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胡兰成     
张爱玲先生的小说,读了,又都忘了。除了某短篇描写一只煤球炉停在弄堂口兀自冒烟,活灵活现地,还有《倾城之恋》里旅馆床上的那枚电话,主角不挂,也不听……但究竟怎么回事,也忘了。不是她写得不好,是我记性不好。《色·戒》读了好几遍,全记  相似文献   

2.
王海龙 《学苑教育》2012,(10):19-19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就演绎了这样一段喧嚣中的浪漫,不算惊世,却也骇俗。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理论利用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在知识、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控制。继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给予极高评价后,张爱玲研究在华语文学界逐渐成为显学。本文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巅峰作品《倾城之恋》进行解读和分析,探寻张爱玲在中国后殖民文学中的拓荒者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小说在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分析之后,仍存有解读的空间。《倾城之恋》中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清新华丽,宛如女人的时尚,其中有些是曾经时尚的流行,这些时尚,用时下的话说,又有些酷的味道;有些是正在时尚的流行,宛如一道亮丽的风采。但在这些亮丽、这些“酷”之中,却隐藏着作者的寂寞。 综观张的作品,《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  相似文献   

6.
卢长春 《现代语文》2007,(12):51-52
反讽是张爱玲小说鲜明的艺术特点。《倾城之恋》这部小说,主要使用了结构反讽、情境反讽和模式反讽的手段,讲述了一对俗世男女的爱情攻守战,以超然的态度解构了人性的神话,显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一向以其爱情故事的传奇性引人注目,本文拟就文中的母亲形象做出分析.不同于主流评论家对张爱玲作品母亲形象的贬抑,本文重点分析父权文化道德压抑下母性生存的无奈,以及男权背景下母亲这一文化符号对女性的规定和塑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进行影视版《倾城之恋》与小说原著的“对读”,揭示影视对经典作品的改编之难。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一位悲剧意识浓厚的女作家。其悲剧意识的形成是由于缺少关爱的童年生活、遭受重创的婚恋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经典《红楼梦》的文学影响。本文从爱情的现实性、爱情是获得婚姻的手段、爱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三个角度,解读了《倾城之恋》并阐述了作品中的爱情观,及人物的爱情悲剧。从女性之间的斗争、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如同博弈般的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剖析了作品中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张爱玲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认同,折射出作者对当时女性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倾城之恋》作为张爱玲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张爱玲小说的美学追求。《倾城之恋》在开头与结尾写下一模一样的句子,强行拉开读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艺美。这样的审美理想在张爱玲的其他小说中也多处可见。  相似文献   

11.
秦雪 《现代语文》2008,(6):18-19
“言语美策略”是钱冠连在《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策略包括提供意象,意义上求新,说白话,语不及,调动感官美好感受,反说碰撞等等。本文就是运用其中的策略分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2.
开健 《现代语文》2009,(10):84-85
爱情是人类精神最深沉的冲动,是具有永恒魅力的文学母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是把现实中掺有杂质的爱情写成千古绝唱的作品。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是《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追求,也反映了张爱玲本人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倾城之恋》的意义在符合结构中生成,它以沪港洋场社会为窗口象征性地展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泥泞中的艰难选择和尴尬处境,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反思启蒙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倾城之恋》描写了一段圆满的爱情,但令人悲哀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不仅毫无浪漫可言,还始终笼罩着恐惧和绝望,究其根本,是因为作者试图借恋爱中"放恣"的男女传达普通人真切的人生体验以及真实的人生境况。在纷扰、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被赤裸裸地抛置于莫名的恐惧中,当无力面对这恐惧和绝望时,普通人发明了各种方式来挣扎和逃避。  相似文献   

15.
《倾城之恋》所使用的电影叙事语言、电影线形结构和电影造型手法等特点,都表现出这部小说的电影叙事策略。小说通过电影叙事达到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充分展现了张爱玲杰出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6.
从小说到话剧、影视剧,《倾城之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态艺术,传达出了丰富的多模态意义。其小说文字溢美,运用各种意象营造出一幅幅图画,展现其静态艺术;上演的话剧、改编的影视剧,从语言、动作、音乐和灯光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享受,体现其动态艺术。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对其艺术多模态表达进行尝试性的展现,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18.
刘旭 《文教资料》2011,(36):235-236
读过张爱玲小说的人,都会对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色彩描写留下深刻印象。张爱玲对色彩词的领悟和把握,对色彩描摹的极度偏爱.使得她笔下的语言熠熠生辉,深入人心。不同的色彩传达着不同的感情。解读张爱玲的色彩语言.对于了解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和艺术特征都是有帮助的。本文仅通过浅析《倾城之恋》来说明张爱玲独特的色彩语言在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可以说是一位游离于主流作家之外、别具一格的现代作家。在她的成名作《倾城之恋》中,她调动电影、绘画、音乐中的多种艺术创作手法,形成了一种在高层次上的融叙事与造型、时间与空间、再现与表现为一体的新的思维模式。她这种在艺术形式上的先锋性追求,大大丰富了她的小说内涵,提升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本文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认知为理论基础,以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为语料,分析时间的空间隐喻、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在作品中的应用,并揭示叙事表达背后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