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在探索中去发现、去创新。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的基石。发明家瓦特由“水开时壶盖为什么会跳”的问题,发明了蒸汽机;科学家牛顿由“苹果离树为什么往下掉”的问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求知欲的催化剂,学习者只有脑子里产生了强烈的问号: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思维才会真正启动,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而自发产生学习的愿望。新课程倡导“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赵凯华说:  相似文献   

3.
王月红 《辽宁教育》2010,(11):21-22
爱因斯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因此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观念更新,变革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推动数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本文中笔者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出发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01,(18):22-24
一、教学要求: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带着问题读”,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是,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语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表现为:①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所“带”的问题是教师给的,这个“问题”就像一个无形的罩子,将学生的思维指向和内容罩在里面,无法“自由行动”。  相似文献   

7.
学生有了创新兴趣,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更要求学生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创新思维是从分析问题开始的。因此:  相似文献   

8.
一、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努力引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动机,发展思维,增强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蜓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才可能获得新知。发现问题提出来,既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学生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他们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也就从“要我学”转变为了“我要学”。之后,在教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便进入了“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当中,开始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收获乐趣。  相似文献   

9.
增强学生语文能力,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鼓励质疑。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有思考,才有发现和创造。学生的质疑是学生创造灵感的闪现,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正确引导.以此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主动学习。如在学习《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一学生提问:“小红军为什么那么倔强?难道就没有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既保存自己的性命,又不会牺牲陈赓同志?”“问得好!”大伙就这个问题打开了话匣子:“是啊.他才十一、二岁呢!”“什么他们不能同甘共苦,同骑一匹马,同食一包青稞面?”“路边没有野草挖吗?我记得有篇描写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课文里提过……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议论纷纷。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组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学生求知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一位伟人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巳,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教学中努力达成的目标。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长期训练,长时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一般要经历“敢问——会问一善问一好问”这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必须把握时机,问在“盲”点,问在“模糊点”,问在“转折点”,问在“发散点”。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充分证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实施“质疑”的方法,以疑引思,以思解疑,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来理解抽象理论,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较好教学效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既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乐学善…  相似文献   

14.
对学生而言,是唤醒“内因”自主奋斗的原动力。意识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只有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了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矛盾时,才会主动地问一个“为什么”,此时,我们说学生才真正地启动了思维。因为,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是思维品质深刻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品质促使了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发展。同时,问题意识有利于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主体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人的思维往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即“授之以渔”。那种“一问一答”的所谓“启发式”教学,往往把学生当作应声虫。长期下来,不仅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还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主动发展。因此,对于新一轮的实验教师,不能再包办一切,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在“导”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有所创见,启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要有创新,哪怕并不完善,也要给予鼓励,  相似文献   

16.
据美国教育家长期调查实验发现: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对于教师提出的一般性数学问题,只有经过了1~2分钟时间的调整和信息处理后才会对所提问题展开真正有意义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中等难度的问题,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问题应经过2~3分钟才可能有一个必需的思维活动时空,这样的回答才有价值。因此,要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必要的“点到为止”的空白(即停顿),使之产生“空白效应”,从而让学生展开思维活动,才能真正加大思维密度和课堂容量。我们知道,对于平时课堂上每一个习题教学中,教学的“点拨”…  相似文献   

1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有主见的学生;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学生;一个乐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他已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提出问题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境界。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对事物就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会进行质疑,对自己或他人提出的问题才会积极思考。  相似文献   

18.
乔占国 《内蒙古教育》2005,(9):22-22,27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示范课,感觉不少教师的“问题式”课堂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师问生答。二是学生看课本自主学习后,向教师提出问题,由教师或学生进行解答,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实际上是教师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后发现教学效果一般,于是好多教师对“问题式”课堂教学产生了怀疑: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教学”出了错,而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一、高中学生提问能力差的调查及原因分析。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还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样长期下去,会压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以下调查方法:找学生个别谈心,开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找家长谈话,同行之间交谈,并将调查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如附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