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课改下,预习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科学认知物理知识,突出学生课堂主人翁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经常忽视预习,依赖"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知识。这造成了物理教学效率低下。为此,在素质教学的大环境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了初中物理预习问题,期望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物理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
预习是学习的起点,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运用"三会式",即通过阅读获取认知领会、通过补旧换取认知附会、通过试做博取认知体会,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化学预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数学的预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合理地预习减少个体差异性对学习的影响;预习的内容应具有知识的框架性,体现个体差异性;预习的形式可以是课堂预习与课外预习,阶段性预习与常规性预习,自主性预习与合作性预习;预习方法有"勾"划"读"写"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报废。"这一点对语文学习来说同样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预习正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第一环节。预习有利于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进而提高听课效率。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时常感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较为被动,一节课上下来,一部分学生反应也没有,就像老师在唱独角戏。课堂效率很低。这引起了我对课前预习问题的重视,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效教学从有效的预习开始。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在课堂外和课堂内都表现出了以往所没有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也真正地成了认知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也必将成为学生们今后人生道路上极其宝贵的生命财富。  相似文献   

5.
<正>预习是指"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做好上课的知识准备的过程"。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体系,建构起对新知识的认知框架,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加强听讲的针对性和研讨的层次性,从而快速有效地掌握重难点知识。一、影响小学生英语有效预习的主要原因(一)预习目的不明确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并没有很明确的目的,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教学"装饰"泛泛地布置。例如:预习B部分单词,听  相似文献   

6.
<正>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道理,学生在上课之前也需要做好准备,这里的准备指的就是预习。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预习是学生求知的一个良好开端,同时也是一种自学。中年级学生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阅读的重要构成,尤其是对于已经初步具有阅读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更是接触感知阅读对象、形成初步认知的必要阶段。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综观以往的语文预习,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8.
在安丘市培养小学生数学建模用模能力教学研究中,我校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课前预习,发现问题—合作交流,优化问题"自主学习环节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课前预习发现问题"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和序曲。学生从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质疑问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学生预习时,师指导学生按"读—想—补—做"四步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在预习中培养自学习惯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为“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复习”四个环节。自学往往开始于预习。预习是自学的前奏 ,它包含着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并在认识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及区别。学生通过新课的预习 ,能提高听课效率、增强知识的同化与迁移能力。坚持长期的预习实践能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优化认知结构 ,容易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但多数学生的课前预习始于教师的“启动” ,引导、督促与激励是形成自学习惯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对学生的预习提出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10.
预习作为一种脱离成人依附和学伴探讨的独立学习形式,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预习时的要求提出、点拨引导就必须要学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全面把握预习内容,唤醒学生的质疑自觉,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将预习落到实处,从而为高效课堂奠基。一、引领思维,预习单要利于激发学生疑问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就应该充分考量学生实际认知能力和文本内核之间的差距,以激发学生自主性提出  相似文献   

11.
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做事之前提前准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孩从接触学习初始,就会接受如何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成为不可改变的传统。虽然是短短几个字,但是无数学者学习研究总结的经验。由此可见,预习对于接下来问题的研究,内容的理解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前预习也是如此,是教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课堂听课效率提高的重要环节。小学数学虽然比较简单,但是,是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入门,应当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研究小学数学预习教学重要性,提出改善数学预习教学现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课前预习是在没有老师直接的指导下的一种学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为教学过程的顺利有效实施提供认知准备;同时也唤醒原有知识储备,在预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总结概括结论等,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有效的课前预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一、高一历史课的课前自主预习的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是"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呢?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现状(一)对预习不够重视有些教师自身不重视学生的预习,布置预习时过于简化,形同虚设。一些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  相似文献   

14.
<正>"预"有"准备"之意,"习"即为"学习","预习"可以理解成"准备性学习"。在"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预习成为先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在学生预习后,老师们发出了"我都不知道该教些什么了"的感慨,这是大多数教师面对预习后的共同感受,也是遇到的共同问题。的确,预习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教学起点也跟着发生了变  相似文献   

15.
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预习没有得到重视,课前的预习流于形式,预习的实效性不大。用"预习方案"引领学生预习就是一个让预习更深入,更有效的好办法。"预习方案"不仅使预习目标明确,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更便于预习效果的检查落实。利用预习方案,在教师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必然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叶圣陶先生指出:"书是教不完的,……更不能永远教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预习习惯和提高数学预习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学生;同样,也离不开学生的认真预习。学生课前如果没有预习,听课就显得被动。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力求预习有道,让学生有备而学。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预习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预习—交流—品评"教学模式是在国家新课改"建立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的理论指导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以有效完成语文教学识记、理解、运用、评析的目标而形成的比较稳定且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一、"预习"环节的设计与优化预习,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它的成败不在学生而在教师,要想提高预习的效果,教师的前置工作至关重要。(一)常态化预习1.三读。一读:每篇文章要求学生在课前  相似文献   

18.
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不仅强化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一、教给预习方法——有效预习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并没有独立预习的经验,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预习的方法——读、想、补、做。读,就是让学生在读新课  相似文献   

19.
<正>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进行了理想的预习,听讲就会具有更多的收获。然而,当今语文预习的现状究竟怎样呢?一、凡事预则立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亦然,预习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生在上课前进行预习,一方面可以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以便课堂上迅速进入角色;另一方面,还能发现自己认知上的薄弱环节,上课时有所针对地听讲。可以这么说,预习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即"自学"行为。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  相似文献   

20.
预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备预习"能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预习力。在"备预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预习意向,开发学生的预习资源,引导学生的预习反馈。"备预习"是改变传统预习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