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甄朔南 《中国博物馆》2001,(1):25-28,32
当前随着经济与科技一体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发展 ,博物馆正面临经济与社会的挑战 ,博物馆学也在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国际博物馆协会的附属机构中就有一个名为“国际新博物馆学运动” (Internationalmovementofnewmuseology)的组织。为了发展我国的博物馆事业 ,有必要对国际上博物馆学研究中的新观念、新进展有所了解 ,下面就是对新博物馆学的简要论述。   (一 )什么是新博物馆学一般地说 ,新博物馆学是指具有一整套关于博物馆的目的和功能的侧重理论的探讨 ,并且在运作中…  相似文献   

3.
随信息产业飞速发展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 ,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使各行业可便利而迅速获取信息资源。博物馆学研究也不例外 ,同样可以通过因特网利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已有的资料、成果进一步研究。网络技术已逐渐成为博物馆学研究者的必备工具 ,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它。因特网是全球性信息网络 ,一个无中央控制设备 ,松散的网中网。因特网上信息传递大都遵从早期的ARPAnet网所采用的In ternetprotocol(网络互联协议 ,简称IP协议 ) :非基于IP通信协议的网络如BITNET ,DECnet,Appl…  相似文献   

4.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和舛傲不训的自然界的抗争之中。迄今的研究成果表明,远在几千年前,人类就产生了保存与自然界抗争及在社会活动中有意义、有价值物品的愿望。斗转星移几多世纪,随着社会的演化发展,人类的上述愿望终于出现了一种物质的载体,用以收藏文化、生物等实物,这就是博物馆的诞生。社会不断发展,博物馆越益增多,门类越来越全,分工越过越细,不断演变,终成洋洋大观,博物馆成了人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博物馆这一人类社会不可分割又相对独立的部分,不能不激起人们研究的兴趣。因其不可分割,它便有了与社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物馆》自1984年创刊以来,便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实践及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迄今为止,已有数十位学者发表论文逾百篇,研讨博物馆学理论,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殚精竭虑。筚路蓝缕,惠及学林。今值《中国博物馆》创刊百期,在此特选取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一摘要式的综述,既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博物馆学研究成绩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初通过开设实践性课程以培养博物馆专业人员,现今,博物馆学已跻身大学、研究生学院等高校课程,一些高校还设有博物馆学教授职位或专门的博物馆研究部门,并出版该领域专著、期刊以及主办或承办大量博物馆学方面的学术活动。可以说以高校为基础的学者已成为批判博物馆学理论方面的领头人,而博物馆理论上的新走向也在革新着博物馆实践。  相似文献   

7.
8.
林子平《〈关于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的提问》(1993年第1期),对《基础》一书前两章部分内容提出了商榷。作者认为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是博物馆,博物馆是收藏、陈列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机构,特别强调把“研究”一项从博物馆定义中清除,博物馆的基本任务是搜集、保藏、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或称文物、标本和其他实物资料),通过举办陈列等多种途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9.
江凌 《今传媒》2010,(3):112-116
什么是新闻史?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内涵?中西学者有不同的回答。戈公振先生曾说:"所谓报史者,乃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知名新闻史家方汉奇认为,"新闻史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历史及其衍变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图书馆学史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论》两文中均已写明:所谓中国图书馆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图书馆学发生、发展的历史。我们把中国图书馆学史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划分为中国古代图书馆学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图书馆学史(1840~1919年)、中国现代图书馆学史(1919~1949年)、中国当代图书馆学史(1949年以后)4个时期。由于中国的近代与现代时间不长,为方便叙述,我们将其合为一节,称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学史。本文所探讨的,便是这一时期图书馆学的历史。一中国在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之后,终于被(?)所需资金,原则上由事业单位自筹解决。自筹有困  相似文献   

11.
从政策学角度加强图书馆事业政策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为进一步了解政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的特殊意义,文章借鉴现代政策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揭示了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的状况及不足,总结并述评了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政策建设及研究水平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陈钢 《历史档案》2004,(1):70-73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我国早在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就有了设置驿站传递官府文书、设置烽火台以传递信息的记载,但近现代意义上的邮政是19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才逐步兴起和发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南京  相似文献   

13.
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教育杂志》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本杂志。《教育杂志》对我国早期图书馆事业十分重视,刊载了大量与图书馆有关的图片、报道及研究论文等,文章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教育杂志》对我国早期图书馆事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启蒙了国人的现代图书馆观念,促进庚子赔款用于图书馆事业,奠定我国儿童图书馆学研究基础,开启现代图书馆学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是影响我国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文章结合我国现代史的研究方式,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标将近六十年国史分为前后两个三十年,重点考察和回顾了在1949~1978年间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受政治运动冲击的状况,认为只有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和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才能保障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提高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近五年我国图书馆2.0研究热点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 《图书馆论坛》2011,31(2):84-87
为反映我国图书馆2.0领域的研究进展与热点内容,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10年我国图书馆2.0领域的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归纳分析了目前图书馆2.0的研究热点,并指出我国的图书馆2.0要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拓宽研究视角、重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采取科学多样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审视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图书馆学研究对象为线索,简要地回顾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21世纪初图书馆学的研究热点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面向新闻领域的中文文本分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文本分类及中文新闻分类概述的基础上,归纳出网络新闻文本特征及当前新闻文本分类特点,并总结新闻文本分类在新闻网站分类导航、话题识别与跟踪、个性化推荐三方面的应用。其后,总结中文新闻分类存在的问题,诸如缺乏通用语料和评价方法、分类体系粗略、分类维度单一等,并提出相应措施。最后,针对当前信息环境,提出新闻分类不仅将朝着多层次、多维度、跨语言方向发展,还将与多媒体信息、大数据、社会化媒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统计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有关我国档案法的文献,将其划分为报道型和研究型两类,从文献增长与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及合著情况、核心单位与省份分布三个方面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通过主题分类对我国档案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国内贮存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2-2011年我国贮存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我国贮存图书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并依据研究轨迹对我国贮存图书馆研究的主题进行评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献的自然老化,各高校图书馆聚集了许多有潜在价值的低利用率文献,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合理储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贮存图书馆建设是最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同行评议作为一种评审制度一直受到"主观"而不够"客观"的批评。公开同行评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学者对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如何是学术期刊实施该制度首要考虑的问题。[方法/过程]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概念、相比传统同行评议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论述,接着就公开评审流程中的公开内容对来自中国各个学科及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同行评议的接受度数据,并对中国学者对论文开放同行评议的接受度进行分析。[结果/结论]问卷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其中100%有发文经历,70%以上具有审稿经历,40%以上曾为国际期刊审过稿。调查结果表明,半数(占50.33%)中国学者对学术论文公开评审是接受的,在学术论文评审的不同阶段,中国学者的接受度不同。经过非参数统计检验,不同学科同行评议者接受度有所差异;是否具有国际期刊审稿经验的同行评议专家接受度差异不明显。论文相关分析数据可为中文学术期刊实施公开同行评议制度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