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谭海鹏 《课外阅读》2011,(9):290-290
新课改之后,语文知识如明日黄花,备受冷落,这与以往的雄霸课堂、一统天下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对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人文性的倾向偏差,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课程基本理念的误读,一些老师发出了语文课不知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学生也不知语文课要学什么,普遍感受不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那么,传统语文教学真的一无是处了吗?语文课到底要不要语文知识呢?  相似文献   

2.
洪正娟 《学周刊C版》2015,(10):126-127
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新的理念、观点、教法令人眼花缭乱。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发觉不少语文老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语文课真正的内涵,语文课"串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使语文课丧失了自身应有的魅力。语文课的"语文味"缺失了。语文课的最大悲哀莫过于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就是"语"和"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对语言的积累、感悟、理解、运用的能力、方法和习惯是语文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语文课回归语文的本色,具有"真语文"味。笔者将从何谓真语文、何谓"真语文"味的课堂、如何使语文课有"真语文"味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趣味性不可忽视。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意味着真情与个性的消逝,文学与文化的流失,想象与创造的衰退,语文综合素养的整体滑坡。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就将语文教师推入尴尬的境地。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就是要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其次,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本文从"语文味"、"儿童味"、"个人味"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的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变了味,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笔者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诵读、说话、圈点勾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使语文课堂回归其本,根据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让课堂真正体现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泛生活化倾向"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功能,把非语文学科的知识引入语文教学,从而淡化语文特征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实际是对语文教学方向的一种偏离,这种倾向下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语文的教学功能,学生对汉语言和文学的感受更无从谈起。一、语文课堂上"泛生活化倾向"表现:预设脱离语文语文课的预设要围绕"语文",通俗地说,就是要"抠字眼"、"抠谋篇",这样的语文课才有语文的味道。实际  相似文献   

8.
说到"语文资源",这是语文课改后的老话题了。可为什么语文课改进行了这么多年,语文教学还是问题重重呢?其实,我们对课堂以外的且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资源的利用率还是极低的,主要表现在语文教与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申俊初 《考试》2009,(1):84-85
什么才是绿色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该怎样教?语文课改的路在何方?本文通过实例分析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语文课改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新学期语文课本刚发下来,很多学生爱不释手,翻看课文乐在其中。可是喜欢看语文书的他们很多不喜欢上语文课,问其原因,认为语文课上总是读,形式单一、枯燥单调;课,问其原因,认为语文课上总是读,形式单一、枯燥单调  相似文献   

11.
简约是种美,语文课堂也是如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逐渐丧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降低。笔者从教学重难点、教学框架的建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掘四个方面阐述,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自然朴素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2.
当前语文课程有一个新理念:语文课“生活化”。这种“生活化”了的语文课程所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消解了语文教学,消解了“语文性”。“语文性”是站在语文课程的立场上,对语文教学进行价值判断的一个尺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性”。  相似文献   

13.
简约是种美,语文课堂也是如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出现各种各样的误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逐渐丧失,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降低。笔者从教学重难点、教学框架的建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的开掘四个方面阐述,认为应该让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自然朴素的语文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14.
面对高一新生,笔者在第一堂语文课上抛出了一个话题:何为语文? 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里,我分明感觉到,博大精深的语文被严重地误读了,一些学生不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教材,就是将语文等同于为语文老师,更有甚者将语文等同于语文考试。  相似文献   

15.
“语文味”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课堂呢?陈钟梁教授说得好: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要上得朴素、自然,向学生传递的是语言深处的美。”可见,我们应加强语言学习,回归语文教学本位,充分运用语言抓手.“抓”出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6.
技工学校语文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但是从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语文教学的现状中存在的"短板"与"瓶颈"分析并思考,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的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还语文的本体特征。同时,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范畴下,怎样才能把小学语文课教得“有滋有味“呢?笔者用三个“味“来考虑怎样把语文课上得“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中,“言”与“意”.犹如鱼和熊掌,常常处于“二者不可得兼”的状态。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语文界开展过一场关于“文”与“道”的争论,最后,大家达成了语文课不能上成政治课或文学课,应该上成真正的语文课的共识。到了“文革”时期,语文教育又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否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都在告诉我们,语文课有其自身的个性,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探寻一条把语文课"烹饪"出浓浓"语文味"的智慧路径,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的春风给如今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的生机,原先课堂上的沉闷气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语文课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可是,渐渐地,人们发现许多“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也开始充斥语文课堂,人们不禁感叹:如今的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