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生产力系统总体开放和经济整体开放 80年代以来对生产力范畴由“两要素”、“三要素”的研究,进入生产力系统结构的研究,形成生产力“多要素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后来,逐步转移到生产力系统包括哪些要素的研究。这只能说明生产力是一个发展开放的系统。生产力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并且是一个总体开放的系统。从生产力发展史的断代分析中,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数目在不增加,并在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个观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由竞争阶段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而到了垄断阶段则完全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生产关系作用两阶段论”。随着战后一个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两阶段论”遇到了强烈的挑战,于是理论界开始重新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提出了“生产力自身增殖说”。这种观点一方面试图解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另一方面又  相似文献   

3.
传统生产力概念的解构与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生产力概念是以对自然的征服改造为特征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理论根据,在实践上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知识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新生产力概念,是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本文提出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开,生存实践力是生产力的目的性存在,并从“为我关系”与“为他关系”的对立统一考察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指出生产力经历了依附论、征服论和协同论三个阶段。协同论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生产力概念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4.
“趋同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同倾向的理论。它构建于“技术决定论”和所谓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一体化”的理论(即“阶级趋同论”)之上。“技术决定论”把生产力、科技的作用绝对化,撇开生产关系来谈生产力和科技对社会的作用;“阶级趋同论”则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出现的一些新的变化而否认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两者前后呼应,由此得出两种制度“趋同”的结论。其理论实质是通过抹煞两种制度的本质区别和两个阶级的根本对立,达到美化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一体化从终身教育理念出发,着眼于教师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连贯性。教师教育一体化是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和重点,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也是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和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一体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詹姆斯报告》中的教师教育“三阶段论”:即个人教育阶段;准备教育阶段;在职教育阶段。其中,个人教育阶段与准备教育阶段又被称为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职教育阶段又被称作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从古到今的思想家、科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的发展,人地关系思想也在发展。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史前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古代天命论的人地观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文艺复兴后的进步思想家看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环境决定论从种族的生理、心理特点着眼来看这种作用,导致社会达尔文主义;环境影响论则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力,并指出人类社会有自己内在的发展规律;或然论是对决定论的修补,但也没有正确解释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马克思的“主体生产力”论到列宁的“首要生产力”论再到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和“教育基础”论,既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漫论大教育观念李武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强大和持久的动力。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有许多工作要做,根...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中指出:“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本简述了“猫论”的内涵,在分析了生产力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猫论”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指出: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不是好政策,生产力不发展就不能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说:“猫论”是邓小平关于发展生产力标准问题的最初表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对世纪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停滞、衰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论”和“中国职业教育走进新的发展阶段”的论断;并对“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从和谐社会职业教育的属性、价值的角度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1.
根植于破解自身发展难题,成都市从2004年以来开启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已经经历了“发展农村”阶段、“以城带乡”阶段并开始步入“城乡互动”阶段.在实践层面为全国探索出了一条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分析这些阶段,可以理清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脉络,有助于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更加理性、科学和完善,从实践层面丰富城乡教育一体化阶段理论,为有关理论研究提供典型案例,有助于学界更加关注和助推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作为两者统一体的生产方式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为物质文明增添新内容,也可以转化为社会智能,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阶段有制约作用,以此为标准,社会发展可分为农业、工业、后工业三个阶段,这种“三阶段论”与原来“五阶段论”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从经济学、管理学出发的“后大众阶段过渡论”、“大众高等教育私有化发展模式论”,以及从发展中国家国情出发的“质量互动论”、“过渡阶段论”等理论构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发展轨迹。可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力水平的国度,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研究重点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4.
欧洲“一体化”与“反一体化”运动是相伴而生的。在“一体化”进程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反一体化”运动总会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既有国家层面,也有政党、民众层面;既有坚决抵制而态度强硬者,也有总体上支持而部分持有异议者。“反一体化”运动的存在与发展,一方面有其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其积极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针对俄国社会的特殊情况提出了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名设想,挖掘这一理论深刻的科学内涵,对于我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东方落后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模式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能超越、资本主义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肯定成果”不能超越、多国共同胜利论仍是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应遵循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美国美学家苏珊。朗格关于艺术“生命形式”论的动因是:对盛行的形式主义文论和语义学批评的反拨和纠正;对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论的改造与超越;对艺术“自我表现”论的批判和反思;对卡西尔“生命形式”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使艺术“生命形式”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从马克思认定“科学也是生产力”,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它反映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性质、它在生产力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强大推动作用认识的深化和升腾过程。“第一生产力论”的提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方针和向新科技革命进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跨越卡夫丁峡谷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一个理论观点,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来分析,跨越卡夫丁峡谷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由“社会制度跨越”和“生产力补课”两个阶段构成,只有完成了两个阶段的跨越,才是实现了真正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目标。“跨越过程论”论证了初级阶段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这个理论有一个最大特点,即基本指导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个理论具有三大突破性贡献,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贡献: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经济改革理论的基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个理论贯穿着三条主线:思想主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论,理论主线——生产力标准论,政治主线——党的基本路线论。由此,使邓小平理论成为有坚实科学基础的理论,形成了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是培养新时代教师的主要学科,其教材建设为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着内源性的支撑。文章基于教材演化的历史逻辑,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为切入点,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舶来与依附、恢复与重建、开放与援引、创新与自足、稳步与深化”等五个阶段的历史嬗变,并从价值、理论、内容、治理等维度对教材的发展困境进行审视。针对存在的教材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缺失、教材内生性理论质素供给不足、教材内容结构一体化程度不够、教材治理效能需要进一步优化的问题,提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以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纾解策略,即“厚植中国本土现实,坚定教材价值立场;把握学科逻辑之基,加强教材理论供给;超越边缘学科层级,统整教材内容体系;创新教材治理机制,重构教材发展生态”,以更好地满足处在全新历史起点上教师教育发展之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