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到一个“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的思想无疑经历过巨大的飞跃。对于中外历史上的思想家,他的认识也同样经历过一个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如对尼采的认识就经过了从肯定到否定的明显变化,但对于老庄思想,他却以坚决的批判态度贯穿了他的整个创作生涯,从1907年至1936年,先后三十余次提到老庄及其思想与著作,并且以《史记》、《庄子》为基础,创作了以老庄为主要人物的历史小说《出关》、《起死》,鲁迅对老庄思想这种持久的注意、自始至终的批判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九二四年所作的小说《祝福》,其前因可上溯至一九○三年他所译的雨果的随感录《哀尘》。从《哀尘》到《悲惨世界》与《祝福》,在主题、人物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这是雨果与鲁迅作品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佐证。当然,鲁迅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创造性作品,《祝福》着重强调的是人物深刻的精神悲剧。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根据《哀尘》及鲁迅手书《附记》提供的线索,我们有理由认为,至迟在一九○三年(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年),鲁迅思想已经发生了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重要变化。通过“精神革命”来拯救祖国的看法,已经在他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乡土叙事主题贯穿了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始终,本文以其长篇小说代表作《浮躁》 《秦腔》 《带灯》为例,试图从叙事视角、叙事主题和思想价值等方面综合分析、阐释贾平凹乡土叙事的现实脉络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4.
《朝花夕拾》通常被认为是鲁迅个人回忆性散文集,但它其实不仅仅是十篇散漫随意的回忆性散文合集,更是一个整体,以教育成长为贯穿始终的主题,以童年记忆为主要叙事核心,通过典型化创作和细节虚构,成就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流的艺术作品.那么,我们通过阅读这本鲁迅作品中唯一适合给初中生看的经典,从中能获取什么有价值的辩证思维呢?  相似文献   

5.
一部小说集《彷徨》的创作过程就是一部鲁迅的心史。这在《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孤独者》和《伤逝》两篇小说中,鲁迅有着明显的自我指涉。他将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在文本中以求得心灵的安宁。到了《弟兄》和《离婚》则安定下来,收缩起了敞开的内心。纵观这四篇小说,鲁迅的创作经历了由内指自剖到外指言他的转变。由内倾而外倾,体现出鲁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中省思自己的事业、爱情、亲情,并逐步走出阴郁的心灵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高敏 《时代教育》2014,(11):207+2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开乡土小说风气的作家,归乡情结一直贯穿在他小说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样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深深的埋藏着。本文通过对《故乡》内蕴的分析,充分揭示故乡在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家对故乡乡民深切的热爱和浓深的愤恨之情,并由此观到深层的"回归"与追索。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的小说《地之子》在选材和创作手法上都是师承鲁迅,呈现出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较高水平,同时又在批判与悲悯、理性与感性低徊矛盾以及悲情色彩两个方面体现出五四时代台静农的个人风格。台湾期间的散文集《龙坡杂文》笔力老到、内容博大丰富,融时代悲辛与知识品格于一体,有五四精神之风。本文在阐述《地之子》和《龙坡杂文》艺术特色基础上,分析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倾向、精神品格,探讨魏晋精神对台静农创作和人生选择的影响,以及二者内在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在《呐喊》与《彷徨》中,《明天》、《祝福》和《离婚》是表现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在过去的研究中,大家更多关注的是这3篇小说在反封建礼教方面的共同性而忽视其创作上的不同,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它们的不同,来阐释鲁迅小说创作以及思想意识不断演变的轨迹,挖掘小说本身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它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文以此对《呐喊》、《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矛盾与追寻。  相似文献   

10.
鲁迅出版了《呐喊》之后,继续创作。一九二六年八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了小说集《仿徨》。鲁迅自评这些作品战斗的意气冷了不少,因谓之《彷徨》。过去曾有评论说:鲁迅的创作始于《呐喊》而终于《彷徨》,暗讽鲁迅创作上的没落。其实,并非鲁迅想停止呐喊。五四运动落潮后,新文化运动营垒分化;文苑寂寞,鲁迅感到成了游勇,布不成阵了。他因为找不到新战友而苦闷彷徨,却又未在彷徨中止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鲁迅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在求索中继续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围绕对鲁迅《铸剑》创作前后的文学活动的分析,着重讲述鲁迅在整理唐传奇和翻译《小约翰》等作品过程中对于创作《铸剑》的互文性影响。从而可以看出,鲁迅如何将传统文本和现代文学翻译经验转化为自身的写作风格,且这一风格实现了对经典的现代性超越,即其内部所体现的对生命自身的审视与透脱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12.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创作总是与他的生命状态联结在一起的,《呐喊》、《彷徨》、《野草》都是创作于作家生命中苦闷、孤独的时候。完成于鲁迅生命最后历程的《故事新编》必然与他晚年的心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历时13年之久的创作历程也必然反映了鲁迅对某种创作道路的执著探索,这条道路是不同于《呐喊》、《彷徨》的一条新的创作道路。其整体风格庄严而又荒诞,突出体现了鲁迅观察人生世相的特殊眼光,不仅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也是他借以突围生命困境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鲁迅根据自己回乡经历创作的小说,具有浓郁的自叙传色彩,展现了深邃的人性之常.从少爷到老爷,是闰土识"我"的心路历程;从乡愁到忧愁,是"我"回乡的心路历程;从绝望到呐喊,是鲁迅《故乡》创作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阿姆斯特丹》是麦克尤恩1998年布克文学奖获奖作品。小说中,作家对《千禧年交响乐》创编与演奏过程的书写贯穿叙事进程始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伦理表达。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对《千禧年交响乐》创作观的书写表达了人物伦理责任的解构。第二,对《千禧年交响乐》创作过程的书写还重构了人物的伦理困境。第三,通过系统考察20世纪后半叶艺术创作伦理的环境,反思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伦理责任,对《千禧年交响乐》的书写为当代艺术创作者们提供了重要的伦理启示,建构了相应的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6.
《事故新编》研究在整个鲁讯研究中始终滞后,因此,对其研究历史及发展的梳理十分必要。本分析了这一过程,充分肯定了90年代着眼于《故事新编》的独创性而形成的前景可观的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的研究,意在揭示,《故事新编》研究从游离于鲁迅创作研究体系之外到进入而得到发展,再从这一研究体系中剥离出来,确立切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基础与框架而获得深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对旧中国反动教育制度的抨击,是鲁迅对整个旧社会进行全面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旧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领域始终是孔孟之道的世袭领地,所以,鲁迅对旧教育制度的批判,也都贯穿着批孔反儒的革命精神。1926年9月写成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这类文章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篇。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最严酷的解剖。在那个暗淡无光的旧世界,鲁迅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希望》中鲁迅就把希望与绝望的矛盾起伏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希望》的创作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实际上,鲁迅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写下的这篇《希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青年消沉的不满和批评,而蕴含了更深远的思想和心境。  相似文献   

19.
田湘的诗集《练习册》是其创作成熟期的诗歌代表作.在总计148首诗中,"爱"是贯穿于诗集始终的情感脉络.在抒发对"自然的爱、生活的爱、亲人的爱、命运的爱"的感悟之际,诗人的浪漫情感显现出多样化形态.在抒情与描述中触发议论,进而彰显出"情景相生"的情感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20.
田湘的诗集《练习册》是其创作成熟期的诗歌代表作.在总计148首诗中,"爱"是贯穿于诗集始终的情感脉络.在抒发对"自然的爱、生活的爱、亲人的爱、命运的爱"的感悟之际,诗人的浪漫情感显现出多样化形态.在抒情与描述中触发议论,进而彰显出"情景相生"的情感表达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