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末,为维护封建统治,广西地方当局遵照清廷的命令,创办了近代警政.广西的警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近代警政毕竟是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产物.中国的封建社会环境难以适应它的成长,广西近代警政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重重阻碍.  相似文献   

2.
安徽芜湖是清末皖江乃至长江流域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在近代新旧更替的社会转型中,芜湖口岸的城市亚文化逐渐兴起并且不断活跃,"街角社会"的活动空间和控制能力不断放大,使整个社会日益趋向"失范"。无论是立足今天国内"扫黑除恶"的现实背景,还是学术研究的理论需要,关注城市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此类问题都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近代芜湖口岸城市亚文化繁荣的条件,概述了"街角社会"的构成内容,认为近代口岸城市"街角社会"一方面反映出旧中国的黑暗,另一反面为革命进步活动创造了适宜发展的社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芜湖成为近代安徽民主革命事业的策源地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日本与清末警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政的举办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革中的一件大事.然而清末的这一政治制度从开办伊始就深受日本的影响,并成为清末受日本操控和干预最多的内政.因而研究日本和清末警政的关系尤为重要.但颇为憾惜的是目前尚未见到有人涉足.本文拟就日本对清末警政的创办、警察教育、警政规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以期对清末警政史的研究做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5.
柳卫民 《文教资料》2012,(17):106-107
作为清末民初政治家,丁振铎创办警政,开办警校,开展警察留学教育,不仅促进了清末民初我国西部地区警察事业的发展,而且推进了我国西部地区警察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研究丁振铎警察教育思想,既可为新时期警察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又能丰富警察教育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警政建设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影响深远。受风气闭塞、财政窘促、人才匮乏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清末甘肃的警政建设成效有限,与沿海内陆一些先进省份相比更是相形见绌。但主其事者或力图振兴,或迫于严峻的社会现状,或迫于来自中央的压力,各种警政措施无不无因陋就简地开办起来了,其中虽不乏虚应故事者,但这一仿效西法的新政毕竟取得了一定成效,实开近代甘肃警政风气之先,对当时闭塞落后的甘肃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化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7.
芜湖开埠后金融市场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芜湖是近代安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芜湖开埠和芜湖米市的兴盛,芜湖的金融市场逐渐由传统向近代嬗变,并围绕着米市形成了有别于其它通商口岸的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8.
在清末新政所涉及的诸多领域中,教育改革是各项改革措施中成就较为显著的一项内容。而清末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则是整个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居于提纲挈领的地位。面对新式学堂的陆续举办、教育事务的日趋繁杂,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早已不堪重负。当政者唯有应时而变、破旧立新,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教育行政体制也就势在必行。安徽近代教育行政体制正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背景下。作为晚清的一部地方政书,《皖政辑要》从多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末安徽的这一制度变迁,对于我们认识清末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末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传统公共安全机制日趋瓦解,清廷难以维持地方统治;遂行“新政”以求自保,广西省府桂林亦受其影响.另外桂林城市近代化转型及其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社会秩序.基于这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迫使广西地方政府顺应形势在桂林兴办近代警政消防事业,并取得一定成就.  相似文献   

10.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没有近代市政机构,近代化的市政机构是夹杂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涌入中国的,它同时具有先进性和侵略性.在清末新政前中国自主意义的市政机构已经开始零星地出现,而清末新政中警政、自开商埠和地方自治的实施推动了具有近代意义的市政机构的大规模出现.  相似文献   

11.
清末新政与中国警政近代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初,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进行了具有自救意义的新政改革。编练巡警是其新政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准军事力量。清政府警政改革的措施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警政的近代化,但也存在着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晚清“巡警军”考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界以1901年编练巡警军的上谕为清政府创办警察的起点,实则巡警军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警察。它源于晚清的兵制变革与治安观念的转换,但清廷对其规制并无明确计划。由于督抚理解不一与地方情形各异,各省编练时,有的军事色彩浓厚,有的将之办成近代意义上的警察。清廷赞同后一方案,从而走上建立近代警察制度之路。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筹建审计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审计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对我国封建社会审计体制的重大改良和进步。拟从创建审计院的原因、清廷官员对审计体制的设想、筹建审计院的始末及所体现的改良思想四个方面阐述之。  相似文献   

14.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罚牲刑”是用罚牲畜的方式来惩处犯人的一种刑罚制度,作为蒙古社会游牧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律法,被蒙古统治阶级乃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所认可,并广泛推广使用。清初以及清中后期对“罚牲刑”的立法变化,反映了清代蒙古“罚牲刑”的诸多立法特点,说明了清政府在对蒙古立法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1876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由秘密社会策划的旨在推翻清王朝统治的"妖术"恐慌事件。徽州文书中的缉拿秘密社会分子的"手谕"就是关于该事件的。"手谕"的主要内容是歙县知县饬令三十一都二图士绅董文会督同捕保严拿该事件中漏网的秘密社会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实施城乡合一的管理体制,没有设立专门的城市管理政府。到了清末,这样一种城市管理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在警政创办和地方自治运动过程中,新型的城市政府的雏形开始建立。清末城市管理体制的变迁主要是国家推动的结果,但也是社会自发变迁的结果,是强制性变迁与自发变迁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清代科举取士,激励着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奔竞于科举之途,造成一定范围的社会流动,形成了浩荡的士人漫游队伍。士人们凭科考和试差之便,出游名山大川,踏访名胜古迹,并留下记游文学作品。由科举引发的旅游活动,对清代及当代旅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