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云:“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此话虽是针对史家而言,但无疑适合于每一个新闻记者.史家与记者工作的一致性在于,二者都是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此之谓“秉笔直书”(尽管只是一种理想);不同之处仅在于,史家记录的是“过去”(历史),记者记录的是“现在”(新闻)而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是二者的本质联系所在.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识”作为出版家的重要的、必备的素质提出来,一方面有历史和现实的出版实践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的启示。因此,这里有必要先来看看古代理论家对“识”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史理论特别强调一个字——识。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有三长,即:才、学、识。明清的学人更是把“识”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明代文学家袁宗道说:“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猿薄者,即文艺并失矣。虽然,器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 ,档案人 (文书作者与档案保管者、档案教育与编研者、档案官员 )的德、识、学、才素质决定了档案质量与档案事业的水平。因此 ,德、识、学、才势必成为档案人的永恒话题。原来 ,我国古典档案学理论奠基人之一 ,唐朝“掌知国史首尾二十余年”的刘知几(661———721年 )率先创造性地提出史才三长论 ,强调良史必备三个条件。他说 :“三长 :谓才也 ,学也 ,识也。夫有学而无才 ,亦犹有良田百顷 ,黄金满 ,而使愚者营生 ,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 ,亦犹思兼匠石 ,巧若公输 ,而家无楠斧斤 ,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 …  相似文献   

4.
廖华力 《青年记者》2010,(10):81-82
胡政之在范长江临行前告诫他:“做记者须有才、学、识三长,而品格之修养,意志的锻炼,尤为重要。……如果不甘为不忠、不信、不义的新闻记者,便须努力于才能学识的修养。”从《中国的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才、学、识”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5.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梓坤写过一本科普读物《科学发现纵横谈》,书中对才、学、识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作过极为形象的比喻。他说“才如战斗队,学如后勤部,识是指挥员:才如斧刃,学如斧背,识是执斧的手。”细想,这三者也适用于科技报道。各报科技记者凑到一起,总爱抱怨自己的报纸不重视科技报道。中外传媒全都如此。抱怨的内容不外乎,编辑部总是强调可读,而记者总是说重要。也许只有设身处地,才能体味科技记者所面临  相似文献   

6.
清人叶生在《书:调和》中讲:诗人须有“才、胆、识、力”。说:“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识则不能取舍。”(《原诗》)笔者不禁深思,无“才”如何?元“力”又如何?其实,无“才”,不能成文,更不能成诗;无“力”,则无风骨,更无艺术公力。细究这四字,个中大有嚼头。借此四字,用于杂文的写作和评论上,则是再贴切不过了。先说“胆”。写条文是需要胆量的,元“胆”是写不出杂文的。郑板桥在《偶然作》诗中大呼:“直摇血性为文章。”让人读后拍案叫好。试问,杂文若无“血性”,谈何针及时弊、激浊扬清?因此,无“血性”者——胆小怕…  相似文献   

7.
胡政之在范长江临行前告诫他:"做记者须有才、学、识三长,而品格之修养,意志的锻炼,尤为重要.……如果不甘为不忠、不信、不义的新闻记者,便须努力于才能学识的修养."①从<中国的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才,学、识"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8.
文贵于识     
才、学、识,古人视为写作者必具的素质,其中识尤为重要。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说:“文章首贵识”,“识为最先”,也有人说:“文以识为主”,“识为尤重”。何谓“识”,即表示作者对事物价值和是非的认识。胸中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见识到哪里,笔尖就写到哪里,笔力的高低决定于见识的优劣,如果练习写作仅在字句上雕琢,本身就是缺乏见识的一种表现。“写新闻要什么见识,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行了。”此言大谬不然,任何一条新闻之中,都或明或暗窝藏着作者  相似文献   

9.
吴文峰 《青年记者》2006,(16):67-67
专业报的记者,由于对行业工作比较熟悉,写起此类稿件来往往比社会上一般报纸的记者得心应手。但也存在着一个慧眼识“点”的问题。这里的点指的是“新闻点”,是行业内各项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只有善于从这些“点”中找出“亮点”为我所用,才算得上一个称职的专(行)业  相似文献   

10.
<正>回顾自己40年的新闻生涯,深觉做媒体人,既是选择了一种职业,更是选择了终身事业。而事业,需要“德识才学”多方兼备,方能做大做强。记者编辑之“德”,在于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之“识”,在于具备丰富广博的阅历和预判事物发展趋向和及时应对的能力;之“才”,在于扎实的文字功底,与办报办刊相关的其他能力;之“学”,在于要成为学问家,  相似文献   

11.
档案馆(注:我这里着重强调的是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是一个地方或者一定区域集中收藏史料的特定机构。既然是收藏史料,那么,作为收藏者或者保管者就得对所藏史料有所了解,这是起码的要求,就像博物馆收藏文物要懂得识“物”一样;既然是特定机构,那么,占据着“史料基地与各方面利用中心”之便,其本身也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历史上,我国的档案机构,保管与研究(史料)往往是集于一体的,所以,才会造就像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等那样的史学家。今天的情况或许有些不同,分工各有侧重,但本质并没有改变。前苏共中央档案馆就被现在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2.
今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记者在经过长达3个月的暗访后,揭开了“瘦肉精”重现江湖的惊人内幕。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资深记者“弓弦”组织暗访报道了这一惊人事件。 央视记者花费3个多月对整个链条进行了详细调查,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证据。面对调查中总资产过60亿元的大企业,央视记者的胆量不可谓不大,除了胆量,过硬的采访作风和专业的采访技巧,都是报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的报道,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有人说记者采访“要学秤砣水下沉,莫学蜻蜒点水掠”,就是指的要扎扎实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有经验有成就的记者都深深体验到,只有深入实际采访,才  相似文献   

14.
王武子新著《蔡尚思学述》作为“大师学述”之一种,已于2001年1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翻阅数遍,不忍释手;获益之余,略抒浅识。 蔡尚思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史专家,迄今已公开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发表论文三百来篇。《蔡尚思学述》对“蔡氏之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按照蔡先生在该书序言里的话说:“此书不仅言必有据,而且有精彩的分析,可以配合我的拟著一书,这才算得上是写出了我之真我。”  相似文献   

15.
“《新民晚报》的徐克仁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了!”这消息一传出,就引起了上海新闻界不少同志的关心和注目。他,年近四十,进报社才四年。在上海成千名新闻工作者中,何以这位“新兵”却赢得了这光荣称号?一些了解徐克仁工作的同志,或是比较关心上海美术、文化生活报道的同行,闻讯后说:“他当劳模,当之无愧!”识丹青,别具慧眼在有些文艺记者看来,美术报道不象音乐、舞蹈、电影领域那样能出稿子,是个“冷门”。而徐克  相似文献   

16.
刘知几(公元六六一——七二一年)字子玄,唐代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人。他是我国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从小通览群史,以善文词知名于世。和《初学记》作者徐坚等均以言议见许,道术相知,主张作为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议三长。他认为“议事未精而轻为著  相似文献   

17.
访李普     
我第一次见到李普同志。在“文革”后期,他回到新华社,任北京分社社长不久。他和甘憎分是老朋友,我们和老甘一道,曾去拜访他,听他谈新闻业务方面的问题。那时他50多岁,可白发已经不少,比我想象的要苍老。第二次见到李普,是1983年3月,他应邀到我们新闻系作报告,谈记者修养问题。他讲了“德、识、学、才”几个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感到,他既有记者的敏锐,又有学者的睿智。这时,他已从总社副社长的岗位退下,离休。第三次见到李普,是1984年8月,在乌鲁木齐。他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的书记,出席全国晚报第二次经验交流会,并…  相似文献   

18.
刘开明直言不讳:摄影记者不能总是跟在文字记者身后当配角。初当记者时,他也时常象“出租车”似的为文字记者做“跟班”,只是配角当惯了以后才不甘愿起来。他琢磨: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相比独具形象优势和魅力,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更多地运用形象独立报道新闻。或许,正是有了这份不甘愿,刘开明名下的“独立报道”才得以在新民晚报上频频出现。常读《新  相似文献   

19.
我是去年5月份开始做记者工作的。在农村采访了几个月,常常感到“头昏”。记者的“头昏”,无非是缺乏独立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找不到新闻线索;或者找到了线索,但又不知道编辑部要不要。只是在最近—个时期里,我才摸索到了医治“头昏”的一个处方。报社负责同志经常告诉我们,记者要识风向,辨气候。可是风从何处起,问题从何处来呢?当初,我认为风从编辑部起,问题从编辑部来。写什么,怎样采访,全靠报社的报道提示。有时还打电话到编辑部去问“行情”。拿到题目以后,不加分析研究,就一条一条地到处问,到处套。这样做,有时也能有几条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领导者的用人之道毛孝坤选用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但要正确地履行这一职责,必须明确应有的人才观,以及选用人才的原则、方法和途径。1.领导者应有的“人才观”人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一般指德、才、学、识较为突出,有较强能力或某种特长,对社会做出一定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