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道义上的个人主义.要求一个人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必须公正地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必须用人格、义务和责任等社会观念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2.
陈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2,(37):276-277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不是无条件的,而是道义上的个人主义。要求一个人在发展自我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必须公正地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必须用人格、义务和责任等社会观念来约束自己。  相似文献   

3.
贺武华 《教书育人》2002,(12):36-38
置身于一线教师当中,我们常能耳闻目睹教师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形:有的教师爱抱怨工资、住房、福利、地位等问题,甚至还会把“教书没意思”的情绪带进课堂;有的教师同样身处斗室,月薪不过数百,但他们表现得冷静,“无所谓”,更多的是去关注自己的学生和所教的课程;还有的教师则会从另一方面去张扬自己的个性,寻求他人的认同、“欣赏”,从而实现自我价值。这种种表现就是教师基于“角色”认同的不同而体现的定位差异。杨启亮教授曾提出教师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  相似文献   

4.
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面向21世纪,在即将急剧变化的社会里,教育需要根据对未来的展望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认为,今后孩子们所必需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性;同时,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把这种素质和能力称之为在今后急剧变化的社会里的“生存能力”,培养这种“生存能力”必须成为今后日本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使之自由发展,一…  相似文献   

5.
“无论一个人从事这项专业已有多久,都有自我了解、自我尊敬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思想、业务素养、业务能力、业务业绩及教育教学水平的形成,从初任教师到高级教师乃至特级教师,是一个潜移默化和有意无意的持续发展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成熟、提升和创新的过程。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平时较有影响的资料经梳理后记载下来,使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立在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有规范之上,在评价学生、评价他人之前,也学会评价自己,给学生建立档案袋的同时也学会给自己建份成长档案(下称“建袋”),则会使自己在透过日益增多“树木”的同时,也能看到包括所有的森林。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班主任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体了解、体会和实践“爱惜自己,尊重他人”的价值性的教育活动。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了解人生的价值、目的和意义,进而喜爱生命与人生,珍惜生命与人生,并能够尊重自己、他人、环境及自然,促进自我能力的充分发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意义的人。所以实施生命教育不仅可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肯定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奉献社会;而且可以避免他们不爱惜生命、自我伤害等行为的发生。随着当今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进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清醒地看到,由于一些消极因…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育观念主要包括积极乐观型、自我矛盾型、顺其自然型等三种类型,对幼儿个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父母要成为终身学习者,要转变“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改变“包办代替”的错误观念,合理引导幼儿与他人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和良好个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个性即教师“自我”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的凸显。古代教师教育生活中“成人”(成就他人)与“成己”(成为自己)自发统一,教师教学个性得以原初呈现。现代技术培养使“成人”生活过度膨胀,在“成人”挤压“成已”的教师教育生活中。教师“自我”被消解,教学个性受到严重抑制。当代创新人才的培养,促使教师教育生活蜕变为基于批判的自我创造活动,通过“成己”对“成人”的引领,教师“自我”回归,教学个性得以在教师教育生活中生成。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个体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自己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形成的。作为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永远不对学生失望,  相似文献   

10.
自信是个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自信教育不仅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应该渗透到各科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自尊需要和尊人需要的协调是自信形成的心理动力;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协调是自信形成的心理基础;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奋发感是自信实现的心理条件.本文通过探讨自信形成的心理机制,提出自信教育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自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以“劳动教育”为载体,通过自我服务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区域劳动锻炼、适当家务劳动等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养成自我服务及为班级、为家人、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调动幼儿主动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成功、了解自我、寻找快乐,真正体验到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有了高扬的个性,才能有理想和信念,才能有创造热情、创新精神,才能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也只有关注社会,富有责任感,才能真正实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只有具备了这种理想人格的人,才能不趋时、不媚俗,真正地张扬个性,真正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自我意象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 ,它指的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或称潜意识 ,是人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中学阶段是人的身体、思想、个性逐步成熟的阶段 ,也是自我意象初步形成的阶段 ,学生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形象 ,重视他人的评价 ,而又不易恰当地评估自己 ,因此常形成有一定偏差的自我意象。相当部分职高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上对他们存在偏见 ,常常产生迷惘、忐忑不安等不自信心态 ,长期下去 ,容易形成否定自己的自我意象 ,而这些不良的自我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所以 ,加强职…  相似文献   

14.
“自我话语”和“他人话语”是对话理论的始祖巴赫金提出的一组概念。“自我话语”又称“个人话语”,是“每个人的个性话语”;“他人话语”也称“集体话语”,“是指社会语言”。  相似文献   

15.
校长自我领导力是校长在工作岗位上的自我要求、自我需求和自我追求,是通过自我领导来改变自己,影响他人。校长自我领导力包括学习力、约束力、创造力和榜样力。面对变革,校长首先要通过学习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人,培养训练有素的思想和行为。约束力即“日有所持”,校长要通过锻炼形成坚持的“肌肉”,同时做好时间管理。保持创造力,需要校长沉浸校园,体会教育,感受师生,通过创新组织建设集体创造力。榜样力要求校长寻找自己的精神坐标,在做事中让自己成为榜样,并且帮助教师成为榜样,通过互为榜样彼此赋能。  相似文献   

16.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先天生理和后天环境(包括教育)作用下形成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还指出“要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个性”.所谓探究性阅读,本人认为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体验、智能和情感,并能灵活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去阅读文本,去收集、分析和处理与文本阅读专题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在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韦晓瑛 《现代语文》2005,(12):78-79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是从对他人的阅读摹仿开始的.在对他人的学习、摹仿、借鉴中悄悄地形成自我、变化自我,从而使得自我越来越丰满、深邃,同时在不断地对自身个性的扬弃和对普遍性的学习追求中变得更加理性、成熟和智慧,我想,这应该是阅读的最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内容丰富、个性鲜明的文章才具有吸引力,耐人品读,而最忌假大空,人云亦云缺失自我。现在中学生作文的通病就是东拼西凑,固守平庸。新课标针对性地提出“有个性地表达”,那么如何做到有个性地表达呢?笔者认为,做到这一点,必须具备较厚实的生活积淀且熟习方法要领。一、具备较厚实的生活积淀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特性,个性的形成与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可见,要写出个性必须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有较厚实的积累,善于从繁复繁杂的社会现象中、从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求得自己的一方见解,发展自己的领悟…  相似文献   

19.
郑小红 《山东教育》2004,(35):19-20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的阐述中多次提到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要让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可见,培养学生的个性既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谈关怀伦理学视角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德育必须以关注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实现从“接受关怀”到“关怀自我”到“关怀他人”再到“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概念的建立.德育的内容应以关怀为核心,其中包括关怀知识的传递、关怀意识的形成和关怀能力的培养等.德育过程中应遵循以身作则、因材施教等原则,德育方法是树立榜样、进行对话、引导实践和给予认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