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介词“寻”和汉语史上其他介词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同时它的产生和发展同样也有其原因和机制。本文在详细描写介词“寻”发展的基础上,认为句法位置的变化是介词“寻”产生的主要原因,但“类推”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语法化择一原则、词义义项的竞争和“类推”三者因素促使介词“寻”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3.
介词“打”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4.
“除”类介词及“除”类介词框架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以历史文献为依据,考察“除”类介词和“除”类介词框架产生的时代。“除”类介词包括“除、除了、除去、除掉、除却、除开、除着”等,产生时代各不相同,从春秋战国直到现代才完成“除”类介词的语法化历程;“除”类介词跟方位词“外/以外/之外/而外”搭配构成“除”类介词框架,各个“除”类介词框架产生的时代也从魏晋南北朝延续到当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产生介词“打”的句法环境和内部机制;揭示了“打”语法化的根本原因及其过程  相似文献   

6.
介词“沿”用于介引某动作行为经历的路径,源于其动词义“顺流而下”。在确定介词的判定方式及标准的基础上,利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历时考察中研究“沿”各时期的语义状态与句法功用,厘清“沿”的语法化过程。同时,从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以及认知因素三方面探寻“沿”语法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汉语介词研究成果丰硕,视角多样。国内汉语介词经历了训诂学、传统语法理论和现代语法理论三种视野的研究范式,形成了大量成果;国外汉语介词研究多为语法化的个案或类型学研究。目前,汉语介词研究的系统性成果不多,介词系统及其演变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介词结构“在X上”从语法意义上进行了分类,从语义上分析了它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介词"给"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虚词。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对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对象的介词"给"进行描写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定量定性分析的方法,考察《论语》一书中介词"於"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3.
“通”“同”是字典辞书及文言文注释中常用的两个术语。在教材和工具书中,它们的使用分工往往不够统一。文章通过对两个术语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尤其是以王力《古代汉语》为依据,整理出“通”“同”及其他相关术语的使用分工办法,试图为古汉语教学及工具书的使用和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个词的意义是有组织的整体,词汇意义的拓展过程往往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介词to的空间意义、隐喻意义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指出to的意义网络呈辐射状分布,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是形成介词to多义性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来辨析英语介词for,旨在以意象图式的图式表征为依据,进一步地探究for的力图式,路径图式,容器图式,及其图式变换引起的词义延伸,并总结归纳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具体分析古书注释术语“同”与“通”的使用情况,探讨如何科学地使用这两个注释术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举例分析了现代俄语中前置词-名词词组向副词转化的复杂过程,指出了促使和延缓其副词化进程的条件和原因.  相似文献   

18.
尚同是墨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命题,有着丰富的内涵。"上同于天"和"一同天下之义",在历史上都有其积极意义。正确而理性地解读和评价墨家尚同学说,至今仍是严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中存在数量众多的“某通某”的注释,即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假字。这些“某通某”注释中的大部分都是符合古文通假的原则的,应属于通假字,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进一步商榷。通过与王力《同源字典》。古书中的注解及其他辞书的考查比较分析,我们认为这些“某通某”的情况中有些应属于同源字,有的属于并体字,还有一些属于误释。  相似文献   

20.
兰茂的《韵略易通》和释本悟的《韵略易通》,是继《洪武正韵》之后影响比较大的两部韵书,赵荫棠、陆志韦等前辈学者对两书多有研究,但对两书的著者、成书时间、内容沿袭一直有争议。笔者从著者生平、版本传承、内容沿袭三方面对两书的版本源流做出考辨,以期辨明其源流,为进一步整理、研究两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