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亲和力”,亲,亲切、情融也,有密切融洽之意;和者.和谐、平静也,有和衷共济之意;亲和,乃和睦、融洽之意。亲和力,指能使关系亲密融洽的作用力。就学校而言.亲和力可以理解为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以及社会之间能够形成一种既温馨和谐、又融洽向上的氛围和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黄廷敏 《考试周刊》2009,(45):161-161
“和谐”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词汇之一。那么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即相处融恰、愉快。和谐课堂即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默契。教学质量高,学生全面发展良好。和谐的课堂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不觉中也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悟。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教学思想发展史上,古希腊和谐教学思想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和谐教学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培养有道德、有知识、体魄健康和富有审美情趣、和谐发展的人之教学目的;德、智、体、关全面和谐之教学内容;“效法自然”,适应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顺序之教学原则;启发诱导,注重学生主体精神培养之教学方法;“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民主、平等、和谐、融洽之师生关系。古希腊的和谐教学思想,对后来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和谐教学的渊源,即使对当下的教学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何为和谐呢?古人云:合者,和睦也,亦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在我看来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作为一名教师,和谐的课堂不仅是我教学实践的目标和方向,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之梦。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和谐高效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5.
从“和谐”的字义来看,“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冲突之意。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第斯多惠的人格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等。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  相似文献   

6.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和谐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孔子深得和谐教育的真谛,提倡“仁”、“智”、“勇”全面协调来达到教育内容的和谐共振,并为教育开拓了两种境界:一是师生在“亦师亦友”中融洽共进,一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互感互化中“赞天地之化育”。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都在提倡“和谐社会”、“和谐校园”,针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应用“和谐教学”,师生建立起稳定和谐的“情感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情感场”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与老师和谐相处、关系融洽,进而消除对数学的恐惧感、厌恶感,让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数学,学习有意义的数学”。  相似文献   

8.
鄂冠中 《考试》2011,(3):24-26
【试题回放】 “融”有融化、融合、融洽等意思。冰雪化作春水是“融”,人际关系和谐是“融”,文化交流、思想沟通是“融”……  相似文献   

9.
郑艳玲 《考试周刊》2009,(26):153-153
“亲其师,信其道”,深刻而精辟地点明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直接承担者.除了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卓有成效的组织教学能力以外。更应该注意与学生进行言行上的沟通,积极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努力。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并最终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所谓和谐,《应用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比喻感情融洽,气氛良好。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是充分尊重生命和人性的表现,是事物的最佳状态。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Z2)
金牌教练精讲文题展示一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融"有融化、融合、融洽……之意。冰雪化作春水是"融",人际关系和谐是"融",文化交流、思想沟通是"融"……请以"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角度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相似文献   

12.
在全社会都在“创和谐社会,建和谐家园”的背景下,班主任也应将“和谐班级”理念引人班级的建设和管理上来。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处理、协调各方面、各人员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本文从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着手,着重阐述了班主任应协调哪些人员之间的关系,以使班级管理民主和谐,教师之间协同合作。学生相处融洽愉快,从而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谓“和谐”,即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课堂,主要是指课堂里学生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如教学中,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艺术,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等等.都是和谐课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贵溪市实验小学,乘着课改的春风.用“构建和谐课堂、张扬学生个性”的育人思想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从而使学校迈入和谐发展的快车道、对“和谐课堂”的理解.贵溪市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认为:学生进课堂以前和出课堂的时候有了变化.是一节扎实而有效率的课.这样的课堂应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不完全是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是一节丰实的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只要是一心为孩子、为学生上课,而不是上给其他听课的人听的.是一节平时都能上的家常课,这样的课堂是“和谐的课堂”:课堂上虽有缺憾但又努力完善着.是一节真实的课,这样的课堂也是“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14.
“和谐学校”,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学校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构建“和谐学校”,必须“依法治校”;实行“人本管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以及融洽的学校一家庭一社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体育教学的和谐,首先是师生关系的和谐,也就是指师生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正如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纯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体育创新也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创新教育,本身是教育技术创新、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和谐课堂构建的特征、要素及基本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课堂的构建是和谐教育的基础内容,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提出和谐课堂的典型特征:融洽、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及生动、流畅、互动的学习过程;和谐课堂建设的三个基本要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实现课堂公平及民主的教学环境;和谐课堂建设的四个基本策略:教师肢体语言的最佳应用、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度"的良好把握及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良好结合。  相似文献   

17.
对话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理论、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以及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四个关键环节:确立对话前提、充实对话内容、扩展对话场城和丰富对话形式等,这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建立全面和谐的德育运行机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浅谈和谐理念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三观“教育的固有之意,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却忽视了和谐理念的运用.基于此,本文在深刻剖析“三观“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突出大学生“三观“教育中的和谐之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建设得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以人为本、和谐育人”教育理念的内涵所在,也是“构建和谐文明校园”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学校的文化建设入手。其中,客观务实的办学理念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体;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基础;丰富高雅的静态文化是构建校园文化的窗口。要通过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以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