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9,(3):50-55
河西魏晋墓葬壁画题材丰富,其中有大量壁画图像反映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的民族交流、文化融合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图像生动再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将这些墓葬壁画图像与历史文献资料结合起来,探讨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牧业并重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和民族交流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贾小军 《家教指南》2016,(5):106-112
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十六国镇墓文、墓券、发愿文、写经题记等文献中的纪年信息,涉及魏晋十六国时期曹魏、西晋、前凉、后凉、西凉、北凉等政权统治河西的各个阶段。考察这些纪年信息,对了解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政局变化和民众对这种变化的适应过程以及普通民众对所在王朝的认同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晋五凉时期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五凉时期,羌族以其在河西民族中的主体优势、较高的政治地位、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民族部种的繁盛及人口的众多,使活动于河西的其他民族,包括居统治地位的民族,其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都逐渐趋近于羌化,从而形成了河西民族融合中的羌化趋势。如魏晋时期活动于河酉地区的两支匈奴部族赀虏、卢水胡的羌化过程便是典型。这种羌化趋势也即是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呈现出河西地域多元一体化的民族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魏晋时期屯田成为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制度.嘉峪关墓壁画真实再现了魏晋时期河西屯田的情景.该文通过对壁画军屯、民屯的描绘,分析当时河西屯田军民合一的形式与其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河西墓室彩绘砖画客观地再现了当时河西地区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砖画反映出绘画的独立性增强,用笔简洁,线条潇洒随意,色彩运用朴实简练,表现手法独特新颖.墓室砖画中的艺术创新是汉画的继承与发展,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体现,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除了在民众经济生活中占据主要内容的农牧业,渔采狩猎等多种谋生手段也应当起着调剂余缺甚至更为重要的作用。对民众而言,在某些时期,由于渔采狩猎诸业较之农牧业有更加简易的优势,因此也成为民众谋生的手段。又因该时期河西山林川泽资源丰富和长期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使渔采狩猎等较多的非农、非牧谋生方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长期影响河西民众社会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对甘肃省境内一批汉至晋代古墓葬的抢救清理,获得了不少随葬品,简牍、帛书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简帛文书主要反映魏晋十六国时期甘肃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状况。本文将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搜集并作简考,提供给学界。  相似文献   

9.
魏晋时期,我国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而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其最早的历史是由少数民族谱写的一部少数民族史,这里是一个少数民族相互交汇的地方。从早期的西戎、月氏、乌孙,到后来的匈奴、羌、鲜卑,还有自中亚而来的粟特人等,他们在这里生活、居住,不仅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还带来了本民族文化为当时的武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魏晋时期,武威迁入的各少数民族随着自身实力越来越强大,开始与汉人合作,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甚至建立政权。文章以武威地区为例,论述这一地区内的民族关系整合,以及出现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所谓五凉文学,即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众所周知,魏晋是“文的自觉”时代,然而,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文学似乎仍在“文的自觉”的时代的呼声中沉睡。一“文的自觉”自然不单指文学的自觉,但文学的自觉则无疑是“文的自觉”的重要方面。所谓文学的自觉,其实质即是人学的显现,作为人学的文学,所表现的正是不断  相似文献   

11.
河西一词出现于先秦,春秋战国时期有了较为明确的范围所指。至秦汉时,河西所指范围扩大转移至今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魏晋南朝所指的河西范围与汉代相同,北朝所指的河西扩展至以黄河中游之西为主,包含汉代河西所指的三层含义。隋至唐代安史之乱前,河西重回汉代所指范围。此后直至民国,河西所指最终固化为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河西范围的演变,过程复杂且阶段性明显,与黄河形态及流域地形、政治地理变迁、历史文化传承、空间用语更替等密切相关,折射出中国地域概念演进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仪对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画像砖颜料进行了分析 ,并与河西其他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进行了分析比较 ,归纳出甘肃河西地区墓葬壁画与砖画颜料的种类、来源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十六国时期,坞壁广泛分布于河西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其职能逐渐发生变化,由单纯的战时防御性建筑演变为动乱中组织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特有机构,并在民族融合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影响了河西大族经济和门阀政治。直到北魏灭北凉,坞壁组织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14.
甘肃河西魏晋画像砖画面固色及砖体脱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X 射线衍射仪对高台骆驼城魏晋墓出土画像砖盐碱成分进行了分析 ,并与河西其他地区 (嘉峪关等地 )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河西地区画像砖的特点对画面进行了加固 ,对砖体进行了脱盐 ,达到了有效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只有从这个大前提出发,才能正确阐述敦煌艺术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汉晋以来学术文化的发展由于敦煌等河西四郡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在历经两汉盛世获得长足发展后又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吸引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经济和生产在动乱时期仍保持上升,从而为五凉时期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公元1世纪初,就有不少三辅地区的人前往河西。《后汉书·孔奋列传》载:“遭王莽乱,奋与老母幼弟避兵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绿林军入关后,更始帝委派窦融去河北任钼鹿太守,为融谢绝,并提出愿意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墓葬中佛教因素的出现,北凉石塔的流行和石塔神王像的中国化思想,说明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改造在逐渐进行。河西走廊地区的道教也有一定程度的流传,天师道、方仙道、黄老道等道教支派都曾在河西传播,其中尤以方仙道最盛。民间崇拜主要表现为神树、社树崇拜。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综历史压轴题第 3 7题 ,即“长城题” ,不论从考生的作答情况来看 ,还是对今后高考复习的导向来看 ,都不失为败笔 ,让师生叫屈。1.材料中的有效概念无法理解 ,使考生很难做到准确作答。突出表现在占分值最大的第 (2 )问 :“嘉峪关魏晋墓砖壁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风貌 ,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 ?(6分 )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繁荣与西汉以来对西北的长期开拓有密切关系 ,参照材料一与所学知识 ,分析汉长城如何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8分 )。”我们知道 ,汉代的驿 ,指传达信息的设施 ,主要给传递信息的人…  相似文献   

18.
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壁画墓中出现了较多的鹦鹉图像,该题材并不见于传统汉墓装饰,也未见于其他地区的同时期墓葬,而敦煌地区乃至西域正好有出产鹦鹉的记载,并深刻地影响魏晋文化,鹦鹉图像的出现应该是汉代以来传统丧葬文化与河西本地乃至西域物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作为神仙化了的奇禽异兽出现在照墙砖画中;另一方面固定出现在表示墓主灵座的帷帐壁画上,不仅作为一种玩好,还可能具有象征“亡人居宅”的丧葬内涵。  相似文献   

19.
宋元时期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比吐蕃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牧、农、工、商等重要的经济部门都获得了发展.一方面由于藏区自然条件所限,一方面由于藏区领主庄园制和政教合一制的发展,宋元时期藏区经济发展极具特色:在经济部门、地区发展等方面呈不平衡性;产业结构单一;寺院经济兴起.  相似文献   

20.
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河西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割据政权,史称"五凉"政权。各政权辖境分布着众多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他们错居杂处,相互学习,相互吸收,使民族间的差异性逐渐减小,促进了河西各民族的大融合,对恢复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