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标本苏教版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祁黄羊让位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崇高理想境界.文中共有三处写到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相似文献   

2.
康运通 《小学生》2011,(1):39-39
语文课上,我正在讲鲁彦的《听潮》。 “银光消失了。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响雷般的怒吼着,一阵阵的将满含着血腥的浪花泼溅在我们身上。……”  相似文献   

3.
教完《祁黄羊》(苏教版小学语文一第八册)一课后,班级自由小论坛里贴出了这样一张帖子:  相似文献   

4.
蒋静雅 《师道》2003,(5):31-31
这堂语文课,学生们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积极主动。好动的专心了,懒散的认真了,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愉悦氛围。尤其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一向文静害羞的陈一凡一次次自信地高高举起小手。下课了,我把陈一凡叫到身边,准备好好鼓励一番:“今天上课,你表现得太棒了!真是……”没等我讲完,她急忙喜滋滋地说:“我觉得这节课挺好玩的!”听一凡这么一说,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堂“好玩”的语文课来。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好玩”:练习——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修改病句,经验告诉我…  相似文献   

5.
我在教人教版教材《语》七年级上册第18课《绿色蝈蝈》前,正好读了《中学语教学》(2004.11)尹子彬的一篇章《“绿色蝈蝈”到底为何物?》。该对课中的蝈蝈进行了大胆的质疑.指出它与人们日常见到那种会鸣叫的蝈蝈不同,而更像是螳螂。我仔细地阅读了课、教参,也有同感,只是基于教材编写人员给尹子彬的回信“译难断正误,专家也说不清是非,只有等待日后进一步考证了”.我便将错就错地来教这一课。  相似文献   

6.
《小蝌蚪找妈妈》这篇可以称为经典中的经典课文,将青蛙的成长过程自然巧妙地完成于小蝌蚪找妈妈的一波三折的故事经历之中。为了不辜负其奇特的构思、并茂的图文,并贴近新的理念、新的标准,也能把它上成一堂属于自己的、经典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着实动了一番脑筋,仅仅教案就写了整整12页。于是,便“胸有成竹”地来到课堂上。  相似文献   

7.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8.
《祁黄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简练的笔触、生动的语言讲述了祁黄羊让位举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九课《祁黄羊》主要写的是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因腿脚不便向晋悼公辞职,并在悼公的要求下,先后举荐自己的仇人解狐与儿子祁午接替自己职位的故事,从而赞扬了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出以公心”的美德。课文以人物的对话展开情节的安排。这样的课文如何上,我想到了抓住人物内心感受,读好人物语言的方法。语文课就是读书课,  相似文献   

10.
甘梦莹 《广西教育》2008,(16):49-49
今天,我按计划上第五课《苹果里的五角星》(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一个环节是要学生亲自动手“拦腰”切苹果。于是在昨天放晚学前,我笑眯眯地问学生们:“同学们,为了便于明天上课,老师想让你们带一样东西来学校。”学生们见我神秘的样子,好奇心都被提起来了,异口同声地问:“老师,带什么呀?”  相似文献   

11.
我属牛,草是牛的营养之源。我是教师,于老师是我的学习之源。上世纪90年代初,于永正老师的大名早已蜚声大江南北。可对于我这个还未出道的中师生而言,对于老师最初的印象,还仅仅只是一堂《草》的录像课。当时,我无法用高深的理论诠释这堂公开课。只能凭自己的直觉理解和欣赏。对我来说,《草》的震撼远远超过了当时风靡全国的青春剧《十六岁的花季》。真的没想到语文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真的没想到小语界竟然有这样了不起的男老师,真的没想到!  相似文献   

12.
苏渊 《云南教育》2005,(26):29-30
背景与案例: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八次》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者,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教学第二课时,布鲁斯王子带领苏格兰军队抵抗侵略成功的原因找到了,学生都为布鲁斯王子不懈斗争的精神所感染。于是:  相似文献   

13.
上海杨浦高级中学朱震国老师执教的《星期一早晨的奇迹》(人教社初语课外读本第三册),大家一致反映是一堂好课(该文的教案提纲见文后)。我想就这堂课来说说在新课改形势下目标教学的语文课该怎么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县级竞赛课。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任务完成得也很顺利。况且,大部分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想这一节公开课却在评委组中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为了更好地直视到这堂有争议的课,现将争议的焦点呈现给各位读者,以共同探讨。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片断一】师:小稻秧病倒了,杂草们得意忘形。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来了?生:辛勤的农民伯伯……(生未说完,师示意生停下来)师:谁读出来?生:喷雾气大夫赶来了。师:很好,你的发现真及时,这下小稻秧有救了。……观点A(反对),关键词:主体性观…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喜欢阅读的小说,喜欢看的动画片、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之中都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情节。意外的情节能让我们一下子提起精神,对情节的发展充满兴趣。我们学习的课文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这篇课文为例,美国作家奥莱尔在故事开头写了一位老妇人无缘无故地在火车上数数,两位小姑娘嘲笑她,令读者疑惑又好奇。随后作者又通过老妇人的丈夫之口揭示了老妇人是在数她在战争中死去的孩子,使读者感到意外和震撼。  相似文献   

16.
王向东 《云南教育》2003,(16):32-35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读仍然不足,教师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得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的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消除分歧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今天是2010年4月21日,天色阴暗,有雨断续纷飞。 早上的语文课原计划是继续讲荀子的《劝学》的,而“玉树地震悼念日”使我临时更改了计划,想与五班、七班的120名学生一起以我们的方式悼怀逝者,祈福生者,以生命的名义举悼,以情感的力量育人。课前我换了电脑的桌面,下载了两段视频,一是关于地震全国哀悼日的,一是成龙的《生死不离》。  相似文献   

18.
王元讯 《四川教育》2008,(12):48-48
《小露珠》(苏教版小语第五册)有这么几段文字: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相似文献   

19.
在讲授《二泉映月》(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小节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的内容,感悟其中的意境,我请班上朗诵水平较好的天一同学(化名)为大家朗读文中有关琴声变化的描写段落。天一声情并茂,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将《二泉映月》这首乐曲的委婉悠扬、升腾跌宕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朗读戛然而止,同学们却还沉浸在那优美的朗读声中,回味着乐曲旋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钟发全 《今日教育》2006,(1S):30-31
预设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不论是不一样预设的良苦用心。还是出乎预设的深深思考。预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