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在新时代下,数字经济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从数字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储备等3个方面建立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0年的相关数据为依托,运用熵值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显示:从地区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省会城市与地级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级市整体发展较均衡;从年度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趋势向好,至2020年受疫情影响发展水平有所下降,总体呈上升态势;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逐步推进,数字产业基础不断增强,但是数字人才储备有所不足。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稻作起源问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从自然条件上看,必须具备水稻生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并且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其二是这从文化谱系上看,该地区必须具有连续的稻作文化考古发现;其三是这一地区发现的稻作遗存,在年代上应是最早的,并且有相同类型的遗址在相近地区不断被发现。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长江中游稻作文化遗存,认为这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当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科技服务业作为信息和知识密集的新兴服务业态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对促进科技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技服务机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方法,深入剖析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现状.文章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机构仍存在行业管理不够规范,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短缺;科技服务供需精准匹配度不够以及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经济带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思  胡守庚  熊婷  邹谢华  朱繁 《资源科学》2018,40(11):2213-2224
在国家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背景下,区域土地利用转型模式设计对缓解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长江中游经济带为研究区,以325个县(区)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遥感和社会经济等数据,从土地利用形态(显性/隐性)转换的视角构建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为典型地类的转型模式要素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解析新时期新目标对土地利用转型的要求,甄别不同类型土地利用转型方向,进而遵循可持续发展和主导性原则,总结归纳不同主体功能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经济带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转型模式包括规模与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u+Ru+主导型)、规模控制而产出能力适度提升型(DuRu+主导型)等四种;农产品主产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和产出能力稳定型(DcRc主导型)、规模稳定而产出能力提升型(DcRc+主导型)等四种;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模式包括规模增加型(Df+主导型)和规模稳定型(Df主导型)两种。模式研究有望能为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带各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促进各县(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鹤鸣 《资源科学》1994,16(3):35-39
长江中游水资源优势特别突出,矿产资源丰富,农业自然资源具有浓厚潜力。水资源可通过水产、水电、水运进行多向开发,矿产资源可跨地域、跨行业联合开发,农业自然资源则宜采取集药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6.
长江中游平原湖区农业在流域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结合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广大科技人员几年来的实践,就该区农业综合发展的优势、劣势及对策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研究长江,开发长江,对于振兴我国的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洪区农业结构调整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是长江中游1998年爆发特大洪灾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洪灾和WTO的挑战,面对农业资源利用无序和农民增收减缓,必须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本文以该地区6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地资源,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运用线性规划和灰色理论方法分别研究了农用地和农业产值结构优化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服务业作为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实现经济增长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资源、科技服务模式、科技服务人才的现状,聚焦长江中游城市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优势产业集群,阐述了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需求,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优势产业集群科技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联通性和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梯度分布”不均衡和网络稳定性较差等特点,各城市在网络中互通互达、不存在等级结构;武汉、长沙、襄阳、新余、黄冈是网络中的领导者和中心行动者,而武汉、长沙、南昌是主要控制者且武汉与长沙是关联网络的两大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分别是由湖北核心城市及南昌市所构成的“净受益板块”,由环长株潭城市群及新余市所构成的“双向溢出板块”,由环鄱阳湖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所构成的“净溢出板块”和由湖北中西部城市及长沙周围城市所构成的“经纪人板块”。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驱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杰  金海 《资源科学》2015,37(7):1384-1393
本文基于DEA-ESDA-GWR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0-2012年长江中游地区41个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总体特征、区域差异以及时空演化格局,探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程度、外商投资水平等5因素作用于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差异性显著,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表现为相一致的不平衡性;2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表现强烈的空间关联特征,2004年以前表现强烈的空间正相关,2004年以后演变成强烈的空间负相关,各城市随年份演进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格局;3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是各影响因素综合驱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产业结构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而城镇化水平、吸引外商投资水平对城市建设用地效率产生的影响以2008年为分水岭,影响由负变正。其中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吸引外商投资水平是造成长江中游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分异与演变的关键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环境问题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鄱阳湖和洞庭湖为代表的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洪泛湿地湖群,其独特的水文条件繁衍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研究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通江湖泊与洪泛湿地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征,其次系统梳理了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洪泛湿地面临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水安全需要重点关注生态水文相互作用机理及耦合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湿地碳源汇格局及其气候效应、江湖关系连通格局的优化调控以及湖泊湿地保护管理与流域绿色发展5个方面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论文对于揭示通江湖泊洪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维持湿地生态功能与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对我国正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仁慈型的DEA交叉效率模型,对2002—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效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年2007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效率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状态,第二阶段为2008年至2014年,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效率呈稳步下降趋势,说明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质量在下降。从空间上来看,武汉城市圈和环长株潭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的非均衡发展阶段,两产业融合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武汉城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处于更高水平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环鄱阳湖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阶段,两产业融合效率呈现较高的稳定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技术产业与传统工业融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灰色系统理论,以江西、湖北、湖南三省2004—2013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长江中游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得出两者协调性强弱度为基本协调的结果。说明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内,尽管高等教育和区域的经济总量均处于全国中上游,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大多数流失到沿海地区,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故而两者的协调度不高,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未能发挥良好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湿地生态替代产业开发模式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中游是我国湿地的集中分布地域之一 ,区域内河、湖、洲滩湿地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经济功能。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耕地将转变成为新的次生湿地。为了保证湿地调蓄洪水的功能 ,这类次生湿地大多已不能用于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传统农业生产。依据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 ,寻求既适合于汛期蓄洪需要 ,又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湿地替代生态产业开发 ,成为长江中游区域环境整治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及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而承东启西的长江中游是全流域湖泊最集中、支流最多的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域内江、河、湖等湿地水文过程及江湖格局发生变化,湿地生态脆弱性加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湿地生态有退化的趋向,进而影响其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综合生态功能下降。同时由于围湖垦殖及湿地农业等方式对自然湿地的利用改造,长江中游构成了自然河湖与人工沟渠、农田镶嵌的复合湿地结构和景观,形成了复杂的自然—人工复合湿地生态系统。高强度开发背景下自然—人工湿地的互动演变机制,考虑不同退化特征的湿地恢复目标与修复路径及变化环境影响下的湿地综合保护策略是长江中游湿地相关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此为基础,阐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解析湿地退化动因、受损过程与差异性退化机制,提出长江中游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路径及综合保护策略,对实现长江中游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中游地区具有优良的区位条件和资源开发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地域组合良好,特别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化工和建材资源,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区内已逐步形成了一批我国及长江流域钢铁、有色、化工和建材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基地。本文主要分析了区内矿产资源的组合特征及0长江中游地区、矿产资源、组合特征、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
叶珊 《学会》2001,(5):3-5
2000年7月8日,由中国生理学会、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主办,世界自然基金(W.W.F)中国总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科协协办的第六届生命科学青少年科普夏令营(长江文化及生态考察交流营'2000)在北京拉开帏幕.  相似文献   

19.
区域系统是国家系统的小系统。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出于大背景的经济发展战略考虑,甚至出现跨国的经济区域,如太平洋、东南亚、东北亚等等经济区。人们选择经济方向的标准是消耗劳动最少,获得产品最多。做为永恒产业的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结合,这种区域特色尤其显著。农业生物的生态特性与地理环境的适应情况,制约着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高低。而做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一方面是  相似文献   

20.
外向型经济是区域开发的优秀手段。它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的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体系。国际分工理论说明了外向型经济成因及低成本指向宏观区位特征;出口基础理论、两缺口理论分别说明了出口对区域增长的作用及利用外部财政资源进区域迅速发展的可能性。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二者结合的平衡策略,为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