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BI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ESP课程的开设符合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发展方向。CBI改革也给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同时也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因。为实现完美转型,ESP教师和所在高校可以从八个方面共同努力,加速和优化其专业发展,以适应全新的CBI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17,(3):132-135
近年来,ESP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大学英语EGP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推进ESP教学进程中,大学英语ESP教师存在思想认识缺位、专业知识缺失、实践经验缺乏及教学能力缺欠等现实之困,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因此,高校应强化思想引领,激发ESP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专业培训,重构ESP教师的知识体系;增强实战经验,提高ESP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强固教学根本,提升ESP教师的执教能力;多措并举,积极为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搭建平台,帮助他们走出职业困境,实现向ESP教师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正由EGP向ESP发展,即从一般用途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转变,ESP课程逐渐成为21世纪高校英语教学的主流。在ESP理论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特点,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不断提升自我。  相似文献   

4.
李想 《海外英语》2012,(21):87-89
21世纪是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的时代。立足国际视野高度,探求大学英语发展之路不难发现,ESP英语教学的研究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新的关注点。在此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高校英语教师优势和竞争力,通过对ESP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顺应大学发展国际化的潮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人才成为教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王晓敏 《海外英语》2011,(11):14-15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从一般用途英语转向专门用途英语,逐渐成为21世纪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ESP教学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队伍,这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该文主要研究如何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探索ESP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6):113-122
目前,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期.ESP教师作为大学英语改革和ESP教学与研究的核心构建之一,承担着重要任务却面临重重困难.在这样的重压之下,ESP教师的心理必定承受较大的压力,很容易产生焦虑和职业倦怠.因此,以部分理工科院校ESP教师为研究对象,对理工科院校ESP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在转型期ESP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职业倦怠问题,为预防和缓解高校ESP教师职业倦怠、促进ESP教师的成功转型、明确ESP教师发展方向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ESP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师知识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SP教学是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开设ESP课程需要培养一支特别的外语教师队伍,教师知识发展是其中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探讨ESP教师知识结构分类,分析ESP教师知识的学科特色,试图为转型期的大学英语教师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当前仍有部分高校在开展英语教学时,仍采用相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英语课程.然而与专门用途英语相比,一般用途英语缺少较强的目标性和实用性价值,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效.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即ESP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作用逐渐凸显,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广泛应用.从多模态视阈之下探究高校ESP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希望能够给当前...  相似文献   

9.
ESP教学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基于此,以ESP教学理论及我国大学英语ESP教学现状为切入点,探讨ESP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进而提出了通过个人自主探索、群体协作发展,以及创建宏观条件等,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实现大学英语教师群体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但是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生厌学,教师价值实现缺失、压力巨大.走出困境的最好出路就是大力发展专门用途英语(ESP),实现英语教育ESP转向,英语教师实现ESP转型发展.根据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师转型的便利条件,教师转型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法律英语.  相似文献   

11.
ESP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高校英语教育在注重传统的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外必须大力发展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目前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来看,发展ESP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解决ESP教师质量问题。本文系统地提出了ESP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可行模式:培训模式、合作模式和自我发展模式,并从利用语料库和开展行动研究两个角度着重对自我发展模式这一全新的理念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ESP英语教学的发展有赖于一支高水平ESP师资队伍的建设。而长期以来我国英语师资培养结构不合理,建立一种高效的ESP英语师资发展模式成为当前ESP英语教学发展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ESP教师发展现状着手,从行动研究的视角探讨了ESP英语教师培养的创新发展层面,以促进ESP教师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及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一导向,大学英语教学出现了一般用途英语(EGP)与专门用途英语(ESP)并存的现象,而且ESP是未来发展的必然取向。大学英语教师在自我发展中,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针对ESP教学的特殊性,不断调整角色定位、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实现不同专业的多元化多样化教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可以说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已经过去,面临的是要求更高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综合发展的新局面,其中非英语专业的ESP英语就是应时而生的。ESP英语具有专业性和职业特殊性,当下很多高校的特色化专业都逐渐引入ESP英语教学理念。以非英语专业的ESP教学为切入点,探究高校就业竞争下非英语专业ESP英语教学,以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力。  相似文献   

15.
随着英语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的普及,以及大学新生英语基本能力的提高,大学阿卜段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但是在ESP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大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和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因此,如何有效进行ESP教学中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的教学合作是当今大学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跨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和“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培养实用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产学研一体化教育发展趋势为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机遇,促使高校管理者和英语教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满足国家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ESP教学模式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中的问题入手,结合高校育人目标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课程设置、育人机制、教师队伍以及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ESP教学模式融合大学英语提供优化策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7.
<正>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期。随着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高校英语教学正逐渐从EGP(通用英语)向ESP(专门用途英语)转移,不少专家学者(蔡基刚、秦秀白、陆俭明等)认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是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许多高校陆续开设了ESP课程,进行ESP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但是,毕竟,ESP教学在我国兴起时间较短,尚未成熟,师资方面还很薄弱,有待加强与完善。一.ESP教学与ESP教师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专门用途英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5,(72):82-83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进入转型期,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和新的教学挑战。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正处于建院升本的关键时期,急需找到适应学校新形势的ESP英语教学及教师培养发展的新模式。研究和实现ESP教学,对传统英语教学有指导作用和深远意义,也为英语教师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ESP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在这个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师只要转变观念,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积极寻求自我发展,实现向ESP教师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国高校长久以来对通用基础英语层面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行业英语方面,不论是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上,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都不成熟,实现二者的自然衔接与过渡符合大学英语的培养目标和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通过对比分析ESP和EGP教学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结合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大学英语EGP和ESP教学衔接的必要性,提出构建EGP与ESP有效衔接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对符合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