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于研究跨文化视阈下的女性写作,并选取极具代表性的旅英女作家虹影的作品《K:theart of love》(中译本《英国情人》)为范本,针对这一主题,论述在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阈下,区分和重新判定女性书写与性书写、女性自我意识与现代文明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下午三点钟,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美丽而安详的。车队没有停下。九辆大卡车依次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出了一点儿小毛病的大卡车。没用多少时间,江安就把车修好了。 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江安悚然一惊,后背升起密密麻麻的蚁走感,他误人歧途了。环顾四周,茫茫沙漠。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  相似文献   

3.
池莉 《出版参考》2011,(10):15-16
下午三点钟,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美丽而安详的。车队没有停下。九辆大卡车依次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出了一点儿小毛病的大卡车。没用多少时间,江安就把车修好了。 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江安悚然一惊,后背升起密密麻麻的蚁走感,他误人歧途了。环顾四周,茫茫沙漠。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  相似文献   

4.
郑天 《东南传播》2012,(9):139-142
回顾九十年代至今大众传媒在文学界和批评界走过的路程,便可知大众传媒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是勿容置疑的,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界和批评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大众传媒本身有强烈的号召能力,使得众多的知识分子参与进来,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而不再是以往那种一边倒的局面,这便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泥沙俱下的局面,不利于良好的文学与批评氛围的形成;第二,大众传媒商品化之后对于利润的追逐导致了新闻专业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娱乐化现象泛起,致使了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消解与重构;第三,由于大众传媒本身的碎片化,在信息的汪洋中,受众往往会感受不到有深度的信息以致于一定程度上丧失理性的思考与判断,不利于读者群的良好培养。本文力图梳理传媒扮演的角色并结合自己的思考为传媒更好的建构文学界以及文学批评界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依云 《全国新书目》2012,(10):75-75
伊朗电影早已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成为人们了解伊朗的一扇窗口,然而其丰富多姿的文学在国内却鲜少有译介。伊朗电影向来以充满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独到的观察为大众熟知,与近日斩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相似,伊朗小说《灯,我来熄灭》也是从一个家庭的生活着眼,反映了各种在伊朗的传统与现实的重压之下造成的分离与隔阂。这本发表于2001年的小说是伊朗当代最享盛誉的女作家佐雅皮尔扎德的代表作,囊括了当年伊朗的所有重大文学奖项,随后其法语版和德语版在法德两国的文坛广受赞誉,英文译本也将于今年出版。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生态文学由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可。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本身等关系的描写,生态文学表现了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深层的精神生态的危机.以期唤醒人们去正确面对和解决困境。  相似文献   

7.
公益广告,顾名思义是公众共知、共享、共慧性质的传媒形式。它关注的主体是人,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完善。公益广告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最重要部分,浓厚的公益色彩,比其他传媒形式更富有影响力和鼓舞力;党报刊发公益广告,有着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韩风 《东南传播》2012,(7):134-135
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是社会对两性以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性别的定位与规范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其核心层面是社会对于性别及其相应行为的规范与界定,内在渗透的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权力关系。文化作为陶杯孕育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也在根本层面上培育和加固了人们的性别认知,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社会文化关于女性角色与身份的解释和规定对于女性性别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源于大学精神的大学出版精神,即以人为本,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人文精神,并以此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肖启明如是说.  相似文献   

10.
王譞  王紫研 《传媒》2023,(2):53-55
随着人工智能、5G通信及AR/VR/MR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发展,在虚拟影像技术冲击下,传统文学类纪录片呈现出新的传播形态。在文献保存和整合、尚诗思维叙事的交互共融、理想人格的彰显等方面,呈现出独特传播价值。传统文学纪录片的“破圈”乃至走向海外,需要在虚拟技术领域、古典美学模式继承、纪录片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媒体,最具吸引力的往往是它具备一定的故事性。无论是小说,还是广播中的评书以及影视剧等,都是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来赢得观众。故事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故事背后的意义才是纪录片的最终追求。近些年,优秀的电视纪录片无一不是围绕人来展开的。讲述故事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透视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给人以启迪和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0月13日,发生在佛山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被碾压事件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关注,在博客、微博等自媒体上的讨论尤其激烈,从而引发了一场拷问社会道德良心的全民大讨论。如今,我们已由传统的"熟人社会""人情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重建社会信任,加强公共道德建设成为异常严峻的现实话题。社会学中关于"陌生人社会"的命题对应于费孝通提出的"熟人社会"概念。"熟人社会",是指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因为地缘、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私人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这一概念由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在《美国法简史》中首次提出,他指出:"在当代世界,我们的健康、生活以及财富受到我们从未而且也永远不会谋面的人的支配。我们打开包装和罐子吃下陌生人在遥远的地方制造和加工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媒介与女性关系进行深入观察,透过一些可见的议题和现象,以及不可见的社会深层机制与缘由,对当代纷繁复杂的中国媒介与女性景观进行学术层面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媒介与女性关系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可见的呈现:媒介成为性别议题呈现的主要场域”、“可见的推动:媒介成为为女性赋权的利器”、“不可见的制造:消费文化与传统性别文化结盟”、“不可见的缘由:理论研究与媒介现实错位”.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16.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学简介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转折,在整个社会的演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五四时期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核心,但是 其存在的意义又远远超过五四运动本身所带来的各种意义和影响.五四时期,衔接了中国社会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巨变带来了文化的巨变,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既是社会历史变化的产物,同时它的存在又加速了社会进步的脚步.  相似文献   

17.
政治与外交,一直以来几乎是男性的天下,从决策到实施,鲜有真正能让女性扮演核心角色之地。然而,时局多变换。在倡导平等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政坛,在一国国内甚至国际舞台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层出不穷的女性领导人便是明证。当越来越多的女性领导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作为传播媒介,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媒体  相似文献   

18.
米丹  霍连彬 《东南传播》2018,(6):112-115
媒介技术在人类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技术愈进步,对人类交往关系产生的影响也就愈深刻.本研究通过对我国2017年底的现象级女性向手游《恋与制作人》的文本分析和对其女性玩家的深度访谈,发现该游戏通过"剧情模式""人物塑造""游戏互动""游戏话语"等方式建构了游戏男主人公和玩家之间的虚拟亲密关系,并且这种虚拟亲密关系对多数玩家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爱情的替代性满足和恋爱童话体验.  相似文献   

19.
王韵  魏书琮 《现代传播》2022,(6):143-150
媒介景观中的污名化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种重要表征。从2020年网络事件中的拼单“名媛”到2021年愈发泛化的网络流行语“X媛”,“媛”字由褒至贬的过程是研究者亟需透析的现实问题。通过对“X媛”事件相关文本的话语分析发现,“媛”字的语义变迁与社会现实思潮密切相关。部分新闻媒体通过锚定、具化和二元编码的机制生产建构出“X媛”污名的社会表征。在社会互动中,该表征又体现出共识强化和争议发生的两个面向,同时,一些网民基于性别身份认同以及戏谑性符号应对的话语再生产进行污名的抵抗实践。在多重力量交织的社会语境中,需从新闻媒体、网民、互联网平台及互网络从业者等多元主体层面探寻污名消解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九州出版社推出的戴文采《梦与智的旅程》,第一句话就被牢牢抓住:"她觉得每个人都该有面自己的鼓,鼓声比调性还敬天。她最喜欢的那面用了极柔的软皮,大大圆圆的像张绣花绷,也像个发声音的月亮,所以她就叫它月亮鼓。"小说的名字颇可玩味,但与传统文学中的形象相比,女主人公的她,似乎才代表智的净空;而男主人公的他,却更像捉摸不定的一抹幻彩。整部小说充满浪漫派深邃华丽的意象与景致,机巧而富含哲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