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山师范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成立于2000年7月,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改革的意见》(国办发[2000]年1号)和我校实际组建而成的。组建时名为乐山师院后勤服务有限公司。2003年5月,根据全国和四川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及学校实际,学校党委印发了《关于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新阶段运作问题的原则意见》,根据意见精神,公司更名为乐山师范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为一个“学校下属的,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承担学校后勤保障与服务工作的经营服务实体单位”。公司现下设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  相似文献   

2.
在我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短短的三年时间里,由于学校领导重视、支持,改革力度大、举措新,后勤总公司班子得力,使学校后勤工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超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改革的具体情况: 一、改革概况为贯彻国办  相似文献   

3.
根据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在广泛借鉴兄弟院校后勤改革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我校后勤具体实际,我校于1999年1月6日和2000年1月3日相继出台了《辽宁师范大学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辽宁师范大学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从目前运作情况看,我校后勤改革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效益,整个后勤工作焕发出了  相似文献   

4.
根据全国全省高校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校相继成立了后勤管理处和后勤服务总公司,按照“小机关——多实体”的改革模式,实行了后勤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分离,这是新时期我校后勤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后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5.
1993年底,在我校综合体制改革中,撤消了总务处、基建处,成立了后勤处和实业总公司,后勤处和实业总公司为甲、乙方关系,在主管后勤的副校长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两年过去了,怎样认识和评价我校的后勤体制改革,从中应总结哪些经验和教训,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我校后勤服务总公司自2001年4月12日挂牌成立以来,建立了与服务、对象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寻妙计坦诚相见,觅良方登门造访”,疏通交流沟通的渠道,搭建坦诚相待的平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建立交流沟通机制。打造服务品牌三年多来,后勤人始终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正确方向,积极探索后勤服务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切入点,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7.
高校后勤改革中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校后勤企业化管理机制的改革中,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可以说是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现就我校在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做一回顾。一、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激发企业生机和活力1999年,学校成立了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在人事用工问题上,我们首先裁减临  相似文献   

8.
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尽快形成后勤产业,使之在日益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这是我们高校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后勤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跨出了两大步:第一步,1989年撤并行政科室,建立行业服务中心;第二步,1993年把行业服务中心组织起来,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后勤服务总公司转换机制,按照企业运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在,改革正向第三阶段推进,即为建立’主要服务于高校的地区性后勤产业集团而努力。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深感一个学校孤军奋战困难太多,只有走…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是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载体。在后勤系统与高校剥离后,高校与后勤服务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以契约方式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已成为现实。我校于一九九九年组建产业后勤管理处代表学校行使后勤管理职能,撤销总务处,成立后勤服务总公司,进行了企业审批、工商注册登记,实现后勤和学校行政管理相分离。后  相似文献   

10.
我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情况根据《北京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规划》,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期分三步走。第一步:取消总务处,分别成立了后勤与资产管理处和后勤服务集团,转换机制,完成了后勤服务由行政管理型向小机关、大实体的转变。第二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实现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开,提高后勤的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第三步:通过区域联合,实现后勤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加后勤实力,为进一步社会化打好基础。深化  相似文献   

11.
学生公寓改革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校党委、后勤部门及学生处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改革已收到丰硕成果。我校学生公寓曾先后划归总务处、学生处、后勤服务总公司管理,目前则按物业管  相似文献   

12.
当前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进程一浪高过一浪。后勤社会化,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贯彻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校后勤社会化的步伐,我校于2000年8月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将后勤服务  相似文献   

13.
1997年我校维修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就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维修服务承诺制,为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1.承诺制是学校发展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客观要求随着我校的不断发展,常住校区的总人口已有3万多人。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也取得较大发展,但就目前情况看,后勤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仍跟不上师生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和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要求。而社会化则是后勤全面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服务方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包括服务商品化、体制企业化、经营市场化等。维修服务承诺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我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在认真总结99年后勤改革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2000年1月3日出台了新一轮《辽  相似文献   

15.
我校是一所地处鄂西三峡地区、培养初中教师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88年以来,我校在投资不足,设施较差的条件下,面临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艰苦奋斗,锐意改革,使后勤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不断提高了后勤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仅就经济效益来看,从1988年至1992年,创收的利润额不断增加,分别为16万、18万、20万,93年通过合同签订的利润指标增加到40万元。使后勤改革既为师生员工优化了服务,又增强了办学的经济实力。一、成立总公司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扩大承包经营范围。1993年2月,我校成立了“宜昌教育实业开发总公司”。总公司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对内管理全校的科技开发、校办产业,融服务为一体,探索教、科、产结合和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路子;对外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总经理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障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近年来,我校围绕后勤社会化问题,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调整理顺管理体制98年我们本着精简机构、压编分流、加强服务与管理的原则,按照后勤服务社会化方向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对后勤管理体  相似文献   

17.
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和部署,从2000年起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今年是完成改革任务最重要最关键的一年,目前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年底将通过各项指标的验收。我校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被重庆市教委评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1.后勤社会化改革两年多来,为学校减轻了负担1.1 基本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的规范分离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转变。我校于2000年元月成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继而成立了重庆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人事工作小组、财经工作小组、资  相似文献   

18.
2002年是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中,后勤的信访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1.各级领导重视、主抓信访工作,使信访问题及时妥善得到解决信访工作是我们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密切联系群众、接收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在我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创造性地做好后勤工作,一直是后勤各级领导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后勤各级领导重视信访工  相似文献   

19.
我们尝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甜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后勤改革虽然历时近10年,但学校包揽后勤的旧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后勤改革滞后于学校整体改革,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自1996年10月起,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后勤改革。学校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  相似文献   

20.
后勤管理、服务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后勤近十年来,经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有效保障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特别是2003年学校《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下发执行以来,我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实现了"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