服务,不愧为汉初第一名将。  相似文献   

8.
李广射虎     
《学语文》2009,(3):12-13
李广是汉朝的一员大将。他家世世代代擅长射箭,李广也以射箭而闻名。由于他神勇无比,骁勇善战,人们称李广为“飞将军”。  相似文献   

9.
正[开开心心——阅读]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奉命抵挡匈奴南进。一天,有三名匈奴兵又前来侵扰,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他们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了三名匈奴兵,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李广的队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的  相似文献   

10.
李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悲情描述,历代文人骚客的无限感发,使他的形象单一化、固定化了。人们所传唱、接受的李广,是一个勇敢善战、能挽雕弓射天狼,却终生未被封侯的悲剧形象。事实上,李广有着多重性格、多面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人"咏李广"诗及其李广情结的解读,可以窥见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及其部分导因;而透过李广这一文化现象在唐代的发展演变,可以获得观察唐朝盛衰演变历史的一种独特视角,从而对唐朝历史发展轨迹给予一个新认识,同时也可以从文化史的视角,对文化现象的历史解读找到一种新的注解。  相似文献   

12.
<正>(1)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夜风劲吹,乱草摆拂,李广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后李广"囡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八石矣"。(2)误以为是猛虎,能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而知道是石头了,却又力有不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只有勇于挑战,全力以赴,才会取得成功.世界上不少人并不是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3.
魏宝文 《学语文》2010,(6):17-18
《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整篇《李广苏建传》中,李广的内容大多照搬《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的内容也就只有几行,反倒是附在苏建传记之后苏武的内容让作者煞费苦心,从中不难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李广“难封”的客观原因是封建官场上的各种不定因素 ,但主要原因是其不谙官场政治、自负其能、心胸狭隘等。尤为重要的是 ,李广只是汉初战略防御指导思想下的名将 ,擅长防御作战 ,不适应汉武帝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所以 ,当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出击匈奴屡建奇功的时候 ,他却不知所措 ,以至败多胜少。后人对李广寄予同情 ,主要受司马迁感情左右 ,强调客观因素多于重视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的名篇。司马迁以饱满的激情,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李广这个“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名将形象,高度赞扬了李将军超群的武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洁的人格,对李广的悲剧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不平,并以此谴责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摧残,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 作为一名武将,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他的最高理想和不懈追求,就是通过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建立军功,以报效国家,博取封侯,光宗耀祖。然而他一生的苦苦追求,始终未能实现,最后却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 读《李将军列传》,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造成李广悲剧的原因。表面上看,司马迁在传中借汉文帝、汉武帝之口说李广“不遇时”,“数奇”。文帝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  相似文献   

16.
运气对一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汉武帝攻伐匈奴时,起用了四位大将,他们是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论对边塞及敌情的熟悉,论指挥才能和武艺胆略,李广应居四将之首。匈奴人特别  相似文献   

17.
[读故事] 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被人们称为“飞将军”。据说,他在镇守北方边境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天夜晚,月色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  相似文献   

18.
西汉“飞将军”李广,自青年时候起与匈奴大小70余战,纵横沙场约40年,最终却没有得到封侯,并且含恨自杀。在司马迁、王勃、王维等人笔下,李广成了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慨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那么,李广的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李广确有封侯拜将的实力。他神勇异常,尤其擅长射箭,这有著名的射箭入石故事和几次战斗实例为证。青年时期他跟从汉文帝出猎,多次格杀猛兽,汉文帝不禁叹息:“真可惜呀,你生不逢时!如果是在高帝(刘邦)那个时候,博取万户侯还不是小意思!”有一次他率领四千骑出战,被匈奴…  相似文献   

19.
李广(?~前119),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学术界对西汉名将李广难封的原因进行探讨,发表了很多有说服力的见解,但也有些看法还值得进一步商榷。其一是昆邪进谗说。此说认为公孙昆邪因嫉妒而诬陷李广,汉景帝是“听了公孙昆邪的谗言,信以为真”才使“李广从此辗转边郡,不得重用”,“更不能封侯赐爵”的。其根据是《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活:“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