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着性质不稳定、类属不明确的模糊事物,即处于事物普遍联系的中介和某些运动发展的过渡状态的“亦此亦彼”的事物。例如颜色.在黑与白之间有灰色。在从猿到人中间有类猿人或类人猿,等等,都属于模糊事物。由于模糊事物的存在,使得事物之间的界限具有了模糊性。人类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了用以把握模糊事物的认识工具——模糊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 科学的界定与认知的模糊,任何时候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具体学科上的运用。所谓模糊性就是事物在性态与类属上所具有的界限不确定、不清晰与不分明,从逻辑上来说,便是客观事物的内涵、外延现着“亦此亦彼”、“非此非彼”的模糊状态。事物中为什么会有这种模糊的现象呢?这是由于一切客观事物与思维现象本身就具有确定性与模糊性相统一的普遍特征,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  相似文献   

3.
论模糊美及其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数学、耗散结构论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引入到美学中来 ,建立了一门崭新学科———模糊美学。模糊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模糊美。模糊美的本质在于中介的不确定性 ,即事物与事物 ,事物的两极之间的流动的跨区和中间地带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转化 ,形成亦此亦彼 ,非此非彼的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状态中的美 ,就是模糊美。  相似文献   

4.
现实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存在着过渡的、不确定的状态,因而表达这种客观事物的概念也相应缺少明确的界限,我们把外延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称为模糊语言。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一大特征。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模糊语言尽管不精确,却有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修辞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形象性严密精确的语言具有科学性,模糊语言具有形象性。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襄阳歌》)…  相似文献   

5.
王欣 《高教研究》2004,20(3):35-38
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亦此亦彼”处于中介过渡状态的模糊现象,它所导致的认识和判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模糊性是人类思维和客观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之一。在数学和哲学领域里,不分明或模糊逻辑已有长久的历史。当人们发现,并非所有的逻辑判断陈述句均为同样程度的“真”或“假”时,模糊逻辑研究就开始了。19.65年,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扎德(L.A.Zadeh)教授发表了里程碑性的论文“模糊集合”。  相似文献   

6.
(一)在世间万物中,包括人脑的思维和控制作用,都具有模糊性和非定量化的特点,也就是说清晰性是相对的,模糊性则是绝对的,因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这就是说。在“互相过渡”区的“适当的地方”,存在着一种“亦此亦彼”的模糊性。“精确在自然语言中的必要是有目共睹的,然而,有目共睹的还有,通常人们尽管使用不精确的…  相似文献   

7.
模糊教学法与创造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创造教育,国外已有各种探索和实践,如布鲁纳的“发现教育法”,施瓦布的“探求学习法”,前苏联的“智力加速器计划”以及“定向学习法”、“问题学习法”等等。本文不揣浅陋,试述如何以“模糊教学法”来培养创造型人才。人们往往习惯于追求对事物的类属或量加以精确描述。但人们也注意到,现代科学研究越向复杂系统深化就越难以精确化。精确性恰恰不能反映复杂系统非线性的模糊性,不能反映运动着的事物亦此亦被的不确定性。自从60年代美国的孔德创立了模糊数学后,一股模糊化的新思潮动摇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人们借助模糊…  相似文献   

8.
模糊理论与现代修辞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模糊理论提醒人们重视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渐变性及概念之间可能存在的交叉性、亦此亦彼性.现代修辞学运用模糊理论从话语语义分析和类属划分方面对语言在运用过程中产生的模糊现象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深化和完善对修辞学的认识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知道自然辩证法中的精确与模糊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两种基本描述方式.凡是用确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属性就是精确描述,概言之,就是非此即彼性或排中性;否则便是模糊描述,也就是亦此亦彼性或中介过渡性.精确与模糊在数学中是通过所谓隶属函数μ_A(x)(见后面定义1)加以刻划的,精确时μ_A(x)为0或1,模糊时μ_A(x)在[0,1]上取值,也就是精确与模糊表现在排中律是否成立上.自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教授、系统科学家L.A.Zadeh在论文[2]中提出研究事物模糊性的问题,并制定模糊集合这个新概念作为刻划模糊事物的基本数学模型以来,人们对事物模糊性及由此产生的模糊数学的研究方兴未艾,已深入到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也促进了人们对精确与模糊这对范畴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认识.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自然辩证法与数学中的这对范畴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介是指事物自身中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一切居间因素和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一切过渡环节.它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介不是事物矛盾体中的基本要素,它从属于矛盾双方,可以归结于矛盾双方,是事物发展的中间环节,而非目的和理想状态.人们对于中介的把握一旦超出这个界限,就会陷入中介僭越的思维误区.与中介相关,中介的僭越分为两种类型:矛盾双方联系中的中介僭越和矛盾转化中的中介僭越.中介的僭越会给人们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带来各种危害.  相似文献   

11.
概念与语词普遍存在模糊性,这是同为客体经常地存在着一个性态和类属不确定的中介过渡;认识是无限的,存在着模糊与精确的地位辩证转化;无限的客观世界只能运用有限的概念与语词作近似的描述  相似文献   

12.
词义的模糊性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词义指的是词义的适用极限不确定。“青年”一词即可为例,从多大年龄始到多大年龄止为“青年”的时限不好截然分开。“青年”与相关词“少年”、“中年”的“中介过渡”呈现出“亦此亦彼”的特性。我们称这《中介过渡”为“模糊区间”。与此相反,“死者”一词的适用极限则是确定的。它与“活者”的“中介过渡”呈现为  相似文献   

13.
论美学中介     
中介(Vermittelung),它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中晋遍存在。通过中介,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同其他的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发生普遍必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每个规定、本质、特征、方面、特性向每个他者转化和过渡。列宁指出:“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一切都是互为中介(Vermittelt),连  相似文献   

14.
校长模糊领导艺术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六十年代美国人扎德发表《模糊集合论》一文后,模糊理论得以确立,并迅速地运用到领导与管理学的领域。模糊,泛指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以用传统“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思维进行量化。在学校,校长对于领导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亦此亦被’模糊问题、模糊事物、模糊现象,如果硬性套用“非此即彼”的精确处理方式,轻则徒劳无益,重则造成损失。而如果运用“模糊策略”进行处理测可能会产生柳暗花明、事半功倍之效。可见,合理运用模糊策略处理问题,是校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15.
客观世界存在着模糊现象,或称具有“模糊性”的现象。所谓模糊性,主要指客观事物的中间过渡中的“不分明性”。例如,“高个与矮个”、“胖与瘦”、“教学水平高与低”等等……都没有确切的标准界限。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包括人脑的思维和控制作用,都具有模糊和非定量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局限,长期以来人们没有对它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考察,仅仅用精确数学去研究它们又十分困难或陷入失败。 精确数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的,根据集合论的要求,任一元素对某一集会,要么属于,要么不属于,两者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的模糊性和语音的模糊性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属性,它存在于包括语音在内的语言各个方面。所谓模糊是:“其界限不是泾渭分明地确定了的类别”,而类别在数学上,就是一种集合。具体到语言中来,可分为语义模糊。语用模糊等方面。如:“中年”这个词,其所指对象类属边界是不清晰的。对常人来说。45岁的人是中年人,但是,30岁或者55岁的人算不算中年人呢?不同的情况可能有不同的算法。这就是语义的模糊。再如:使用“双关”语,属于人同语言符号的关系问题,是语用的模糊。语音也具有这种模糊性,揭示语音的模糊性有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7.
模糊意识是关于人们认识中对于对象类属和性态的不确定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它有着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于主体在把握对象类属和性态时缺乏明晰的划分而产生的 ,而另一种是主体意识把事物之间区分和界限加以模糊的处理 ,然后再通过压缩、抽象出若干相对明晰的界限 ,以达到对事物比较精确的认识。语言的特殊魅力 ,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之中。这种模糊主要表现为 :一、语义内涵的多义性它包括语言内涵的多层次性、多向性等。作者笔下的某个语言片断没有确定的词面意义甚至完全没有词面意义 ,因此 ,读者要领略作者传递的意思 ,就要进行再创造了…  相似文献   

18.
论中介     
中介是客观世界不同事物或过程、方面、要素居间联系的环节或状态。它具有居间性、连结性、亦此亦彼性等特性。中介在事物发展中又具有过渡、手段、协调等作用。研究中介范畴无论对唯物辩证法理论,还是社会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Fuzziness)这一概念,目前尚无精确的定义。在数学上把模糊性与确定性、精确性相对,与随机性相区别。模糊性与随机性均属不确定性,但二者不同,随机性指事件本身有明确的意义,只是由于条件不充分,条件与事件之间不能出现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致使事件出现与否上表现出不确定性;模糊性主要是指客观事物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如对立概念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概念本身没有绝对明确的外延,由于概念外延的模糊而造成划分上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评价方式,在“势”这一外因与“需”这一内因的相互作用中生成。作为一种全新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与其他学科增值评价有着求真与向善的质性界限、精准与模糊的量性界限;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有着抽象与具体的范式界限、有形与无形的形态界限。和其他的评价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增值评价也存在自身的限度,具体表现为时间延展与空间杂糅的时空限度、面具遮蔽与经验判断的主观限度、模型建构与结果解读的测量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