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的表现角度,应是指客观事实本身固有的角度,记者、通讯员只能发现它、选择它,绝不能随意去扭曲它。不强扭新闻角度,所写出的报道才能让读者信服,从而发挥新闻报道本身所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结合多年的基层兼职通讯员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想不断提高基层通讯员的写稿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尊重基层通讯员的劳动。实践证明,尊重基层通讯员的劳动是办好企业报、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有力保证。一张报纸、一个企业,如果离开了广大基层通讯员的支持和参与,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升新闻工作质量,简直是难以做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在多年的业余报道工作中,我有这样一条经验,即通讯员除了具备刻苦精神外,还要具备“编辑意识”。编辑意识,实际上是一种编辑思想。即报刊编辑人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结合实际情况所产生的宣传思想和计划。通讯员如果缺乏编辑意识,就不可能写出一碰即响的稿子。那么,如何提高通讯员的编辑意识呢? 一、站在“点”上,想到“面”,点面结合出佳篇基层通讯员,大都是在本单位寻找材料写稿子,这在客观上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据一位老编辑说,在选择稿件时,首先要把它放在社会这架天平上,去掂量它的价值。从编辑的角度来看,既要看“点”上(指拟选用的这篇稿件),但想  相似文献   

4.
有些通讯员来信谈到自己的难处:生活在基层,接触面小,抓不到报道点子,没得多少东西可写。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当然,和记者相比,基层通讯员的活动天  相似文献   

5.
批评报道与生活型受众南方日报李棠辉,曹轲新闻报道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这一原则的确立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作为新闻报道形式之一的批评报道,同样要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对此恐怕也不会有人反对。然而,批评报道如何收到贴近生活的效果呢?我们想,研究一下批评报...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回顾一年多来的写稿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写稿应把住一个“小”字,即小事件、小角度、小新闻、小通讯等。因为基层通讯员不能与专业记者相比,在一个小范围内老想写重大题材的报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的报道实践使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要学会抓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1986年底,我听到职工反映,一些单位实行承包以后,随意处理、乱扣滥罚职工的事时有发生。我想,实行改革的目的是调动职工积极性,大力发展生产力。如果在改革中侵犯职工利益,就会失去坚实的群众基础。如何抓住这一问题加以报道呢?想来思去,觉得不能单纯就问题抓报道,而应该考虑宣传的社会效果。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听取了职工  相似文献   

8.
报道失实不仅给报纸的信誉带来影响,给自己开展工作也造成被动。我给《北京日报》当通讯员已有10个年头了,我没写过失实的新闻报道。我认为,当好通讯员一定要给编辑部写“放心稿”。我能够做到不写失实报道,主要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求自己,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不愧于“通讯员”这个称号。在写稿时,不管是自己发现的线索,还是基层反映的情况,我都要认真核实之后再动笔。如,今年春节,有个基层店负责人汇报工作时说,他们店的一位女职工在节日期间,结婚不休假。我没有立刻写稿,而是先去找基层店有关人员核实情况。经过了解,得知这位女青年婚假和晚  相似文献   

9.
基层的优势     
常听有的通讯员说:我们整天在基层,哪有什么新闻可写呀。我在基层搞了四年多的报道,刚开始也有同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想法也就变了。一个小小的基层单位它固然比不上省、市、县级单位,但是,您不妨留心一下:从思想教育到生产经营管理;从青年民兵到妇联工会等等,哪一项工作不都是要从基层搞起呢?因此,有人说:“基层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10.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12):45-46
作为部队新闻单位,一直强调我们的稿件必须努力贴近实际、贴近战士、贴近基层。那么,作为天天在报社坐班的编辑,怎样做到“三贴近”,并提高贴近的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在“3个善待”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提高“三贴近”的质量。善待通讯员的每篇来稿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基层大量的来稿,有的是通过通联人员分来的,有的是直接寄给编辑本人的。这是编辑与基层通讯员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是编辑直接了解基层、贴近基层的窗口之一。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一般分这样几类:一种是入了门的通讯员的来稿,文字功底不错,稿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方面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11.
业余通讯员写稿的第一愿望,莫过于见诸报端,但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何在?我想,除了稿件质量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通讯员对新闻载体的特点不了解,投稿存在着盲目性。 认真研究新闻载体,是通讯员必须掌握的投稿常识。如何研究?研究哪些内容?我认为,要因人而异。要根据通讯员的职业、环境、条件而定。一般地说,首先,必须读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掌握宣传导向、报道重点、舆论氛围,结合自己周围的最新情况,独立思考,选择报道线索。其次,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凡是能看到的报纸、刊物,不妨也像鲁迅一样随便翻翻,看它重点报道的  相似文献   

12.
总编当通讯员来稿的第一读者,这是襄樊日报社的传统。当年,杨云胜任总编时一直坚持这样做。1991年9月我任总编后,只要不出差,也坚持每天晚上看通讯员来稿。总编当第一读者好处很多,起码可以做到“四个心中有数”,即对基层的情况心中有数,对稿源情况心中有数,对通讯员队伍情况心中有数,对部室处理稿件情况心中有数。由于工作头绪多,总编不可能有很多时间经常跑基层,即使跑一跑,所到的地方也有限。而通讯员大都生活、工作在基层,各行各业、四面八方都有。看通讯员来稿,就等于听各方面的代言人反映情况,报纸的受众在想什么、干什么、喜什么、忧什么、求什么、盼什么,总编可以及时掌握,做到心中有数。1991年10月,我在看  相似文献   

13.
选好角度     
我觉得,业余通讯员要想提高稿件采用率,除加强新闻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勤奋耕耘以外,重要的是要选择好新闻角度。如我们湖北省大冶县建筑公司去年承建的县钢铁厂型钢车间工程,单从工程的第一期完工来报道,命中率一定不会高,我就从它是全县最长的一座自动化流水作业车间、工程任务艰巨方面做文章,既向社会报告了一个建设信息,又表彰了我县建筑公司。很快稿  相似文献   

14.
我在大众日报做通联编辑已有10个年头,与通讯员打交道比较多。在工作中对通讯员如何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积累了一些看法,现在简要谈一下,供广大通讯员参考。当前通讯员在新闻报道中,还存在着不够新、不够活、不够及时、不够贴近的问题。一是报道领域不新。通讯员  相似文献   

15.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16.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通讯员是地市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市党报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广大通讯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反馈基层发生的情况,是地市党报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生力军,事实上,我们报纸以前发表的许多精彩报道,不少源自广大通讯员。  相似文献   

17.
金鸣 《新闻前哨》2003,(10):21-21
市州报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办成一张领导满意、群众欢迎、读者喜爱的地方党报,必须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下功夫。一句话:贴近,报纸才有生命力。 一、改进政务报道 增强新闻吸引力 市州党报要做到“三贴近”,必须首先改革政务报道,这样,腾出版面,让“鲜活”的新闻进入“黄金地  相似文献   

18.
常福民  郭继友 《记者摇篮》2004,(4):49-49,53
开展批评,进行舆论监督,是新闻的重要职能,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反腐倡廉重要工作,也是新闻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提高可读性、可听性不可缺少的手段。鞭挞社会不正之风,敢为人民鼓与呼.自然要受到读者、听众的欢迎。有人说舆论监督是违背新闻正面报道的.那么正面报道还要不要舆论监督,我认为舆论监督与正面报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层通讯员,要想写出一些有力度的新闻,就必须有对同一工作进行多层面探讨的本领,即做好同题材新闻宣传的本领。笔者试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一、找准新闻角度,变换新闻样式一群记者针对同一件事进行采访,各自写出来的报道可能会大不一样。为什么呢?各人观察问题的视角不一样,对问题的认识也存在着不同的差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道只有贴近读者,才能对其产生吸引力。而耍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寻找独特的报道视角是重要的方法之一。有新闻学者指出:“好的报道角度呈现于读者眼前之际,如同让人们看到一颗切割精美的钻石,会生出一种端详它、观赏他、研究它的情不自禁的冲动。”在新闻实践中。能否寻找到贴近读者的最佳报道视角,考验着报道者的能力素质。其实,在报道视角上贴近读者的路径还是不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