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魂》这本书算是一种精神的自我催眠吗?也许是,也许不是。我一向偏激地认为,只有理性和冷静才能去直面"生死"这一命题。感情太易冲动,不足以承受与掌控关于这一命题的长篇大论。而今,一位父亲近三十万字的呕心力作,让我发现——原来,"向死而生"的意境,并不仅仅存在于哲学家们的专著中;而更多地存在我们这些平常人的记忆里……《安魂》出版于2012年8月,是一部长篇小说。作者是周大新,一位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  相似文献   

2.
在学习写作的道路上,我是一个例外。我开始学习写作,年龄很小,说到处女作,对于我来说,就是发表在报刊上的许许多多不成气候的小文章。倒是也常看到有些作家说起早在50年代就在什么什么报网上发表过什么作品,其实那时候大家都是那个状态。50年代步入文坛,和30年代步入文坛截然未同,30年代,作家们都是以一篇引起社会哄动的文学作品而开始步入文学创作道路的,这和如今的日本相似,一篇获得文学大奖的处女作,推出一颗文学新星。这位作家的处女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文学写作,也是种推动。50年代,一个作家的步入文坛,有几种f同…  相似文献   

3.
王任叔(1901~1972)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他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在近代文化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期间,他制订了中外古今文学名著的选题,倡议出版中外文学名篇《文学小丛书》以及中外名家的影印文学古籍等,为繁荣出版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编辑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研究,其编辑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编辑是通过作者为读者服务的 王任叔说过:"作家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通过作家来为人民服务的."王任叔在这里是在强调联系作者、尊重作者的重要性,如果不联系作者、不尊重作者,拿不到稿子,编辑就失去了为读者服务的手段,也就无法履行编辑的职责.同时,编辑也要积极发现、培养作者,为自己的作者队伍增加新鲜血液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得知三位部队作家正在创作长篇小说《我们的连队》时我们感到很兴奋。陶纯、陈怀国、衣向东三位作者都有较长时期的连队生活,又是当前军事题材领域的重要作家,有丰富的写作经验,为创作这部作品,他们又深入到基层连队体验生活,不因自己的才华而忽视生活,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潘灵在鲁院作家班读书期间,当即向同是鲁院同学的陶纯约稿并与其他二位作者一起商定了编辑出版事宜。这是一部贴近基层官兵的作品,这些年来,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使部队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反映部队基层官兵生活的长篇作品几乎是个空白!近年来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多以我军…  相似文献   

5.
以我本人的写作经验,以及从翻译国外广播作品中悟得的道理,我较深地体会到:典型化,应是广播作品艺术追求的一个重大目标.恩格斯曾对一位小说作者说过一段著名的话:“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致玛·哈克奈斯的信》,1884年)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要求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方法创造出以之体现社会、人生本质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尽管恩格斯不可能对广播作品的写作作出什么理论启示,但细想起来,通过典型体现社会人生本质的祛则,应同样适用于新闻纪实和我们广播作…  相似文献   

6.
马季 《网络传播》2010,(4):96-96
目前,中国网民接近4亿人口,在线阅读人群和宽带拥有量均占世界第一位。文学领域也因此经历了一场重大变革,特别是2004年博客出现之后,网络写作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在网上发表过作品的人数无法确切统计,仅全国文学网站签约作者的人数就已突破百万,5000万读者通过网络、手机和手持阅读器阅读文学作品,文学网站的日浏览总量超过6亿人次,日更新字数突破2亿字节。值得重视的是,民众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不亚于影视及其他艺术门类,其广泛性超越上世纪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6月1日,在书博会河南展位上,鲁迅文学奖得主乔叶与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展开对话,对话的题目是"拆解《拆楼记》——拆迁背后的人性真相",对话活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举办,《中国在梁庄》的作者、文学博士梁鸿主持。乔叶是我国著名的70后女作家、河南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作品《最慢的是活着》获鲁迅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New Journalism有译"新新闻学"或"新兴新闻学"的,也有译"新新闻写作""新新闻报道"或"新新闻报道文学"的."新集纳主义"是音译,是介于新闻和小说之间的一种写作体裁,意译以"新新闻写作"较好.本世纪60年代,美国文艺评论界流行过"现实与虚构混合"的理论,认为要真正反映现实,最好是用新闻的形式报道真人真事,但可以采用形象化的艺术手法,即用虚构的手法来写,于是兴起了"新新闻写作".这类作品的作者,被称为"新新闻记者"."新新闻写作"是用小说的技巧、文艺的笔法,报告所见所闻,既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题材,又允许作者在描写事实  相似文献   

9.
巫维珍 《出版参考》2013,(18):52-53
曾经参与编辑、企划《三杯茶》《享受吧!一个人旅行》《朱丽叶》的我,原本熟悉翻译文学的范围仅限于英语作品,首次收到代理商寄来《熔炉》的书讯,才算是第一次接触了韩国文学。《熔炉》的作者是韩国知名作家孔枝泳,在书讯中看到了她的另一部小说《我们的幸福时光》,想起曾经听闻过这部作品改编电影的消息──原来不是太陌生的作家呢。简单的缘分吸引了我阅  相似文献   

10.
由于术语相似,人们易于把"报告文学"和"文学新闻"看做同一类型.但考察下面例子:斯维纳亚·亚利塞维奇和安娜·波里特科夫斯卡娅,她们都于苏联和后苏联的文化氛围中写作,也都被称作"文学性报告"或"报告文学"(莱特·尤利西斯)作家.然而他们的写作给文体研究留下一个问题:正如本文将大概论述的那样,她们都身为记者,其写作却有明显区别的.亚历塞维奇的文字呈现叙事性和描述性模式,曾被定性为"叙事-描写性新闻",似乎更多地保留了文学新闻的美国式传统.(哈索克,"黑暗和暴风雨"263-64).事实上,在凯瑞尼和亚古达的选集中,亚历塞维奇就明确被列入文学新闻作者中.另一方面,波利特科夫斯卡娅的作品则以引申思辨性阐述见长.那么,两位同被称为报告文学作者的记者,何以只有一个被定性为文学新闻作者呢?  相似文献   

11.
曾经参与编辑、企划《三杯茶》《享受吧!一个人旅行》《朱丽叶》的我,原本熟悉翻译文学的范围仅限于英语作品,首次收到代理商寄来《熔炉》的书讯,才算是第一次接触了韩国文学.《熔炉》的作者是韩国知名作家孔枝泳,在书讯中看到了她的另一部小说《我们的幸福时光》,想起曾经听闻过这部作品改编电影的消息——原来不是太陌生的作家呢.简单的缘分吸引了我阅读孔枝泳的作品,我就这么开始接触了韩国文学.  相似文献   

12.
《献给孤独的挽歌》是作家薛忆沩以诗化的语言对13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生平或创作进行的另类评介。作者以评论家的识见和良知关注诺奖作家个人命运和时代风云的冲撞,赋予了作品深重的历史感,并引领读者共同期待自由的"文学祖国"早日建成。作者卓越的叙事才能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使读者在随笔集中欣赏别样风光的同时收获更多的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3.
三、对作者个性的态度高尔基作为一位文学编辑的卓越品质之一,是他对作者个性,对作者固有的创作风格非常关心爱护的态度。高尔基是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他在编辑工作中,从不强迫作家摹仿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他对所编辑的作品从内心充满热情,对作者的艺术形式特点力求理解得更准确、更全面的愿望,可作为他在编辑和评价文艺作品手稿时的特征。高尔基最尊重作家,他认为编辑工作主要是与作者共同配合的工作,而不是代替作者的工作。在编辑加工作品的手稿过程中,高尔基除力求使作品尽量达到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富于艺术表现力以外,还对作家所具有的独立创作精神表示由衷  相似文献   

14.
文学代理人(literary agent),也称作家经纪人或出版经纪人,指存在于出版行业中,介于作者与出版社之间,以作者为客户,以佣金为目标,用代理的方式促成出版权贸易的个人。文学代理人是联结作者与出版社的纽带,在与作者签订合约的基础上,受其委托行使有关作品出版的各项权利,如为作家策划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中出现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以拯救大地母亲为主题,秉持新的人与自然观,积极投身于自然生态文学的写作中,由此为我们的小读者们创作了一批高水准的作品。儿童文学理论家、儿童文学作家朱自强先生倡导并主编的《绿色中国》丛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圣经》告诉我们,创世纪初始于词语,这一点也适用于图书出版。因为作家的写作也是从词语开始的。作者写作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为了教育,有的为了娱乐,或在讨论中闪现的智慧火花。 写作还有另一个目的,正如有位名家曾说的,只有傻瓜才不会为钱写作。由此可见,极大多数作者写作最终目的是  相似文献   

18.
熏风醉人,榴花正红的5月,著名青年军旅作家周大新在河南南阳师专作了题为《为了人类日臻完美》的文学报告,给广大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20.
有家报纸推出一组20多岁的年轻人写的散文、小品,读之不乏清新,也很显稚嫩。然而,在对作者的介绍中,编者却一概地封他们为“作家”,查《辞海》,“作家”,乃指“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可看遍对这些“作家”的介绍,除有一人是发表过几篇作品并有一篇散文曾获得过某刊物的奖励外,未发现其他人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也未发现他们是任何一级(哪怕是县市一级)的作协会员,多效不过是刚涉足文学领域的习作者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