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遥的《人生》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都以自叙传的笔调描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知识青年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本文从社会背景,价值取向,作者创作心理情节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高加林和马丁·伊登的梦想追求以及爱情经历,并得出结论:二人的个人奋斗模式代表着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作为奋斗者形象的高加林,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中,深受传统文化、自我意识、理想与现实的多重制约,他在人生路上,几经奋斗、碰壁和挣扎,镂刻着一代青年从痛苦的壕沟爬出后的伤痕,洋溢着奋斗者埋葬失望再度升起理想之帆的壮志豪情。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似乎已经被放入了历史的"故纸堆"里,任凭后人的评说。赞叹那个时代文学的辉煌,砥砺后人的进取,缅怀当代最为显赫作家们的创作童年,我们一次次地回首那过去的岁月。翻开文学史沉重的印册,仿佛那些刚脱去青涩外衣的青年作家们,用着文学的旗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配角费劳孙出场顺序为线索,围绕与他有关的四个主要事件,从求学和婚姻经历两个方面,将费劳孙与主角裘德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费劳孙不仅仅是裘德求学时的师长,更是其各方面的原型;哈代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神似裘德却又戏份不多的角色,既从侧面丰富了裘德的悲剧形象,更进一步凸现了作者抨击旧的教育和婚姻制度这一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5.
路遥的《人生》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都以自叙传的笔调描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知识青年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本文从社会背景,价值取向,作者创作心理情节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高加林和马丁·伊登的梦想追求以及爱情经历,并得出结论:二人的个人奋斗模式代表着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高加林形象曾引起许多人的争议,生活与命运的抗争,爱与理想的抗争,自我实现与自我丧失的抗争,赋予高加林形象丰厚的悲剧底蕴。  相似文献   

7.
“家内制”生产组织,是原始工业化英国乡村工业发展的有力促进形式,但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生产的需求增大,家内制逐渐暴露其局限性,失去存在的基础。伴随乡村工业由分散走向集中,涌现一批新兴工商业城镇,冲破长期以来以伦敦为首的经济一体化格局,在即将来临的工业革命中展示了自身活力。  相似文献   

8.
<红与黑>与<人生>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作家写下的主人公奋斗的典型.他们出身不同,生存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有奋斗过程中的某种相似性.他们的最终失败构成了历史的必然性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实现之间的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9.
《人生》是路遥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高加林在社会转型期,从农村走向县城,并与刘巧珍、黄亚萍情感纠葛之间的人生故事。本文将着眼于主人公高加林人生悲剧背后的时代因素、爱情因素以及性格因素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路遥的小说《人生》主要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知识青年高加林离开农村进城,在城市里奋斗打拼,又无奈被迫还乡的故事,其戏剧性的人生际遇,不仅照见了现代性精神追求下年轻一代人难以安放的心灵,也穿插串联起一段权衡得失的恋爱故事。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小说的男主人公不得不暂时妥协于命运,留在了农村。通过故事文本细读和人物形象研究,可以看到高加林身上折射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农村知识青年正在面临的相似处境,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年轻人都面临人生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1.
唐宋之际,游方道士大量进入城市,在地域的分布上,主要表现为江淮流域城市、岭南城市以及北方一些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唐宋之际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兴盛以及科举制的繁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方道士大量进入城市后,成为城市民众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重要依靠对象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民众的信仰更加多元化了,而道教也因此更加贴近民众生活,世俗化的色彩更浓了。  相似文献   

12.
一部优秀的作品总是要引起争议的,《人生》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至于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是爱情悲剧的主要制造者,是当代的陈世美;有的说他象欲达个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于连;有的说他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青年英雄形象,是当代的保尔。他成了一个可以升天堂,又可以入地狱的人物。笔者以为,高加林就是高加林,他不升天堂,也不入地狱,他在人间。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也在于此。下面就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就正于方家和同龄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相似的写作背景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代和路遥小说中主人公裘德和高加林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以期为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众多离开故土出外打拼的农村青年提供人生借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路遥著名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和近年来涌出的乡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主人公谢永强,都生活在农村,都不满足于生活现状,为事业和爱情不懈奋斗,同样付出了青春和汗水,却有着不同的结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农村青年完成了由“高加林”到“谢永强”的嬗变,其爱情观、事业观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5.
高加林和孙少平是路遥在其作品《人生》与《平凡的世界》中塑造出的"奋斗者"形象,两人有诸多相似之处却又存在着某些根本性的差异,文章欲结合具体文本,试图通过奋斗与知识、现实与精神、漂泊与定位这三组关键词来剖析孙少平这一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异质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花大力气来解决入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但现实看来,这是造成当前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 农村学生的大量涌入占用了城市教育的巨大的资源.城市学生越来越多,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也是造成城市学生就学难的原因之一.越来越多农村学生的涌入,加重了城市教学资源的负担,也加重了城市学校接纳学生的负担.城市学校由于地域的限制,硬件设施有限,以至于各学校人满为患,加重了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也加重了城乡学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路遥在《人生》中塑造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翻跟头的人物———高加林。从人才与环境的角度来讲 ,他应是一个值得同情和关心的人物。他的失落就在于他与成才环境的不协调 ,所以我们不能一般地从好人坏人这个意义上去看待他 ,不应该离开他所处的环境去要求他成为一个英雄或模范。  相似文献   

18.
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有着特定的社会原因,而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进行研究,同时融入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本我、超我等心理学理论,对高加林的人生悲剧进行透视,挖掘特定年代人们心理的复杂性,从而得出高加林的人生悲剧是由他复杂的社会心理造成的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城区脱胎换骨般地展示着新的面貌,新城区迅速扩展,充分显示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活力。而新农村建设号角的吹响,更唤醒新城镇建设与发展的勃勃生机。虽然,城市或城镇的建设一定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支撑的,然而,作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教育的发展成了关键。  相似文献   

20.
似乎还没有结束痛苦的孕育过程,他便满头大开地从人生的沟沟坎坎里走出来,疲惫不堪地站到人们面前。他叫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对于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性质,评论界众说纷法,有人说高加林是狂热的人个主义者,咎由自取;有人说高加林的悲剧是社会内部的邪恶势力造成的;也有人说他的悲剧是社会复杂矛盾的必然结果—…·,这似乎成了文艺理论界一个颇富争议而又难有定论的论题。本文试图就此作些粗浅的探索。让我们来看看高加林颇富戏剧性(自然这出戏是悲剧)的人生历程。作品是从大队书记为安插自己的儿子而下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