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福克纳的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讲述了美国南方贵族艾米莉在清教文化和父权制影响下孤独而又悲惨的一生。黑奴托比对女主人不离不弃,充分显示了其善良仁爱的一面。本文以艾米莉身处的时代环境,信奉基督教的亲人以及受清教环境影响的周围人对其的态度为对比,来展示黑奴托比的善良仁爱。  相似文献   

2.
3.
《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文体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体学理论入手,对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进行解读。其独特的叙事视角、情节建构、象征隐喻,在表达情感、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扩展小说的审美维度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充分体现了福克纳在小说创作中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小说的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4.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主人公爱米丽应被作为独立的悲剧主角来看待,而不仅是时代、传统及社会制度的被动牺牲品。在这一形象上,福克纳寄托了他深厚的悲悯情怀,并赋之以深刻的内涵。他通过爱米丽的一生,揭示了"人"生存的困境,颂扬人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表现出的顽强的生命力,表明了福克纳对人类前途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5.
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是其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该小说通过描写爱米丽这位旧南方贵族小姐的悲剧一生,深刻反映了美国南北方新旧秩序的激烈斗争和南方没落贵族的守旧心态.在文本中,福克纳有意在与人物息息相关的各个场景中放置了意象物件,这些物件相呼应,在串联或对照的作用下,凸显了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彭静 《职大学报》2008,(3):64-6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时诠释南方历史、文化和传统起着与长篇小说同等重要的作用,在这篇小说里.他成功地运用哥特手法、时序颠倒及并置对照等技巧,讲述了美国南方社会中一位贵族小姐一生的悲剧,从而表现了美国南方及西方现代社会中人心的压抑,精神的痛苦和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 是美国南部文学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刻画主人公艾米丽这位昔日"南方淑女"的人生悲剧,见证了南方贵族制度的衰亡,社会习俗的变迁,新旧文化的碰撞,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物哀情怀.本文将带领读者去品味这种物哀,感悟福克纳那种喜与泪、爱与恨、悲与美交织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9.
两位作家都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文学代表,因此两篇文章的主人公也有颇多相似之处。本文意图通过比较两位人物形象及分析其塑造手法来探索人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作家写作手法的异同,从而帮助读者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感悟作家独特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10.
《玫瑰门》是铁凝书写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部作品。《玫瑰门》展示了女性对社会性别的反叛和对生命本能及爱情的执着追求。作者在作品中对母性形象的消解和对男性形象的弱化,也是凸显女性自主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欧内斯特·海明威在美国文坛上享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个经历了特殊战争时期的普通人,也是一个接触了文学,善于进行创作的额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很善于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来表达写作的意图,他的语言虽然简洁,但是却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对他的一生的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他的代表作品《丧钟为谁而鸣》中人物的语言风格进行解读,以了解海明威创作过程中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有一幕场景:多年后振保在电车上与娇蕊重逢时,出人意料地哭了。这一幕颠覆了振保的固有形象,也是全文的高潮。振保之哭是其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是人物在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重要转折点。文章从故事情节的层面诠释了人物情感发展的逻辑,从文化心理的层面揭示了人物文化选择的心理困境,表现出现代人的身份迷失,从主体创作的层面体察了作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隐性反思。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美国伟大作家福克纳第一篇以杰弗生地区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但大部分评论家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她是父权社会的牺牲品,是位值得同情的女性。本文从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艾米丽用她的女性暴力致其恋人于死地,而其周围的人漠视其罪行甚至直接或间接的成了她的同谋和帮凶,他们难辞其咎,理应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  相似文献   

14.
"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犯罪核心环节是"淫秽信息的传播",可以纳入传播学视野予以解析。传播淫秽物品罪属犯罪形态的传播现象,它的传播要素均显示了与正常传播迥异的特征,如传者身份的隐匿性,动机的恶意性,内容的诲淫性,道德的腐蚀性,价值的缺失性,媒介的微缩性与在线化,受众动机的深层性等特点。因为它是隐秘状态的传播,因此对谁是受众、受众接触淫秽色情与其可能产生畸形性行为、性罪错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有许多难点,一般认为,通过模仿效应、脱敏效应和引动效应等消极的传播机制而产生社会危害。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蔓延对性道德的销蚀及性观念的蜕变,娱乐化大潮席卷下的大众传媒"性话语"对现实的误读及对受众的误导,网络空间的理性缺失等都可能为淫秽色情信息提供传播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书画艺术界关于传统与创新的争论常常不绝于耳.实际上,艺术传统从来都是多元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并且有极大的包容性.侈谈传统与侈谈创新都于事无补,优秀传统最本质的精神是"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6.
摘要: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在经历了“Education of the Physical”(即“针对身体的教育”)和“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即“通过身体的教育”)两种阶段后,目前出现了第三种解读和认识,即“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为探寻“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背后的教育理念、社会背景和时代意义等,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印证法等,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短语分解成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析,阐明了“Education through the Physical”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等问题,最后总结了“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被提出的意义与进步,并抛出了三种中译方式供后续研究者参考。研究揭示了美国社会对“Physical Education”一词的解读和认识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与时代变革背景。解读出了在“Education in the Physical”口号中蕴含的“全人教育”、关注精神层面的深刻意义和理念。研究结果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价值取向、理念设定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于1962年问世,被公认为莎翁的四大悲剧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消费成了新的艺术特征,《哈姆雷特》被多次改编搬上荧屏,在被改编39次之后,胡雪桦带着浓厚的"哈姆雷特"情节,将西藏王子的"复仇"之路转化为"救赎"之路。《喜马拉雅王子》站在东方文化的视角上,拨去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藏族王子;它融合了高雅与低俗文化,做到了雅俗共赏。本文试从主题、场景、藏风三个层次解读《喜》剧的后现代主义特色,阐释精英文化如何从边缘回归中心,适应大众的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