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丰富的现实题材是我国纪录片事业向前发展的引擎,扶贫纪录片发挥出记录并传播中国减贫经验,客观呈现乡村与纪实性的作用。扶贫纪录片应该在乡村呈现、纪实表达与社会价值三大方面,突出扶贫工作的讲述路径,以达到讲述中国故事及传播中国经验的双重主旨。近年来拍摄的《山里山外》《中国扶贫在路上》等优秀扶贫纪录片以较高的艺术质量与丰富的镜头表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在满足国家宣传需要、市场经济繁荣及人民生活需求方面,都发挥了中国纪录片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DISCOVERY频道制作的探索节目,每晚在西安电视台第六套节目中播出,每晚两小时的节目分为《科技探索》和《自然探索》两部分。节目播出近四年来,已成为深入人心的名牌栏目,其高成本制作的影像效果,强烈的专业精神再加上题材的广度,深度,它所展现的自然气象和人文气象令人耳目一新。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突破了我们所惯于接受的传统纪录片的模式,重新定义了纪录片在大众传媒中的地位,它的纪录方式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不但促进了电视文化的品位的提升,也为建构良性的大众文化生态提供了另一种途径。人们对纪录片的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警务纪实类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为例,探析节目通过创新表达,用娱乐化方式消解了警务题材与生俱来的严肃性。节目贴合互联网思维,致力于在严肃性与戏剧性中寻找平衡点,将普法教育的严肃性与综艺节目的休闲性相互融合,以期用这种形式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青年群众基础创造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罗迎春 《传媒》2021,(15):68-70
叙事主体即讲述人、主持人,是微纪录片中的重要叙事元素,在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情感基调、话语风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叙事主体的讲述方式能够提升微纪录片的传播力.本文以湖南电视台大型微纪录片《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为例,探讨该节目是如何通过阶段化的叙事主体创新、多样化与风格化的叙事主体策略提升节目品质,以期为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闻爱好者》2008,(4):54-55
1993年5月,央视《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开宗明义要构建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影像历史,来展示改革开放对小人物的影响。小人物题材的栏目纪录片自此成为电视传播特殊的节目形态,记录当代社会变革下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中生存的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加油!向未来》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传递和普及以科学知识,在节目创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从传播理念来看,栏目坚持寓教于乐的宗旨,以游戏竞技的节目形态实现娱乐化传播、通过普通人与明星的搭配凸显娱乐化的特色,以娱乐手段吸引青少年为主要收视对象,最终用娱乐化的形式传递科学内核;从使用的电视手段来看,对内容进行"小题大做",使得科学原理变得可知可感,通过高难度的制作手段给观众带来视觉震撼,以联合主持的方式传递多元丰富的信息,环节设计营造出紧张的氛围,演播室及节目包装设计体现出鲜明的科学风格;栏目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进行媒体联动、跨界传播,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胜利  罗玄青 《传媒》2021,(18):47-49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在此时代背景下,形式多样的扶贫类节目不断走入大众视野,系列纪录片《温暖在身边·深爱圳帮扶》讲述了深圳精准扶贫、定点帮扶的故事,呈现了驻村干部因时因地制宜、科学有效的治贫方法,展示了当地风土人情及农特优产品,吸引了大批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本文以该纪录片为研究样本,探析电视媒体如何在节目内容、扶贫方式和传播效果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走出一条扶贫报道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刘小霞 《声屏世界》2008,(12):31-32
《水问》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全景记录中国水资源的纪录片,是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继《故宫》《敦煌》等历史类纪录片之后,推出的第一部关于现实题材的大型纪录片。它从危机、饮水、生态、利用、分配、治理、节水、文明等八个方面,八问中国之水,描述了中国水资源和水质的现状与问题,记录了中国最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展现全国各大城市生活中的节水困境,披露触目惊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调查结果,分析水危机出现的深层原因,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用水管水理念,力图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水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蔡梅竹 《新闻前哨》2022,(17):32-33
生态纪录片是以自然生命为记录对象的纪录片类型。它通过对其中生命故事的记录来展现物种与整体生态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然而,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短视频成为人们,特别是中、青年受众群体的集体“日常”。如何让生态纪录片快速适应快节奏、短视频的传播业态,生态微纪录片逢时而生。与传统纪录片相比,生态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有哪些不同?呈现出哪些特征?其探索经验对系列生态微纪录片的发展又具有哪些启示?本文将结合《神农架密码》系列生态微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分析生态微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为传统纪录片的突围和生态故事的新讲述提供更多可能性的。  相似文献   

10.
TED是一个英文缩写,T代表技术,E代表娱乐,D代表设计,它是通过演讲的方式传播演讲者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以及对某一事件的观点等,旨在用思想的力量来改变世界,时长一般在18分钟左右,演讲简洁明了、观点新颖、涉及面广.“新闻TED”即通过“TED”演讲的模式剖析新闻热点事件,传达个性思想,凸显新闻价值,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新闻传播模式.辽宁卫视的“新闻亲历互动真人秀”节目《有请主角儿》就是新闻TED应用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该节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讲述真人、真事、真情,引发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对社会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探索《有请主角儿》利用新闻TED传播正能量的路径,可以为同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孙浩  叶小源 《东南传播》2021,(11):136-138
近年来,国产美食题材纪录片在《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作品的影响下,已经寻找到了新的叙事方式与传播模式.《早餐中国》《寻味顺德》《新疆味道》《舌尖上的重庆》等美食题材纪录片开始从地域特色、餐饮类型等方面分散发力,开启了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纪元.在当下"群雄割据"的美食题材纪录片中,一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纪录片《人生一串》从众多美食纪录片中脱颖而出,以小众化另类视角阐释了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多样性.本文以地域空间的建构、多重维度的用户参与、工匠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从怀旧的视角对纪录片《人生一串》的艺术表达与叙事特征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正>电视媒体肯定是如今最具影响力、所涉范围最为广泛、发展也最为成熟的一种大众媒体形态,其组成形式十分丰富,是现代人休闲娱乐中的重要选择,而电视纪录片则是电视节目当中最具真实性与原生态特征的节目形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其真实记录社会事实的功能,其拍摄手法的运用问题值得加以探讨。本文分析了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点,论述了电视纪录片拍摄题材的选择,并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手法。  相似文献   

13.
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报方式,它改变了传统播新闻一枝独秀的播音形态,是以平实的语言,来讲述新近发生的事件。说新闻的出现和发展,无疑使新闻节目的传播多了一分竞争力。我主持的哈尔滨电视台《娱乐开讲》节目,主要说报娱乐界近期发生的事件,从内容上属于娱乐类节目,但其形式尤其是在说上与说新闻有许多共同之处。最近圈内对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众多电视节目形态中的一种,电视科普节目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电视科普节目愈来愈遭到大众化娱乐节目的挤压,很长时间中收视率垫底的窘境始终困绕着科普节目的创作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娱乐化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电视荧屏,科普节目的娱乐化也列入其中,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等栏目甚至于直接打出了娱乐化纪录片的口号,  相似文献   

15.
文献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特征在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些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6.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2月26日,中央电视台10套科学教育频道全面改版。在科教频道连续5年获平均收视率排名第一的《讲述》栏目,在改版后发展为全程外拍的口述纪录片节目。不过,它的定位并没有改变,始终将自身定位为是献给所有关注人们命运的观众的电视节目,每天为观众讲述一个真实生动,曲折传奇、充满悬念、给人启迪的人生故事,希望用许许多多真实的感情倾诉,汇聚成一个以情动人、以情慰人,以情励人的充满温情的栏目。纵观改版前后的《讲述》,最大的变化就是进一步以口述纪录片的形态来叙述故事了。  相似文献   

18.
科学纪录片是一种广受公众欢迎的科学传播载体。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以BBC史前系列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听觉叙事语言、视觉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系列使用的科学传播技巧。研究发现,《与恐龙同行》在听觉叙事和视觉叙事效果的双重作用下,从解说、音乐到自然音效,从丰富的镜头语言到电脑动画技术呈现的视觉奇观为观众逼真地重现了恐龙生活的世界。该系列纪录片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传播技巧:(1) 对内容进行简化;(2) 使用“讲故事”、戏剧化的叙事手法;(3) 使用模型、CGI等技术进行可视化。这些传播技巧的综合运用,使该系列纪录片实现了科学和大众想象的结合、科学和娱乐的结合,增强了其科学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档案》没有像其他纪实类栏目一样,采用播放纪录片或纪录片与讲述相结合的单调叙述方式,而是采取多种叙述形式相结合的多角度叙述,使整个节目富有吸引力,体现出节目的真实性及历史感。  相似文献   

20.
徐梦云 《视听》2021,(1):65-66
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影视表现手法,纪录片很多时候被用来记录世界,展示社会变迁、自然风貌.而作为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拟人化手法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使用频繁,对主题表达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以我国动物题材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例,探讨动物题材纪录片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并对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性进行反思,以期为动物题材纪录片的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