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学研究表明:速读是一种“眼脑直映”的阅读方法。古今中外有很多名人特别擅长速读。如列宁、爱迪生、诸葛亮等,他们超常的速读能力帮助他们完成了许多出色的工作。长期训练速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有助于学生综合  相似文献   

2.
常听到农村语文教师说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里学生比不了,这句话虽过于绝对,但也确实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最近两年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开展了高效阅读训练,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流程为“眼脑机能训练--复习速读技巧--速读理解训练--复述感悟训练--随笔化作文”。各个环节的训练对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3.
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养成速读习惯,掌握速读技法。 必须养成的速读习惯有: “见一知多”的习惯。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语汇和语句。在阅读时,当一行或数行的几个主要词语映入眼帘时,大脑就可以凭经验将其余文字连贯起来,迅速形成完整的意思,而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 “定时圈阅”的习惯。根据阅读目的计时阅读,通过不断的计时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4.
读得快,读得多,这是速读训练的一个目的。此外,据专家们研究,一般人读书时一分钟只能读180字到200字,这样大脑传递信息是“慢镜头”的,在读者潜在的意念中会无形钻进别种思绪,在大脑中只能存留百分之十的信息结果是“读而不思”,有时还不得不从头再读,因为一个完整的想想是由一句话或几句话构成的。因此阅读时必须锻炼由一组词跳向另一组词的能力,而不是由一个字跳到另一个字。这样就容易理解书中含义。同时不断地进行速读训练,还可以使思维更为敏捷。我的速读训练大体上分下面几个步骤: 学生刚接触一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这一次不要求学生读得太快,先要尽量扫清一些障  相似文献   

5.
为了贯彻新大纲阅读能力训练的原则,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笔者融会一些有成果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我带的班级试验“快节奏高效率阅读教学法”(以下简称“六限法”)。六限法是由六个步骤组成的,其每一步都有时间的限制,故称为“六眼法”。一、大限法日任过学操作过程第一步,限时速读。课前教师先根据初中生每分钟,500字的速选标准算出课文应限定的阅读时间,待上课后,教师宣布开始,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快速阅读,到时间停止阅读。在速读过程中,注意力项高度集中,尽量扩大视幅,按照整体阅读法的六项要求(文章标题,作者,文…  相似文献   

6.
培根说过“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其中七—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读课外书,已经名正言顺地成了语文课的“正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抓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固然以课内学习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这一条腿走路显然是不行的,因为课内阅读量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可以成倍地增加阅读量,有利于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提高泛读速读的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为…  相似文献   

7.
1.限定时间,训练速读速读能力是一个人终生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在年段教学目标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速读能力主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最佳时机应该在学习新课的起始阶段,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有一定的阅读期待,读后也能够比较真实地检测速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速读、精读结合训练刘忠田加强快速阅读观念,研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已逐渐被语文界重视,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张寿康先生说:“速读训练是必要的,但是我觉得‘速读’与‘精读’并非互相排斥的阅读方法。……速读要以精读为基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以讲读和精心的...  相似文献   

9.
速读教学小议速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速读的技巧。第一要培养学生无声阅读的能力。无声阅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出声,不让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参与阅读活动。第二要培养学生整体认知的能力。整体认知就是阅读时看一次要认知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乃至一组句子,并且迅速领悟文...  相似文献   

10.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的汪洋和书山的递增,使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阅读法难以对付,教会学生速读,培养他们的速读能力已成为时代向语教学提出的一个新课题,本从速读的意义,原理,速读的可能性,可行性,必要性以及速读的方法等方面作了些阐述。  相似文献   

11.
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迅速汲取有用信息的读书方法。在当今信息密集的社会,掌握速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已成为时代对人们的特殊要求。速读训练应从小学生抓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速度的要求是“阅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国内外开展过许多小学生速读训练的实验表明,经过训练,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每分钟能读三千字,最快的可达七八千字,可见,小学儿童学习速读的潜力是很大的,如果及早(一般从三年级开始)进行训练,而且坚持下去,小学生的速读能力可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大境中学是一所市属重点中学。1985年秋季,我们开始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经过几轮训练,我们感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培养一批“一目十行”的速读能手也是完全可能的。训练后表明:不仅学生的阅读速度成倍地增长,还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忆、判断、表达诸方面的能力,形成了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为“少慢差费”,学生乏味,教师教法单一而困惑。采用速读训练可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之透露生机。训练有法可循,可达彼岸速读训练只要循科学方法,是能达到理想彼岸的。下面就我校怎样进行速读训练,向大家作一个简略介绍。 (一)制定训练目标 1、有效率目标:(有效率为阅读速度和理解度的乘积,指阅读的实际有效的成绩。)记叙文的有效率达标为1000—1700字/分;说明文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飞速的增长和更新,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张和焦虑。传统的平均每分钟300字的阅读速度已经不能适合现代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提高阅读水平已经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快速阅读的领域内出现了全脑速读这朵奇葩。提起速读,大家总感觉和精读比起来这是一种速度快但理解率、记忆率相对较低的阅读方法,其实“全脑速读”并不是阅读的简单提速,也不是为追求阅读时间的缩短而对读物泛泛浏览,它是在吸收了传统阅读、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一、课题的提出上海实验学校提出,学生“阅读书本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阅读能力具体包括能自己看书,学会全面阅读、精读、浏览,能抓住课文中主要内容等。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只会精读所接触的材料是不能适合知识激增的需要的,还必须学会浏览,能够在短时间内初步熟悉所给的材料,并能对资料进行扼要的叙述。因此,是否具有快速阅读的能力。正是决定学习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速读要求眼脑  相似文献   

15.
“速读”的真正含义不在于阅读的“快”,而是“快速记忆+快速理解”。也就是说速读者能快速、同步地记住并理解所阅读的内容(包括文字和图片),达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最佳阅读效果。在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不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大量快速的阅读还可以提高语言的输出速度,甚至达到脱口而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运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速读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方式。速读能力是反映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提高速读能力,就必须培养速读习惯,掌握速读技法。要培养的速读习惯一般有4种: 见一知多注意在平时  相似文献   

17.
一、立足课堂,授之以渔,培养能力1.找准坐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教书匠”为“用书匠”,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速读能力、审美感知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系统整理知识的能力等。如语感能力的培养,可从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语言的思想观点、品味语言的情感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又如速读能力,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快速阅读能力,二是快速理…  相似文献   

18.
[阅读要求] 1、重视速读。本单元几篇文章尤其是第6篇篇幅较长,因此,在第一个单元进行整体把握,筛选信息训练的基础上,突出速读能力的培养。争取每分钟的阅读量在800-1000字之间。  相似文献   

19.
所谓阅读,简单地说,就是看印刷符号,并将这些符号所表达的读音和意义在头脑中加以系统地组织,然后发展为联想、想象和评价等活动。就阅读技巧来说,阅读可分略读、精读、速读等。目前,人类知识和信息量迅猛增加的现实,使速读训练成了阅读教学的新课题。所谓速读,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对语言符号快速地认辨和吸收。为了提高速读的能力,法国学者考斯特曾创造了一种整体认知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阅读时无须逐一辨认每一个字,而是将词、词组和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辩认,进而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阅读是从文字中迅速汲取有用信息的科学方法,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方法和记忆方法。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的最多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而抓住了最多最长就抓住了“速读”的落脚点。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以进行速读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