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通三模试题第5题,以拨浪鼓为创新载体考查圆锥摆的题目,难倒了众多考生.笔者从数学和物理两个不同角度对本题作了分析.抛砖引玉,希望和同行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 3.概率统计题——难易适中送大礼本题考查样本的相关系数,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考查考生的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第(1)问求平均值非常简单;第(2)问求样本相关系数需对所给公式进行变形方可代入所给数据进行求解;第(3)问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本题与考生平时的训练题极为相似,绝大多数考生当笑纳“大礼”.4.解析几何题——精打细算求真理本题考查椭圆的方程与性质、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定点问题等,  相似文献   

3.
例1与算式32 32 32的运算结果相等的是()A.33B.23C.36D.38【评析】本题一改传统意义上的对考生单纯计算的考查,而是考查考生对代数运算算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借助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例2抛物线y=a(x 1)2 2的一部分如图1所示,该抛物线在y轴右侧部分与x轴交点的坐标是()A.(12,0)B.(1,0)C.(2,0)D.(3,0)yx21-3-2-1-12O3图1【评析】本题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抛物线的部分信息,有效地考查了二次函数图像的轴对称性,并考查了考生能否将函数与方程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同时,本题还给擅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解题思路,精于…  相似文献   

4.
平而不俗 解法多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题考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三角函数的变换和不等式的性质,重在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由不同的知识和方法人手将得到不同的解题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圆锥曲线试题思想方法交汇强,能力要求高.试题通过解题策略的选择、解题障碍的突破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是拉开考生分数档次的关键题目之一.综观各套高考试题,多以直线与椭圆为载体.试题入口低、观点高,突出考查解析几何的基  相似文献   

6.
历史科     
5、用焦炭作燃料冶炼金属,始于 A、战国 B、西汉 C、北宋 D、明朝本题要求考生确认我国最早使用焦炭作为冶金燃料的时间,主要考查考生记忆与知识系列化的能力。本题干设计简洁明确,备选项涉及内容广泛,时空跨度较大,共跨四个章节,有一定的综合性和专题性。考生解答本题须采用逐项排除的办法:战国用木炭冶金,西汉开始用煤,北宋普遍使用煤,只有明朝才开始使用焦炭,正确选项为D。答案错误主要集中于B、C两项,错选的主要原因一是考生对经济类问题掌握较差;二是部分考生缺乏生活常识。对煤和焦炭两种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山东文科数学压轴题是一道有良好区分度的高考题,题目条件简单,易于上手,但考生要获得满分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本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分类讨论思想,又深度地考查了运算能力.本文中笔者首先给出标准答案和两种简洁解法,然后对此题的命题背景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应用伸缩变换解答本题和2011年山东理科第22题,简洁清晰的解题过程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笔者有幸参加了2009年广东高考文科数学的改卷工作,负责第19题(以下称本题)的评卷工作.评卷工作结束后,笔者获得了2009年全省文科数学考生(以下称考生)本题的答题情况及统计数据,并根据这些第一手的资料对本题的情况进行简要的分析,希望对高中数学的教学及高考试题的命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9.
真题回放 请以"有你相伴,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技巧指导 "有你相伴,真好"是一个全命题作文.近年来中考全命题作文呈逐年增长趋势,几乎占据了中考作文命题的半壁江山,已成为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该题字面简单,内涵丰富,给考生预留了较大的写作空间.本题的设计旨在引导考生写作时以"我"为中心,真实地叙写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本题的设计还在于拓展考生的写作个性,引导考生个性地抒写.个性化写作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2014年广东省高考数学(文、理)第20题,通过对椭圆切线的考查,既立足了通性通法,又关注了高考热点,给了不同水平层次的考生以不同的发挥空间。以下是笔者针对本题给出的几种不同解法,以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2005年江苏高考数学第21题立几题比较新型,其知识载体采用了高考中从未用过的五棱锥,学生对此类题目比较陌生,因而对能力的要求更高.本题解题的入口处对平面几何知识的要求较多,如果这方面知识不扎实,思维就会受阻.题目的第(3)问,只要求考生写出答案而不要具体过程,给考生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这也是解答题中一种独特的形式.下面先给出题目,然后对本题作些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原题与答案略)本题选题角度新颖,联系实际取材,聚焦社会问题,贴近生活,既考查考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考查其参与和创新意识。创新主要体现在设问方式上:考查有关"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问题的题目,一般都是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设问,而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回答。能力主要体现在答案组织上:从所给的答案示例来看,正确回答本题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哲学素养。  相似文献   

13.
冯旭 《教学考试》2024,(11):42-45
<正>圆锥曲线有着丰富的几何性质和内在联系,尤其是焦点弦的有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本次九省联考的解析几何解答题仍然围绕抛物线有关焦点弦的问题展开,分值由原来高考的12分增加到17分,伴随分值的增加带来的就是题目的综合性更强,计算量更大.本题入口较宽,出口较窄,大多数学生都能上手去做,但是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会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直接影响运算量和答题时间,本题能很好地区分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具有很好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14.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短文改错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本题呈现蛤考生一篇130字左右的短文,其中10行右边标有题号,要求考生判断每行是否有错,如有错即将其改正。由于本题测点涵盖面广,加之考生必须具备语篇综合能力,因而成为高考英语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题。  相似文献   

15.
蒋楚辉 《高中生》2012,(4):16-18
近几年高考将数列作为高考压轴题进行考查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对考查考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在逐步加强,尤其是最后一问常常与不等式证明进行交汇.题目要求考生能进行严格的逻辑推证,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考生对这类题目普遍反映难度很大.如何才能有效破解数列与不等式交汇题的难点?希望本期文章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今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前四题满分为12分,平均得分为10.94分;最后一题(第13小题)古文翻译的得分情况极差,满分8分,平均得分只有4.77分。[原题]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各小题见下文)本题的要求很明确,就是考查考生文言文的现代汉语转化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目的在于检测考生古代汉语文献的初步阅读能力,包括古代汉语的语法、语义、词汇和句子结构、句式以及文化常识等。然而从考生在本题的答卷综合情况来看,有相当多的考生似乎没能结合古汉语文化语境和具体阅读材料语境中把握句子的意义,或者生搬硬套已有的…  相似文献   

17.
钟载硕 《新高考》2004,(5):19-22
高考命题专家常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层次不同、情境各异、难度可控的各种题型,以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二次函数就是这样一种简单而又具有很强网络交汇力的函数.本文拟剖析二次函数在高考中的网络交汇创新亮点,帮助同学们领悟和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考试题在单题命制技术上要求立意鲜明、情境新颖、设问角度巧妙灵活.依据教材提供的已有情境知识内容进行改造组合,转化为新情境的测量内容,以区分和鉴别不同考生的能力水平.1997年的高考命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高考试题第14、17、21、25、26等).本文仅就第26题(题目内容参见本刊有关文章)的命题思路作一寻根探源的剖析.该题的测试目标是带电粒子在变化电场中的运动,注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作图能力.据安徽省的阅卷抽样分析,本题的得分率仅为8%,大多数考生反映读不懂题意,不理解试题提供的新情境.其实本题的新情境是由两个旧情境组合而成的.一是在变化电压下,电子恰好通过电场时,被视为恒定不变的某个电压u_c大小的确定;二是圆筒旋转记录电子的图线形状确定.因此这两个难点的突破是解决这一试题的关键,而这两个旧情境却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见的两个典型模型,下面我们作一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有一道中考物理试题令笔者记忆犹新,因为有许多的考生在作答时存在一些盲区或是判断错误,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引起笔者的深思. 试题.有一种救生艇满载时排开水的体积是2.4 m3,艇的自重为1×104 N,为保证安全,该救生艇最多承载的人数大约是 (A) 18人.(B) 28人.(C)32人.(D) 48人. 由于本题没有提供人的质量,考生只能估测.如果人的质量按50 kg进行计算,答案是28人;如果人的质量按60 kg进行计算,答案是约23.3人;如果人的质量按70 kg进行计算,答案是20人.而本题的参考答案是选(A).很显然,在本题的解答中,多数考生(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会把人的质量按50 kg进行计算,答案会是(B).而如果人的质量按照60 kg或者70 kg进行计算的话,也未能得出一个符合计算结果的数据,这样考生就会一头雾水.当然,命题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估测人的质量并考虑到载人的安全余量,主要是参照了电梯的载人标准.  相似文献   

20.
题目 已知:△ABC中,∠BAC=120°∠ABC=15°,∠A、∠B、∠C的对边分别为a、b、c,那么,a:b:c=_____(本题结论中不含任何三角函数,但保留根号) 这是淮阴市1996年中考数学试题第37题。本题分值虽小,但难度较大,不少考生望题生畏,无从下笔。下面给出本题的四种解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