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午以后,在尚武思潮影响下,学界剪发易服行动迅速开展。为了约束学生行为,确保学堂人才服务于清廷统治,张之洞先后主持制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和《湖北试办学堂冠服章程》,并推动清廷以湖北章程为蓝本颁布文学堂冠服制度。但是在清廷腐败政治和内部分歧影响下,张之洞的苦心未能缓解清廷困境,反而将学生推向清廷统治的对立面,加剧了清廷统治危机。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其中,利玛窦的易服,一直被视为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史中的重要事件。利玛窦易服至少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修道服改穿僧服,第二次是由僧服改穿儒服。在易服问题上利玛窦并非首创,在日本和印度早有先例,也就是说在社会情境颇为类似的整个远东,耶稣会的易服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耶稣会内部在易服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曾引起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至利玛窦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利玛窦两次易服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本质上都在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3.
性别易服(又名男扮女装)是多部莎剧中重要的舞台表现形式,不仅使情节跌宕起伏,也能产生戏剧化的效果.易服后的女主人公兼具男女两性的特质,超越了性别的羁绊,身心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象征着全体、力量、和谐的"雌雄同体"(或称两性兼体)是人类普遍的天性,孕育着两性平等,和睦相处的深刻内涵.文章主要运用后结构女性主义理论,分析莎剧<威尼斯商人>中性别易服现象,论证性别身份是社会建构的结果,雌雄同体颠覆了父权制社会"二元对互"的等级模式,挑战了传统的男权文化;其强调的男女两性特质互不排斥,反而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男女性别观.  相似文献   

4.
远在西部,既封闭又开放的成都,三位女子的剪发风波,将整个社会的官与民都搅进了漩涡。她们的美梦与噩梦,都从剪了短发开始。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四川督军刘存厚的成都警厅发布了一条《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实属  相似文献   

5.
1.康有为1898年曾递呈光绪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今则万圈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图竞争之世……诚非所宜。”这表明A.康有为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B.断发易服带有政治革命的色彩C.断发是为了迎合西方的工业文明D.易服是为了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学校是改造国民性、打造身体的重要空间,置于其中的学生身体为充斥学校空间的诸种话语力量所规范和打造。身体可谓是近代教育空间中诸种话语力量的集结点,也成为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教育历史的重要切入点。民国时期,女学生的剪发问题为国家话语和男性话语所主导,她们被禁止剪发;"五四"时期,"女性自决"意识觉醒,剪发被符号化为女性对独立的追求,女学生剪发渐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尚话语与国家话语先后主导着女学生剪发问题,女学生剪发渐渐普及,但头发问题依然未摆脱"妇运国家化"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7.
2012年4月13日晚19点30分左右,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一中学八年级一班14岁的女生李欣玥,因为学校老师要求"剪发",为了拒绝和逃避"剪发"从自家五楼的窗户跳下,终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因为"剪发"而跳楼,这对于我们70、80后的老师来说是非常匪夷所思的一件事。但是,我们这位90后学生却如此轻而易举地做出了这样的行为。难道他们真的如此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难道又仅仅是"剪发"惹的祸吗?"剪发"没有错,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剪发",关键是剪什么样的头发,剪什么样的发型,这个才是他们最为关心和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剪发、洗发是免不了的。在剪发的时候有些碎发掉在衣上,使人感觉很痒、很不舒服。用“吸碎头发的剪发器”理发,它会把所有的碎发都吸进去,既方便又省力。有了它生活也会  相似文献   

9.
旧闻     
鄂学生纷纷剪发1911年1月17日《申报》鄂省各文武学堂自本年九月以来,学生中之剪发者此伏彼起,虽严惩不能禁制。据剪发不易服会报告,学界约一千余人实  相似文献   

10.
剪发     
也许是性情酷似男孩的缘故,我特别喜欢剪发。孩提时,每隔一个月,总会有一位剪发的老伯伯,推着一辆25寸的凤凰牌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游走,嘴里高声喊着:“剪发啦!”每当我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都会非常兴奋,就嚷着去剪发。那个时候,剪发只需几毛钱,而且剪发的老伯特别耐心细致,手法娴熟,给他剪发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但后来,做小姑娘了,我像绝大多数的女孩一样,留着长发,不理发已经是好多年的事了。时过境迁,当青春运动装流行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一次兴奋去找人理发了。可是我走遍大街小巷,都看不见有写着“理发”两个字的招牌,只有一间间装饰得很豪华美丽的“发廊”。我远远地望着,模模糊糊地看见一间写着“文雅”,装修得富丽堂皇的发廊,门前  相似文献   

11.
《五人墓碑记》用“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来描绘那些“高爵显位”的逆阉,“一旦抵罪”后的“辱人贱行”。课本注“剪发杜门”为“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按:“剪发”与“为僧”无必然联系,有关佛教的典籍,都无“剪发为僧”的记载,只有“削发”、“落发”、“剃度”的说法,可见“剪发”与“削发”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把“剪发”释成“为僧”是缺少根据的,而且与下文也不吻合,做和尚是要“出家”的,不能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时期移风易俗工作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风易俗是苏维埃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反对宗教迷信、婚丧习俗、禁毒禁赌、放足剪发、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立法、文化教育、政府与群众团体协作、政治经济等措施配合。在移风易俗过程中,既有过“左”的政策,也有执行中的问题,但不可否认,此一时期的移风易俗工作极大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风貌,促进了根据地的社会变迁,也使根据地得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异域剪发记     
第一次剪发不知不觉,到了8∶05am,该起床了,8∶30还要剪发呢。驾车大约行驶了10多分钟,Host family(寄宿家庭)的爸爸HFM带我来到理发店。理发店的店面不太大,稍许有些陈旧,用于平躺洗头的椅子远没有国内普通理发店的豪  相似文献   

14.
旧闻·中国     
《大公报》天津版1 927年9月7日警厅新禁令禁止妇女剪发取缔妓女着裙警察厅昨训令各区署云:"为训令事案奉督办省长训令,以妇女剪发,奇形异状,淆惑观瞻,装束诡异之微,恐为男女点  相似文献   

15.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理发师傅带了个徒弟。几个月学习下来,徒弟终于出徒,开始独立为顾客剪发了。  相似文献   

16.
远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这位改革的先行者,独具慧眼远见卓识,认识到当时的宽服与战车已成为一种累赘,再不变革则无御敌之力,难雪国耻,更难使赵自立于诸侯之列,因而“无顾天下之议”“袭远方之服”,毅然决然实行改革。但易服骑乘谈何容易!赵武灵王的“易服会”招致朝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德都蒙古族的剪发礼进行了田野考察和记录,并就其人类学意义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样一个典型的通过仪式上,主要是认可孩子作为正式的社会成员,肯定这个孩子在族人中身份和地位的合法性;第二,作为对社会新成员生存和成长的关心,为这个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做好正常生活和生计的基本准备.  相似文献   

18.
成长     
就在昨天,我剪掉了长发. 剪发的印象久远而模糊,然而印象里的每一次,似乎都别有深意. 时光追溯至三年前,是我值得记忆的上一次剪发,在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天.也许是为了不影响学习,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去剪了长发.整整12年的胎毛啊!透过镜子朦胧的影像,看到昔日最熟悉的长发正一点一点地掉落,直至变为昨天仍在的披肩发.  相似文献   

19.
《五人墓碑记》中的“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句,中学课本注:“[剪发杜门]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杜,塞、闭。[佯狂]假装疯狂。[之]往。”按此注释,若将“剪发”理解为“剪发为僧”,当指遁迹于荒山古庙,和“闭门不出”似无联系。而把“之”作“往”解,“佯狂不知所之”,也就是装疯卖傻,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这就和前一句的“脱身以逃”犯重,而且“不知  相似文献   

20.
来自校园的冲击波时有发生的学生状告教师案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某电视台报道,某中学规定学生不准烫发染发,强调头发要整洁,仪表要端庄,初二年级某班一女生留着两条染黄了的长鬓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该班班主任多次动员该生,并恳请家长配合,但仍不奏效。最后班主任苦口婆心地说服劝导,并得到学生口头许诺,亲自动手为其剪发。在剪发过程中,女生乘老师不备,纵身从二楼跳下,摔成重伤。事发之后,该生家长状告班主任及其所在学校。其理由是,此班主任为学生剪发,直接导致了学生跳楼。又据某晚报刊载,某小学星期六举办语数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