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巧记妙喻     
“之”字诀文言文中“之”字的主要用法可以用如下的口诀来记忆:“之”字代宾在谓后,代人代物要分明。(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之”字紧跟定语后,译作“的”字肯定行。(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之”字带宾充动词,译“去”译“到”随句型。(如:吾欲  相似文献   

2.
“尝试”是一个复合词,我们把它分解开来,《辞海》的解释为: 尝:1.尝(口尝):辨别滋味。 2.尝:①试。如尝试。《左传·襄公十八年》:“诸侯方睦于晋,臣请尝之,若何?”杜预注:“尝,试其难易也。”②经历到。③曾经。试:1.尝试;试用。 2.考试;检验。  相似文献   

3.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4.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A,林h白_B .huong_竹 C .qi6ng_倾D.hul_面 2.根据课文默写。(8分) ①,气象万千。 ②野芳发而幽香, ③,锦鳞游泳。 ④日星隐哩, ⑤,在乎山水之间也。 ⑥忽如一夜春风来, ⑦,悠然见南山。 ⑧长风破浪会有时, 3.下列各句读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纷纷暮雪/下/辕门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4.与“乃记之而去”的“之”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B.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或异二者之为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  相似文献   

5.
几一:《H-一生傲) 1川疏影横斜水清浅 一.宫官宜《共吕1分》 (ee)峨写(门盆分)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引_.夜泊秦淮近酒家。 《5)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6)禅其地之出. (2)(3) 《二:) 2 拐一下洲勺.翻点的闷. 其两滕想比者( 故户枢不t,流水不腐( 4,益其所不能 《三》一侣下文, ‘.分) } 】 】 兜成,一7.《.分》 奋雄不母倪命(节绝) 秦王惊然怒。谓磨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磨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予之赶.伏尸百万.滚血千里。” 磨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赶乎?”秦王曰:.‘布农之怒.亦免冠…  相似文献   

6.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义?下面结合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这方面的题型说说考题与复习的问题。考题类型一解释所列举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如:2006年北京市考卷第12题,要求解释“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把酒临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四个加点词;  相似文献   

7.
张凯 《学语文》2005,(4):37-37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本)八年级下册收录了范仲淹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但对“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句中“或”的解释却不尽人意。文中把“或异二者之为”解释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笔者认为.“或”不当作“或许”来讲。而应释为“常常”。  相似文献   

8.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 庆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何异。”  相似文献   

9.
蜃说     
尝读汉《天文志》,载“海旁蜃气象楼台”。初,未之信。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何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表示现代汉语代词“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等,这几个词有时在一篇文言文中同时出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吾不得而见之矣”,“余幼好书”,“今黄生贫类予。”又如《捕蛇者说》:“余闻而愈悲。”“吾尝疑乎是。”请问:出现这种现象,是作者信手拈来呢,还是“吾”、“余”、“予”等同表示“我”的文言词还有意义或语气或用法方面的微妙差别呢?  相似文献   

11.
古今字谓之京城大叔(P21O)大:“太”的古字。姜氏欲之,焉辟害(PZlo)辟:“j壁”的古字。避免,躲避。姜氏何厌之有(PZlo)厌:“!蔺”的古字。满足。公赐之食,食舍肉(P214)舍:“拾”的占字。放置,搁置在一边。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PZ14)尝:“口尝”的古字。品尝,体会滋味。(公孙无知)有宠于禧公,衣服礼秩如j西(220)份西”(di):“嫡”的古字。正妻所生长子。吾以女为正妻(P220)女:“汝”的古字。第二人称代词,你。齐侯游于姑葬,遂田于贝丘(P221)田:“败”的古字。田猎。公怒,曰:“彭生敢见!”(P221)见:“现”的占字。出现,现身。公惧,队…  相似文献   

12.
一文言文阅读 (一)默写1.,,风吹草低见牛羊。2.黄河远上白云间,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往来无白丁。5.予独爱莲之6.小弟闻姊来,7.问今是何世,8.,地利不如人和。9.悍吏之来吾乡,~一哗然而骇者,焉。10.夫战,勇气也。,再而衰,n.,不求闻达于诸侯。12.受任于败军之际,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言之,貌若甚戚者()4.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三)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 哇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  相似文献   

13.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觳、渑之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呒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僦。”  相似文献   

14.
、户、少1,而: ①呼尔而与之() ②舍生而取义者也( 卿宫知止而神欲行( ④而况大飘乎() ⑤善刀而藏之() ⑥外连衡而牛诸侯( ⑧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夜则以兵118所离舍. ⑨吞二周而亡诸伙( 恤若欲死而父,即前斗二、为: ①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 )而予不得脱夹 ) () ④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⑤然后以六合为家,毅函为宫() ⑧夜则以兵围所离舍,而予不得归矣( ⑦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⑩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⑨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⑩无从致书以观() @或劝以少休()5、之: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  相似文献   

15.
(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见避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a)时也。吾尝三战三走(b,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公子纠的家臣)死之,吾幽(c)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d)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也,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相似文献   

16.
文言趣读     
陶侃惜谷陶侃(东晋杰出的政治家)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欲何用”人云:一行道所见,聊(随意)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而贼(害)人稻!”令吏执而鞭之。是事广传,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据《资治通鉴》改写)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1994年10月第1版)《岳阳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课文将“或异二者之为”译成:“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我认为,“或”的译法不妥。 《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是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作者在对“古仁人”的思想品德作了一番探求后发现,他们中的有些人确实不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因为外物的好坏或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要点: 1、读懂全文,重点理解文言虚词“于”、“者”、“而”、“焉”,通假字“有”、“暴”、“生”、“知”的用法。首辞写部心的;用 C青)之所学也;吾尝段(音 )而望夹,不知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彩.仅冉(音.)马者,非利足也,而致 里;仅舟裤(青)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相似文献   

19.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20.
妖。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1分)1.古诗文默写(6分)(1)野芳发而幽香,(2)(3)予独爱莲之思而不学则殆。(4)受任于败军之际,(5)无丝竹之乱耳,(6)接天莲叶无穷碧,濯清涟而不 2.选出下列对古诗词名句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从听觉落笔,写出了“好雨”润物之功,蕴含着诗人的爱雨之情。 B.“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早春的温暖欢快、勃勃生机,而且富有哲理。 C.“稻花香里说丰年”描述了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 D.“铁马冰河人梦来”一句以梦境表现诗人的报国之心,也透露出其壮志难酬的悲凉。 3.请用一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