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粱情》主要描写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  相似文献   

2.
《高粱情》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通过描写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课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是一篇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教材。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以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3.
维林山水)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体现其课型特点。笔者就“学文’才的“读”谈点教学建议。(桂林山扬这篇文章描述了桂林秀丽多姿的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本课,可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促思,引导学生从读中求解。范读。在学生细致观察(桂林山水》彩色图后,可由教师范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观察的,观察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用哪些词语来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再读课文,其他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勾画出重点词句…  相似文献   

4.
一次,我们听一位老师在教《高粱情》一课结束时,教师总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个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文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但迅即说道:“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几遍,体会一下,感觉上用哪个好?”学生默念默想之时,为老师思考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5.
《高粱情》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主要叙述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是全文的重点段,我着重谈谈此段的教学设计。 一、齐读第二段,想想高粱的根有哪些特点,读后同桌交流。 二、学习高粱“有气根”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6.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高粱情》是一篇寓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散文。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教学起始,我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你见过高粱吗?知道它长得怎样?从课题上看,文章会写些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高粱呢?接着教师根据题目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一种特殊的感情来写高粱的呢?课文描述了高粱的什么?它有哪些鲜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7.
急中生智     
一位教师在快结束《高粱情》一课的教学时总结道:“这篇课主要讲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一学生冷不丁地说:“老师,既然课主要是写高粱根的特点,那么课题为什么不用‘高粱根’。而用‘高粱情’?”该老师始料未及,一愣,迅速做出反应:“请同学们在心中默默地把‘高粱根’和‘高粱情’念凡遍。  相似文献   

8.
读说结合练出特色《高粱情》教学谈安徽六安市教研室熊兆铣王先如《高粱情》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新增的讲读课文,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教材也在基础训练的“阅读”中摘要编排了这篇文章。课文描写了高粱的特点,揭示了高粱扎根土地的品性,表现了...  相似文献   

9.
《高粱情》是一篇以物喻人的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透过对高粱形象的描绘,寄寓了对养育自己成长的高粱深深的赞誉之情,歌颂了在艰苦环境中顽强奋斗的坚韧不拔的品行。教学这篇课文,要紧紧抓  相似文献   

10.
缘“情”悟文理——《高粱情》教学片断□湖南杨红青课文写了高粱的穗头、杆子、根,其中对根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一部分是文章结构的主体、内容的重点。教师要抓住关键,精心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题,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小组轮读第3——5自然段,思考:高粱的根有哪些...  相似文献   

11.
教学《高粱情》这篇课文时 ,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怎样读懂一篇课文”及“从内容中体会思维”的阅读基本功 ,通过语言文字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进而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并在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过程中 ,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一、围绕“情”字 ,回归全文 ,铺设阶梯。1 课文的题目是《高粱情》 ,那这个“情”是什么意思?(深厚的感情)2 作者对高粱有什么样的感情?(喜爱、赞美、敬佩之情)3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情?(根据板书、回归全文)4 这样一种感情对作者会有什…  相似文献   

12.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写,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对《观潮》这篇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以期达到以读促思,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3.
《山雨》这篇课文如诗般优美抒情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林雨景图,是一篇对儿童进行语文综合训练十分难得的佳作。教学时可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感情朗读,读中悟情——班级交流”这一教学思路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诵读,精思,感受,充分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人情人景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特定语境读  相似文献   

14.
余鸿山 《考试周刊》2012,(29):46-46
语文教材本身包含丰富的情感,又可以说教师有情,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而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桥梁便是教师,教材的情感靠教师去传递、去强化。教师以情感为纽带,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情感纽带不断加长,由入情、动情、悟情,达到抒情的高潮,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最终获得教学的成功,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精心创设情境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下面以《丰碑》一课为例,我谈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思路】这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教学这篇课文确定以"读、演、想、述"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握整体的顺读,想象情景的忆读,感悟情感的演读,内化行为的真读。课文中有两处写得含蓄,耐人寻味,一处是"大松树没有回答",一处是课文的结尾处"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是课文的留白之处,也是教学的契机。教学时我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读出词语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 ,教学中如果能充分把握课文中的情感因素 ,围绕学生读这个中心 ,以读代讲 ,以读促思 ,以读促悟 ,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能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下面以六年制第十册《难忘的一课》为例 ,谈谈我们的做法。一、在初读质疑中入情由于有些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甚远 ,学生难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 ,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是学生入情的奠基石。如教学《难忘的一课》 ,通…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高粱的特点 ,学习其坚韧不拔的品格。2 .体会作者对高粱的深厚感情。3.学习本文的表达方法 ,体会这种方法的好处。4 .学会生字、新词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方法 :读文悟情法。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软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 ,随文理解生词、难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借高粱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并掌握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课 ,出示高粱图二、检查预习情况 ,质疑1.汇报预习所得 ,小组讨论个人所提问题。2 .提出个人、小组都未解决的问题。三、带问题学习课文(一 )读出课文中描写高粱根的语句。…  相似文献   

18.
读中四悟     
王静 《教育艺术》2001,(10):57-58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有宜 ,语语悟其神。”叶老还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 ,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 ,则其功至伟。”这是他对“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作出的精当评价。这就启示我们 :在阅读教学中 ,教者要以“悟”为主要目的 ,以“读”为主要手段 ,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悟境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读中悟法。轻读悟境轻声读 ,是读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学生在读中借助语音 ,凭借想象 ,感知语言内容 ,还原课文画面。因此 ,在学生初读感知、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组教材包括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教材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浅近平白,流畅明白;三篇课文《爬天都峰》、《动手做做看》、《一次成功的实验》都是写小朋友生活的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养成边读…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这样才能实现以读促讲,以读促学,以读促思,真正的让学生爱上语文。一、语文课课前预习时要让学生读教师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预习下一篇课文。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先自己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不是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要通过读课文做到:将课文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即使做不到读得有感情,最起码也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对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