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驳论,就是驳斥错误、片面或有害的观点。有些同学写驳论文也知道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但是往往说不了几句话,议论深入不下去。关键原因在于不能击中要害,不能准确地深刻地揭示对方的荒谬之处。因为反面观点是以“非理”来支撑的,所谓“非理”就是不合常理或不合情理,即不合真理。驳论不破“非理”便失之肤浅,就不能达到反驳的目的。先看下面一篇驳论:  相似文献   

2.
驳论,就是驳斥不正确、不全面、错误或有害的观点。有些同学写驳论文虽然也知道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但是往往说不了几句话,议论深入不下去。关键原因在于不能击中要害,不能准确地和深刻地揭示对方的荒谬之处。因为反面观点是以“非理”来支撑的,所谓“非理”就是不合常理或不合情理,即  相似文献   

3.
例文呈现我们离非凡只差了一个“孤独”?○崔妍市面上,有许多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非凡者是孤独的。不信你看,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贝多芬是孤独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是孤独的……他们选定了道路,没人理解,缺少支持,最终却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成功。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简要概述本文所反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4.
例文呈现我们离非凡只差了一个“孤独”?○崔妍市面上,有许多励志故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命题:非凡者是孤独的。不信你看,音乐界的传奇人物贝多芬是孤独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孤独的,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是孤独的……他们选定了道路,没人理解,缺少支持,最终却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成功。于是,有些人开始向往孤独。(简要概述本文所反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谷城“受抚”事件,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林彪、“四人帮”为了影射攻击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居然也在这个事件上大作文章。他们任意捏造事实,颠倒黑白,给这位农民革命领袖扣上“投降派”和犯有“严重路线错误”的大帽子。流毒所及,有些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书籍,连张献忠的名字也不敢提了;有的人居然把张献忠的一些革命斗争事迹安到李自成头上。值得注意的是,直到打倒“四人帮”后的一九七七年三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张献忠传注释》的“说明”中,还一口咬定张献忠“接受了明王朝的‘招抚’,犯过原则性的错误”,把显然对革命有利,在一定条件下的妥协与投降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蓬莱何时成为行政地名问题目前主要存在“西汉说”和“唐朝说”两种观点,其中“西汉说”占据上风。针对“西汉说”的缺陷,文章从实物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入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认定“西汉说”证据不足,缺乏说服力,难以成立。最后得出结论,蓬莱作为行政地名始于唐朝初期,从而支持了“唐朝说”。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教育改革中有“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口号,并给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教育与国际接轨”进行了辩驳和论述。力图阐明在我国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下,教育不能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而是要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高三错别字专题复习中,常见一些参考资料将“桃之夭夭”当做“逃之夭夭”的错误书写形式予以改正,而大多数学生由于文言知识的缺乏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桃之夭夭”的“桃”字写错了。就连《环球时报》(2001年03月16日第九版“学习园地”一栏)也认为“桃之夭夭”书写不对,“桃”应改为“逃”。之所以出现这些误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桃之夭夭”与“逃之夭夭”的关系。《汉语大词典》卷四第978页对“桃之夭夭”作了很好的解释:[桃之夭夭]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桃有华之盛者,夭夭,其少壮也。”后以喻事物的繁…  相似文献   

9.
“连接”与“联结”在句法功能、词义和用法上存在异同:它们都是名动词,词义交叉;“联结”具有横向联合的特点,强调事物内部各要素互相融合的整体性;“连接”具有事物前后相接、纵向衔接的特点。文章用语料统计数据证明,在连接的对象和连接方式上,“连接”倾向于具体,“联结”倾向于抽象。  相似文献   

10.
讲京剧《〈打渔杀家〉选场》时,有的同学问:“渔为动词,是打鱼的意思,那《打渔杀家》中的‘打渔’不就是‘打打鱼,了吗?‘渔’字是不是用错了?”《打渔杀家》中的“渔”字没有用错。之所以有上述疑问,是因为没有理解好“打渔杀家”的意思。“打渔杀家”中的“打”字与“打鱼”中的“打”字意思不一样。前者是“殴  相似文献   

11.
12.
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 ,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论证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的。在论证过程中 ,论题表明“论证什么” ;论据表明“用什么论证” ;论证方式表明“怎样论证”。论证有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两种类型。论证是立论文的主要手段。一篇立论文章就是一个大的论证 ,一般都拥有成套的论题、论据 ,并按一定的论证方式组织起来。反驳是确立某个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或表达过程 ,是推翻别人的论证的一种论证。反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反驳对方的论题 ,反驳对方的论据 ,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反驳是驳论文的主要手段。驳论文往往需要运用多种反驳方法 ,并且同立论紧密地结合起来。立论文和驳论文合称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主要表现为推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职工业余中等学校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选有《蒲松龄故居参观记》一文,对其“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七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中的“孙子”,课本编者释为“子孙”,窃以为不妥。把“子孙”写成“孙子”,这不符合汉语习惯,例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复合词,“病”有时可以单独使用,“疾”只能作为某些复合词的词素而存在,都表示生理或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如“疟疾”,“疾苦”,“生病”,“心脏病”,“精神病”,“肝类病”等等。  相似文献   

15.
记得在某期《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到过一篇关于。朦胧”与“蒙胧”两词的辨析文章。认为“朦胧”只能用来写月色之类,“蒙胧”则是用于写眼睛的模糊状态。并认定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中句  相似文献   

16.
"馘",《汉语大字典》说:"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但作这一解释的,在《说文》是其《耳部》的"聝"字,其释如下:"军战断耳也。从耳或声",  相似文献   

17.
“言”与“语”都有“说话”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同义词。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很少有人来辨析它们。其实,这两个词在用作动词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特点,在先秦的古代文献里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古代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辨析得最清楚也最确切的是郑玄的《礼记·杂记注》和毛亨的《诗经·大雅·公刘传》。《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孔颖达疏:“谓大夫、士言而后事行者,故得言已事,不得为人语说也。”——这就是说,主  相似文献   

18.
自《说文》以来,各类典籍对古人"跽"和"长跪"的解释一直不够清楚明白,导致了很多误解。"跽"是在"坐"的基础上,改脚面平贴于地为前脚掌蹬地,是"立"与"坐"之间必不可少的一个过渡动作;"长跪"是在"跪"的基础上,上身微微前倾,此处"长"是"前伸"的意思,"长揖""长跽"之"长"也是"前伸"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编辑从著作者队伍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职业是很早的事。但对编辑的社会职能、社会角色及编辑业务的研究起步甚迟。特别是在国内,“编辑无学”由来已久。把编辑学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列入高等教育还是近几年的事。当然以前对编辑的非理性认定还是有的,却多有偏颇。今天有必要进行一些理性反思,认真清理有关编辑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确立编辑这一社会角色的真正内涵。编辑是“杂家”,就是五六十年代国内对于编辑角色的非理性认定。本文拟对“杂家”说作些异议。当然持这种看法的人用心良苦。因为社会上有三百六十行,历史上有诸子百家,编辑这玩意儿,没有什么“家”。大革文化命之前,我们的社会颇重视“家”,诸如作家、科学家、歌唱家……编辑似乎都靠不上,无“家”可归。于是乎好心人灵机一动,有了,编辑什么都知道些,干的活也是杂七杂八的。“杂家”,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20.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 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剐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