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比,又称对照,就是把不同的事物或人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使其特点和差别更加突出、鲜明。对比的思路很宽,凡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中矛盾着的双方(或不同的双方),都能进行对比。如上与下、内与外、远与近、大与小、长与短、多与少、古与今、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古典诗歌广泛地运用它,使内容丰富,道理深刻,说服力强,同时又富有文彩,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取得极佳的审美效果,是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艺术法则。古典诗歌中的对比,常见的是反比和正比。  相似文献   

2.
古诗歌中的对比,常见的是反比和正比。反比,就是把相反的事物,或相同事物相反的特点,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阐明一定的道理。正比,是把相同的事物或不同的事物之间相同的特点,放在一起比较,使它们互相映衬,以推出新意,阐明新理。古典诗歌广泛地运用对比,能使内容丰富,道理深刻。说服力强,同时又富有文采,抒发作者的强烈感情,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有极佳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手段的发展是日臻完善的,这种完善的过程在形容美女的诗歌中表现得很明显。作为艺术手段的铺陈描写,它从对形象的正面描写发端,经历了侧面烘托,再发展到效果性细节的形容,逐渐趋向于丰富和完善。集中是构成诗歌形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同时又是其他文学形式所共有的审美要素之一,因此将其列为诗歌审美规范的独具的重要特征,显然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空白”?什么是艺术空白”? “空白”本来即是模糊的概念。现实生活中,“空白”就是指物体内部或外部不被物体所占有的物理空间。这种空间的存在不仅仅具有物理意义,而且具有精神意义。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譬如一室之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故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袁氏的理论在于强调“空间”的存在对物体本身和精神的必要性;在于强调客观事物之间或客观事物本身应该具备某种必需的物理“空白”(间隙或停顿)。不是么?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的象征手法可以追溯到《诗经》的“比兴”。屈原的《桔颂》是我国最早的象征诗。朱自清把比兴寄托概括为以古比今、以仙比俗、以男女比君臣、以物比人等四个方面。此外,有的叙事诗也具有象征意义。解释这一文学现象,要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着眼。总之,讲究象征艺术,重视意象经营,本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那种对西方现代派象征诗歌和意象诗歌的盲目崇拜、认为它们完全是舶来品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7.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虚与实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层面:(一)作家经常用虚的手段去加工和表现实物,从而使实物更加逼真和神妙。(二)作者在表现客观现实的真情实境时,又因心造境,以手运心,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艺术形…  相似文献   

8.
齐雅超 《阅读与鉴赏》2007,(3):14-15,17
古典诗歌历来备受教材缩写者和高考命题者的青睐。尤其是2002年以来,古典诗词以新题型出现,而且历经四年的发展,相对稳定地赋予了8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在这个显性分数的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隐性的分数,那就是学生一旦将古诗名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马上会使文章的语育简练,文采斐然,品位提升。那么,我们如何  相似文献   

9.
王学东 《教学随笔》2013,(Z1):11-14
<正>诗歌的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打通这一关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笔者就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谈一点浅见。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古典诗歌中,直抒胸臆仅是独特的抒情方式,而间接抒情却十分普遍,手法也丰富多彩。(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0.
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类: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同一首诗歌里往往交叉运用. 比如写愁情.南唐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演讲春水向东流."诗人运用了设问,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写出了愁之多,愁之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要理论认为,宇宙间和一切审美活动都是虚和实的统一,因而把虚实结合定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观照的基本原则之一。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虚与实的辩证关系,重视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因此,我们鉴赏这些艺术。也必须抓住虚与实的关系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艺术境地。  相似文献   

12.
古典诗歌作品中的"召唤结构"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高中古诗的教学同样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要求,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可以将作画时常用的一种手法"留白"灵活运用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补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广袤的自然繁衍无不充盈着美、洋溢着美,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的。”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还是在艺术领域里,美都普遍存在着。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指导下,我们知道:美是含有美的因素的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阶级属性、社会地位、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生活经历、意志性格、情感情操、兴趣爱好,以及个人气质的主观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欢愉的心理现象或内心感受。也就是说,美既不是纯客观的,也不是纯主观的,而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一概说比喻,是非常重要的最基本的一种修辞手段。从古到今,不论文学创作,理论文章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常被广泛地运用着。对于文学创作,秦牧把这比喻譬作“语言艺  相似文献   

15.
本从时空设计和时空对比两个方面,援引典型的作品,对汉语古典诗歌时空因素的艺术布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语不接而意接”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组合中一种最为常见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方法。本文仅就意接艺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审美价值等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空白,如同数学上的“零”的意义和作用不可忽视一样,它也可以参与艺术美的创造,并有着独特的作用。因而各种艺术都十分注意妙用空白,如音乐中的“歇拍”、绘画中的“空笔”、书法中的“飞白”、戏剧中的“静场”、电影中的“空镜头”都是。文学作品的创作更是强调“无言恰是尽言”的“空白”艺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早就注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清人华琳说:“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凡文之妙者,皆从题之无字处作来,凭空蹴起,方是海市蜃楼,玲珑剔透。”这话很重要,不仅论定“空白”是文章“龙脉”,给了“空白”在审美功能上的极…  相似文献   

18.
申入军 《中学文科》2009,(13):93-9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独特的体验,源自阅读文本过程中的再创造。笔者试就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空白艺术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强化教学,追求讲深、讲透、讲细、讲全,把学生的思路完全引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及时恰当地留给学生认识的自觉“内化”机会,这就是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相似文献   

20.
教学空白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教学行为,若设置得当,便能以空白激发学生兴趣。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