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欧洲,一般公众似乎失去了他们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为弥补这一遗憾,欧盟委员会提出要科学的"重新装备"。然而问题是,更多的科学应用是否会颠覆公众的不信任?迄今为止的经验似乎表明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公众对于基于科学的政府控制系统有许多不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创建一个独立的科学食品管理局。然而,我们认为,单独的科学建议并不可能重新树立公众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要使科学建议更加透明,即清晰地阐明其所依据的科学前提和科学事实。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基于狭窄而明确的风险定义,但公众关心的是一个广义价值背景下的食品安全,既包括利益也包含风险。公开透明以及广泛理解公众对于食品风险的警觉,建立有公众参与的对话机制,是涉及复杂价值问题的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且紧迫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2.
文学虚构理论真正成熟的阶段是在现代主义时期。在这一时期,众多的文论家和美学家开始更多地从作品的层面去思考文学虚构问题。他们把虚构视为作品获得文学性的根据,虚构也因此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而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在那种消解一切,包括文学与非文学、虚构与现实的状况下,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虚构理论的存在依据也就从根本上被否定了,文学虚构一词开始失去了它独立的内涵,变得无法进行界定了,文学虚构自身因此被消解了。  相似文献   

3.
1991年初,北京文学推出“新体验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新体验小说”在90年代中国文坛出现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目前的中国处在开放改革的大潮中,人民有理由要求文坛赶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可惜的是,文坛没有做到这一点 文学与现实脱节,文学与读者差距加大 比如说,文坛甚至多年来忘记了中学的师生 其实,广大中学生是文学的忠实朋友。他们有一定文化,能接受新事物,对现实敏感 他们已经或正在成为文学的虔城读者 他们人数众多,如果文学有吸引力,他们将终身阅读文学作品,阅读期也最长 但有些作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给谁看的,远离社会生活,不关心现实,更  相似文献   

4.
文学要关注现实,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九十年代初,中国小说发展呈现两极形式:一是在反抗现实、反抗世俗的先锋轨道上滑行,二是在贴近媚俗的商业化炒作中逐渐消逝了文学的意义.这些所谓的新潮小说玄虚、飘浮,极端个人化,不关心公众和社会,使得文学似乎遁入空门,完全逃到“个人”、“历史”中去了.无疑,  相似文献   

5.
邻避行为一般是指社会民众对于那些虽然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公共利益,但却具有一定危害或潜在危害的邻避设施建设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内的抵触行为。行政机关对解决此问题显示出乏力,陷入邻避困境。邻避困境的成因在于多元利益的整合失衡、相关法律规定限制以及"家长式"行政理念导致透明度与参与度不足等。公众参与作为与公众联系最密切的法律制度之一,对解决邻避困境十分重要。可以公众参与为制度载体,对应其成因,探索解决邻避问题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6.
青年教师作为新生力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青年教师,既抓住了教育的现实,也抓住了教育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伏尔泰利用哲理小说这种文体,通过文学符号的权力,影射、讽刺现实并阐明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培养公众的批判精神,引导公众意识到现实危机的存在,以此来发挥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伏尔泰利用哲理小说这种文体,通过文学符号的权力,影射、讽刺现实并阐明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培养公众的批判精神,引导公众意识到现实危机的存在,以此来发挥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叙事要使平庸的现实产生想象性和奇妙感,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实际现实的不同,正是文学用想象来区别平庸现实与奇妙现实的地方。在市场化年代,我们用对个人生活的欲望想象来构筑文学平庸,用想象来表现并加强的常常是现实性叙事,想象正在演变为对利益、实用和享乐的渴望。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想象力和奇妙性的匮乏有四方面主要原因:1.缺乏对历史与个人、市场化与人性追求的融合意识;2.不是文学该失去想象性,而是现实的人失去了想象力;3.想象力在我们的文学传统中受到一定限制,这种限制在市场化过程中被强化;4.利益欲望破坏了人们在现实中的浪漫感,萎缩的浪漫主义使人们失去对想象力和奇妙性的感受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浅草——沉钟社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社团之一,曾多次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在中西文化的交汇中该社形成了双重文化思想,一是个性主义价值观,二是人道主义伦理观。双重文化思想决定了该社的双重文学倾向,他们既关心个人发展,也关注社会疾苦。但该社在不同时期侧重于不同的文学倾向,前期以张扬自我为重点,后期以关注社会为重点。浅草——沉钟社的双重文学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理论的不圆熟,但也反映出他们重视多向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量邻避设施的建设引发了一系列群体性事件,邻避设施对社会公众有广泛的影响,这类事件的发生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推动我国的法治进程,从法律的角度探求这一问题的规避路径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认真研读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结合现实发生的案例,试图以法律为视角,着重分析邻避型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决策缺乏公众参与,程序不正当;立法存在空白,司法维权艰难这两点原因提出:合理决策,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立法、加强监督、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安诸子在归曹操之前,与文学相关的交际活动大略可考的有以下数端:一、博览典籍,求教问学;二、避乱离乡,仕宦他主;三、异地相逢,为师为友。这些活动对其文学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开阔了建安诸子的视野,加深子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切真挚的体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其二,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感兴之源;其三,使他们的文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锻炼,提高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在以青楼故事为题材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风月空间是一个既依附又游离于正统空间秩序的边缘地带,它既模仿着正统世俗空间的结构样态,又同时具有自身独特的空间秩序及其功能,青楼空间作为"真实性"和"想象性"的完美结合体,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异托邦空间。风月空间是历代文人用来反照现实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文学中的梦幻场,被用来彰显文学世界和现实之间的差异,暗含着他们关于身份贵贱、文化兴衰、世事成败、时代变迁的寄托慨叹。  相似文献   

14.
公众知识分子是以其至少一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思考致力于就各种不同的论题向公众发表言论的人。这些论题或者是他们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或者是他们持有自己见解的一些话题。发表言论的方式多种多样,诸如演讲,在大众刊物上撰文,以及参与热门电视或广播节目等。这些言论不一定只涉及公众关心的话题,也涉及公众知识分子自身的兴趣所在。有关公众知识分子的一些重要问题并不是概念上的问题,并不是公众知识分子这个观念意指什么的问题,而是道德上的问题。知识分子负有向公众发表言论的义务吗?或者,如果他们无此义务,他们这样做也是有益的吗?他们应…  相似文献   

15.
文学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人文精神是文学的灵魂。当代文学课程因其现时性和形象性等特征,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而可利用其资源,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生命教育和审美教育,使他们既关注政治局势、经济形势等现象世界,又追求知识、价值、信仰等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既关注本人、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和前途,又关心整个人类的精神状态、价值范式等,最终造就他们美满的人生乃至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前期解放区文学中的另类抒写是特定历史语境中左翼文学创作精神的体现,在革命婚姻的表现中既复现了婚姻生活的感性世界,同时又把丰富复杂的感性生命用明确的革命理性进行了规约,这种婚姻表现既不同于30年代左翼文学中革命加恋爱的浪漫抒写,也不同于后期解放区文学中失去丰满感性的爱情叙事。  相似文献   

17.
创造力内隐理论(implicit theories of creativity)是指一般公众(专家和外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下所形成的,且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关于创造力概念、结构及其发展的看法(也称为"内隐观"或"公众观")。研究教师的创造力内隐理论有助于研究者了解教师对于创造力的观念以及他们对待创造性儿童的态度,从而把握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而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教师对创造力的理解,对创造性学生的态度及人格特征的认识,对创造力的培养等论述,以期有助于我国教师创造力内隐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学批评,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总结。通过保存、整理与清点,它既针对文学的历史,又面对文学的现实。正因如此,选择何种批评方式,也就意味着选择以何种学术精神与思想态度来直面文学的历史与现实。  相似文献   

19.
归隐思想是东西方文化共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有"意隐"和"身隐".在<退场的鬼魂>中,主人公祖克曼的归隐是一种"身隐",而其文学导师纳诺夫的归隐则是"意隐".菲利普·罗斯所追求的是"身隐"后的"意隐",既不同于祖克曼的也不同于纳诺夫的归隐.这种归隐在文学作品上表现出强烈的"内省"意识,主张文学上的"归藏",即将后现代的艺术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结合起来,开创一条文学新路.罗斯的归隐在政治上体现为不主张追随美国政府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而主张韬光养晦、避世求安.这种归隐思想无疑有利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20.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文学流派,其文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文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文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家则与之相反,主张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文学传统、重建士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文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文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文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文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文学自身的价值。这种文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初文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