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问,日教育、教学活动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大胆发言的好形式。现将常用的五种提问方法简介于下: 一、独答式即老师提出问题,请某幼儿单独回答。它可以锻炼幼儿单独讲话的能力,教师也可从中了解幼儿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和语言发展情况。二、抢答式即老师提出问题后,要求众幼儿抢答,可参考电视上智力竞赛中的抢答方法,如可将幼儿分成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抢答,这样能发展幼儿的竞争能力。三、追问式当幼儿回答完教师所提的问题之后,教师紧接着用‘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等话去追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进而培养幼儿探究问题,遇事问个‘为什么’的好习惯。这也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四、补正法即老师发现幼儿的回答有缺漏之处,让其他幼儿作补正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讲读完省编小学语文第九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请提出来。”一个同学说:“课文中‘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这句中‘蹲着’、‘半跪着’的各是谁呢?我不知道。”他提出这个问题后,我请同学们回答。一个同学说:“这个问题还不好回答?不管是谁‘蹲着’、‘半跪着’都行。”另一个同学说:“本文是作者的回忆。因时间长了,作者记不清楚了,所以就没有交代是谁?”很明显,这两种回答都  相似文献   

3.
钱湛恩 《现代教学》2007,(7):106-109
最近我们组织了一次以“教材处理”为主题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邀请市有关教学专家一起参加。在活动形式上一改传统的“教师上课、说课、专家点评”的教研活动模式,而是采取“执教教师上课、专家围绕‘教材处理’这一主题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提出问题、然后执教教师回答、听课老师评议”这一形式展开,以达到专家与教师对某一课时教学在“教材处理”方面的意见统一。  相似文献   

4.
小学通用教材,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是一套编得很好的教材。但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陆续发现、提出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提得尖锐而有见地,当时,我虽然作了含糊的回答,搪塞了过去,但细细回味起来,内心甚是不安。因此,我特意坦率地挑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陈述出来,请行家里手们指教,供同志们探讨,以便把教学工作搞得好一些。 (一)“‘我’为什么可以‘扭转头一看’?”五年制语文第九册18课《邱少云》,叙述了到三九一高地潜伏必须有很高的要求:不能咳嗽一声,不  相似文献   

5.
从小学到大学,有关眼镜的点名方式如下:小学教师:“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初中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高中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女同学,请回答。”大学教师:“第三排戴眼镜的那位穿T恤的女同学,请回答。”研究生导师:“不戴眼镜的那位同学,请回答。”提问一位女士向交警解释,她是一个教师,因为急着去上课才不得不闯红灯的。那位交警听了,很高兴地说:“夫人,我今天终于能实现一个多年的愿望了,我一直等待有一位教师来我这里。现在,请你坐到桌前,把‘我闯了红灯’这句话写500遍。”惩罚物…  相似文献   

6.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一、揣摩编者意图挖掘教材含蕴新教材的编写集结了许多专…  相似文献   

8.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备课活动中要完成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观念下,许多教师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因而备课中迷信教材,拘泥教材,照本宣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树立“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俗称“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教材呢…  相似文献   

9.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记忆来回答问题。一种情况,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深刻的思考,只需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即可,如,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吗?另一种则要求学生从两个答案选择一个。这类问题学生只需回忆已学过的事实、概念等,所回答的句子一般要求和教材上的一字不差,如,我国的政权中心是什么?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类问题不能使用。一般来说,在课的开始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初期,通过这类问题,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概念或事实,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此外,通过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考查学生对一些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对识字与写字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可根据统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通过“追古溯源,探究汉字发展渊源”“身临其境,创设‘感官体悟’情境”“分门别类,建构‘以点及面’支架”等策略开展识字项目式学习,借助递进式的学习活动开展分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识字动力。  相似文献   

11.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12.
石英 《山东教育》2011,(6):32-32
【片断一】《孙中山破陋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教师提问:“‘缠足’是怎么回事?’”“‘缠足’就是把脚缠起来。”学生回答。接着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缠足,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课程,教师在备语文阅读分析课时,往往对自己设置的“问题”准备了正确的答案。在课堂上,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答案”不相同时,当学生提出自己难以料到的问题时,当学生谈出他们独到的感受时,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呢﹖下面请看一个教学案例:有一次,当我指导学生赏析完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时,我问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问题,请大胆地提出来。这时,一位女生站起来,她说:“我认为诗中的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改为‘天阶夜色凉如冰’更好,您怎么认为?”此言一出,全场哗然。我意识到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趣…  相似文献   

14.
现行中师《生物学》教材在某些章节后面的练习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小学生的问题”(以下简称“小题”),此类问题是小学生经常碰到并易于提出的,教师回答这些问题当然要用儿童听得懂的语言,非易于接受的知识。因此,在中师教学中帮助学生分析、讨论、解释这些“小题”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为此,我对这类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I‘1路,现简介如下:1“小题”的特点教材中的“小题”,都安排在一些章节的后面.共有50余间。其特点如下:11‘’小题”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出来的。初登这个世界的儿童,对周围…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中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它不仅仅是对教材使用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教师不再把教材视为“圣经”,而是作为“教”与“学”的材料,是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的素材。教师通过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钻研课程标准、领会编者意图、研究学生基础,完全可以处理教材,架构起“教学素材”与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彩虹桥”。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17.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记者采访青年作家梁晓声。在他回答了对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后,英方记者走到梁晓声跟前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用最简短的——两个字,如‘是’与‘否’ 来回答。”梁晓声听后点头表示同意。英方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相似文献   

18.
有一位教师在教吴伯箫同志的《歌声》一文时,只是简单地向学生提出:“请同学们先把课文仔细地读一读,再好好想一下作者‘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结果,虽然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读一读,好好想一下,可是学生读得并不仔细,想得也并不好。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叫你写‘歌声’这个作文题,你  相似文献   

19.
爆笑超市     
《小学生时代》2010,(10):50-51
自寻烦恼 上语文课时,老师叫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安东,请你解释一下‘自寻烦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安东答道:“我认为一个人如果不会回答问题,又要在课堂上举手,这就是‘自寻烦恼’。”  相似文献   

20.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