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记叙了唐雎出使秦国,义正辞严地同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的经过,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和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  相似文献   

2.
【情景描述】《唐雎不辱使命》讲述的是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以聪明才智和凛然正气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捍卫了国家尊严的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反复思考后,对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张顺 《中学文科》2008,(7):15-15
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中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就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方圆五十里的安陵小国,在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面前,难以自我求存。而唐雎面对盛气凌人的秦王,毫不畏缩,回答得合情合理而有分寸,不卑不亢。当秦王无理威胁时,唐雎则针锋相对,以其令人震撼的凛然正气使秦王色挠,长跪而道歉,从而胜利完成了出使使命,唐雎与秦王的鲜活形象也就跃然于纸上。从教十几年,  相似文献   

5.
板书:22摇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上述板书是这样构思的:其一,这篇文言小说按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横看,在“开端”中,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个主人公都已出场。纵看,主人公唐雎在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中,其性格变化依次为:临危不惧、沉着应付、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样,纵横脉络分明,结构清晰。其二,两个主人公唐雎、秦王的迥然不同形象在对比中跃然纸上。由于这堂课板书较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较好。《唐雎不辱使命》——板书梳理文章@侯宪文$河南济源邵原…  相似文献   

6.
每当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总是疑惑顿生,如坠雾里,这篇文章是历史事件还是传说故事?唐雎能不辱使命?如鲠在喉,今吐之为快。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小说,而非史实,是作者运用想像虚构的故事,塑造了唐雎这一英勇无畏的爱国者的形象,赞扬了他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唐雎不辱使命》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文中那极具个性化的语言使唐雎、安陵君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文章,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  相似文献   

8.
《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唐雎胆识超群,英气逼人,以大无畏的精神揭穿了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阴谋,以“士之怒”反击“天子之怒”,让秦王不敢小视。从表面上看,唐雎阻止了秦王易地灭安陵的计划,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取得了上风,但唐雎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安陵国的命运,没有彻底挫败秦王,让他改变灭亡安陵国的想法。秦王是一位具有统一野心的君主,他的屈服只是暂时的,他是想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安陵国的问题,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毕竟发动战争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一旦此计不成,对于秦王来说只有发动战争了。战争一旦爆发,以秦国的实力灭…  相似文献   

9.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经典之作,文中有许多意外值得我们品味.首先文中的对话描写之多就是一个意外,我们很少见过像这样密集的文言对话。其次.文中的结局很意外,唐雎经过一番舌战后,使秦王色饶,  相似文献   

10.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下边实录的是“导演说戏”部分。【课堂实录】导演杨雅云我们这个剧组的特色是去掉了叙述语言,因为我们认为这样表演更紧凑,场景的变化更自然。我们主要抓住了秦王的盛气凌人和唐雎的大义凛然来表现的。师“盛气凌人”和“大义凛然”这两条成…  相似文献   

11.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消说戏、观众和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  相似文献   

12.
《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选人中学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本文主要塑造了唐雎这样一位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谋臣形象。面对秦王企图用政治骗局而屈人之兵的险恶阴谋时,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终让秦王“长跪而谢之”,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公输》(选自《墨子》)与《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分别叙述了墨子和唐雎面对侵略者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制止侵略的故事,这两篇文章都着力于描绘“舌辩”,在唇枪舌战中,这两位历史人物所表现的斗争精神和斗争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四册所选用的《晏子故事两篇》、《公输》、《唐雎不辱使命》充分展示了晏子、墨子、唐雎这三位古代杰出的论辩艺术家的论辩艺术。一、巧设陷阱,请君入瓮墨子听说强大的楚国将要攻打弱小的宋国,并且委派公输盘  相似文献   

15.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被编选入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本文记录了一场安陵与秦国之间的外交斗争,文章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唐雎、秦王和安陵君三个人物形象,在委婉含蓄的外交辞令中展现给读者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非凡才智和纷繁复杂的外交形势。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老师常常会引用《战国策》中其他关于表现人物智慧、斗智斗勇的小故事,如温人之周等,在这些故事中的人物,特别是像唐雎所体现出的做人的崇高气节和杰出的个人才智,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17.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中唐雎是一位英雄,我希望学生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斗争的英雄精神。课堂上,我问:“同学们,假如你是唐雎,面对秦王的威胁应该怎么办?”学生们议论纷纷。李伟沉默着,他是个成绩优良的学生。我说:你能谈谈看法吗?  相似文献   

18.
一幕「折服秦王」的荒诞剧《唐雎不辱使命》考辨江苏南通市三中高淑娟陆精康《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下引文字出此不注)。是章,不少读者误作史传,以为实有其事,初中语文《教参》的分析不能不说是极有影响的: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  相似文献   

19.
殷敏 《阅读与鉴赏》2005,(11):30-32
《语文读本》(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有《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其中一段文字颇可玩味:  相似文献   

20.
张米凤 《现代语文》2011,(12):56-56
教学文言文,不仅要解决字词句和有关常识的问题,还要进行文学欣赏教育。要突出对文言文赏析教学的研究,则特别要进行“细节”性内容的探究,以此来发现规律,指导教学。下面以《唐雎不辱使命》为例,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