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布鲁姆从考察作者创作心理开始,反对传统的文学史观,认为后辈作家总是试图超越来自前辈的“影响的焦虑”,这种超越即是误读,他反映在创作中则是一系列的修正比。对主体的重视使误读从一种错误变为正确乃至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布鲁姆的一个独创。他不注重作家的社会历史环境、生平经历等外在因素,而关注作家在纯创作领域、作品在纯文本领域的传承与颠覆,并且采取从后向前追溯的反向研究方法,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颖的思路。布鲁姆的误读理论具有强烈的精英意识,回归主体研究,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足的主体,而是颠覆性的、延导性的主体,因而它是解构式的误读研究。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从发展历程上看,巴特"作者之死"理论扫清了"作者权威"的障碍,向合法误读迈出了第一步;布鲁姆首先提出"误读"术语,把它作为作家克服"影响的焦虑"的策略,而后扩大到阅读领域,提出"一切阅读皆误读";德里达、德·曼、米勒等人则从语言修辞的角度深化了误读理论,把误读作为解构式的修辞阅读来加以倡导;德里达文学批评中的泛文化色彩、米勒把解构批评运用于文化研究的自觉努力,共同推动着误读理论向文化批评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误读是哈罗德.布鲁姆解构策略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误读,布鲁姆对文本意义进行了创造性构建,从而将解构主义主张的"解"与"构"二者统一起来。在布鲁姆对摩门教经典及其创始人著述进行的解读中,可以看到误读这一手法的精彩运用。并且,在这种以误读为核心的解构策略背后,可以见出布鲁姆构建"美国式"文化的雄心。  相似文献   

4.
审美超越的实现,是创作主体虚静心态的动态展示,是一种形式冲动的文本映现;作家艺术家人格心态的良好建树及其合乎规律的运动,是其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而从中获取的表达魔力和文本形式,又是审美超越时刻创作主体本质力量的最为根本的确证。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对传统的女性主体精神与文学的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清照是一位在主体精神和文本创作方面都从男权世界中实现了突破和超越的作家。其主体性格、价值体系、情感世界都超越了时代,显出独立张扬的鲜明个性。其作品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宽广的文学视野、清俊的语言风格,突破了男性视角和男性话语体系,自成机杼,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6.
创作是主体与客体,作家与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社会生活对作家创作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但也并不忽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自身的能动作用。实际上,在具体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也很难将二者截然分开。本文只是为了论述上的方便,侧重从文艺心理学角度,重点剖析一下创作主体的需求意识。需求意识在心理学上称为需要。它是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的状态在心  相似文献   

7.
文艺创作是作家艺术家在审美观念的指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最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在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一般人所难以超越的自身内外的各种束缚和限制,进入自由自觉创造的境界,才可能创造出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艺作品。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于进一步解放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生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作些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补偿意向程度不同地存在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意脉而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搏动并影响作品的整体取向。就其生成看,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社会群体方面;其二是创作主体方面。在此基础上,文艺家通过自己独特艺术世界的缔构来表现人生的美好憧憬以及对世态人生的合理构想。在创作中补偿意向的超越,又与文艺家的人格建树、品格素养以及独特的艺术追求相关。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有机融合 ,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 ,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是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必然与作家的心理、尤其是与作家受到童年早期经验影响所形成的心理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运用阿德勒的自卑理论分析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可以发现,童年的苦难经历是曹文轩自卑情结产生的主要原因,文学创作是他释放和补偿自卑情结的有效方式,而正确的生活意义则是他超越自卑的根本原因。在正确的生活意义的指引下,曹文轩不但肯定苦难、正视自卑,而且从自卑情结中升华出了"悲悯情怀"这一崇高品质。曹文轩笔下的儿童经历了由自卑而超越的心灵成长历程,这对于培养当代儿童读者的悲悯情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危机,树立超越自卑的信心和勇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对学习的认识略显狭窄,对深度的理解脱离现实,难以有效地诠释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以及指导深度学习的教育实践。其深层原因在于,主流的深度学习认识对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的单维取向和机械移植,具体表现为对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体系和层次的曲解、误读。为避免深度学习的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流于空泛,促进深度学习认识复归本义的改进策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从研究者层面出发,厘清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与深度学习的层次关系,理性借鉴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构建深度学习本土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从教育者角度看,观照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与深度学习的预期目标,理性借鉴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明晰学生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男权意识与女性知语的有机融合,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观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解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但由于受到创作主体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中仍未彻底走出男权意识的樊篱。  相似文献   

13.
误读在《雷雨》的接受史上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三种 :主题取向的社会化 ,人物性格的单纯化 ,审美态度的功利化。误读的原因主要来自作品的内在矛盾和时代的期待视界。误读导致作家创作个性的丧失。多元化的审美生态和独特的创作个性是文学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顾晓红 《现代语文》2007,(12):58-59
十七年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但创作成果不甚理想。本文从创作主体即作家的因素分析入手,重点分析作家的文化水平、创作态度及创作心态对其创作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由于创作主体的失落,使十七年的文学创作缺少了文学性。  相似文献   

15.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16.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中的心理定势问题,我在以往的有关论述中既从整体上作过纲要性的分析探讨,①又对其具体而微的积极效应和负面影响作了深入系统的微观研究,②那么,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而言.又究竟如何对之进行扬弃,克服消极影响,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优化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创造功能,进入自由和畅的创作境界,以有力推进创作活动的倾利完成,并实现审美超越这一创作的最高境界呢?本文拟对作家艺术家如何扬弃心理定”势从而优化其艺术思维的问题作一分析论述。所谓扬弃了,原本一个专门的哲学术语,包括抛弃、保留…  相似文献   

18.
论试图从创作主体论角度来分析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仁爱院》普列姆这个人物的观念性和“仁爱院”的乌托邦色彩,指出这是学创作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作家以社会主体、政治主体或其它主体角色代替了艺术主体;认为只有在艺术主体的自由状态、才能完全把握住形象、情节等其他学因素的艺术逻辑,创作出符合艺术规律的作品,论提出了作家主体应包括主体感觉和角色意识这一看法,可视为是对作家创作心理结构的一种新的触及。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代表作家,林白一直在创作中寻求更新和超越,人们也普遍认同她在新世纪创作上的巨变,但对其蜕变所具价值却争论不休。如果从林白自身和她的创作实际以及当下文学生态考察,它不管对林白还是当代文学,意义都是重大的、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误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误读是布鲁姆提出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狭义的误读是相对正读而言的,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误读和正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廓清误读与正读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误读的概念泛化和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