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智力活动是人的心理本质特征,发展人的智力是教育应发挥的一种基本功能 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在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定论揭示了人的社会性、阶级性的本质。它是对人的本质认识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观点。在肯定这一社会本质前提下,使我们有可能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人不仅有社会属性,而且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成长,同时又服务于一定社会的。一个生活在社会中又不了解社会的人,不仅难以成才,而且更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服务。我们的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不仅懂得政治、懂得技术,也要懂得社会。因此,要摒弃那种忽视社会的教育思想。本文拟就社会科学与理工科人才培养的关系作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活动出发,指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是人的本质形成的基础性动因,从而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全面科学的认识。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即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界对于师生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主体性师生关系理论、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理论以及他者性的师生关系理论三个阶段。每一种理论的形成似乎总以另一种理论的退场为前提,即不同的师生关系理论间总是充满矛盾和冲突。但事实上,每一种师生关系理论都有其合理成分。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为统一不同的师生关系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从马克思的社会关系理论来看,师生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教学关系、交往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基于契约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6.
一、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观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确立四种教育新观念,以顺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主体教育思想观马克思最早提出“人是主体,物是客体”的哲学思想。我国教育学研究者使用“主体”一词较早出现于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中,该书在阐述教学及其过程时指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却又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随着教育界对教学主体的深入讨论,主体教育思想渐入人…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人生价值的新认识 (一)政治视角:人生价值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的长期影响和作用下,由自然的人转变为社会的人。由  相似文献   

8.
一、教师学生观的内容(一)学生地位的认识。指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在教育关系中地位的认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同样是享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同样应该受到尊重。甚至主张儿童利益首位原则。而教育过程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交流过程,是受教育者精神建构的过程。教育“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潜能展开的过程,而是引导儿童精神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而且应把学生作为自己意识的中心,将学生看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应地,对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地位的认识,应由“师本”变为“生本”,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认识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人本关怀,形成知识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工具,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意识。  相似文献   

9.
一、教师学生观的内容(一)学生地位的认识。指教师对学生在社会关系和在教育关系中地位的认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同样是享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同样应该受到尊重,甚至主张儿童利益首位原则。而教育过程是一种生命和生命的交流过程,是受教育者精神建构的过程,教育“并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潜能展开的过程,而是引导儿童精神发展的历程”,作为教师,不仅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而且应把学生作为自己意识的中心,将学生看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相应地,对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地位的认识,应由“师本”变为“生本”,在知识与学生发展的认识中突出…  相似文献   

10.
关于师生关系的几个认识角度 1.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关系 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推动、创造的社会过程。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与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交往是阐释师生关系的基本前提,师生交往的内容应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1.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和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人,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处在生产方式中的人不仅是社会运动的物质主体,还是具有真正主体意义的范畴。在生产关系中研究人是马克思实现超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反过来,唯物史现中的物,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为了便属人世界更符合人的需要。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2.
意识是人的特点,是人脑所特有的属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却是特殊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人同一般动物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相似文献   

13.
怎样理解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但长期以来,我们在对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的理解上,只是局限于马克思的如下论述:“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人的本质就被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诚然,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关系是一个既成的事实。一个人既不能选择自己的社会关系,也不能超脱这种社会关系。他的本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决定。但另一方面,从整个人类来说,社会关系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人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两次转变——由神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人的自然本性向人的社会本质转变。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类本质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关系范畴和总和的意蕴。实践作为人的本质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为人的生活提供物质资料,形成人的意识,构建人的社会关系,使人成为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观点为其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逻辑前提。一方面,与西方近代哲学家们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并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与社会关系并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去理解社会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把握人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义的基本内容1.人的本质本质概念要回答的是人之所以是人的“依据”。由此.对人的问题的认识.首要取决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实现对以往人学的超越.为研究人的问题提供科学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劳动只能把人和动物从类上区别开来.它只是使人成其为人的依据.因而它只是人的一般的类本质。但人最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只用生产劳动并不能把人与他人相区别.所以,马克思把人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社会关系.从而也不断地丰富发展自身.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处理各种与人相关的问题时一定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的社会关系中。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什么.这既是人的问题.也是价值问题。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其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人的价值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同样要归结于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的本质.也创造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主体和人的价值的客体的是人。离开人和人之间的父系.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的价值的特点和实质。在实践活动中.人要积极主动地运用个人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有人从马克思早期使用过的“类”等概念提出他的理论具有“个体的被遮蔽性”的观点,笔者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误读和误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虽然有坐标性的总体性概念,但不是“类”,而是“人的世界性历史存在”,它是历史进程的一种逻辑结果。在历史生产中,人的发展作为个体发生和社会(共同体)产生是一个实践展开的历史辩证过程,个人作为主体必须理解为以社会关系为本质的规定,撇开了历史进程的社会关系,个人不能成为主体的个体,并且社会关系以生产关系为内核,必须从生产力的高度来理解社会关系对个体发展和人的解放的作用。马克思理论不存在“个体的被遮蔽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价值视域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类型与模式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价值澄清、价值引导和价值追求的过程.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因教育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不同类型与模式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和结果是迥异的.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自身,一切教育创造性的活动最终只能是对"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增进.  相似文献   

19.
师生关系:发展性主体际交往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关系。以往以狭义认识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难以对师生关系做出合理的阐释。取而代之的以现代广义认识论为方法论基础的教学理论艰师生关系予以科学地阐释,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是教育社会中教师和学生两主体间的交往关系。其次,师生主体际交往以课程为中介,围绕课程进行对话、交流。再次,师生主体际交往关系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为目标,具有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这段话第一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的本质概念,为我们研究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理论基础。他告诉我们,研究人的本质,探讨人的问题,不能把人看作是离群索居的动物,也不能把人看作是脱离社会关系而生活的抽象的人,而是要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把人看作现实社会关系中活生生的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显示出来,也就是只有在社会集体中才能显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