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隐喻学,特别是莱考夫和约瀚逊认为,我们日常的思想和行动的本质是隐喻的。语义学的隐喻理论则进一步将隐喻理解为基于相似性的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对于传统的汉语词义引申过程,从映射角度来解读,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本文以语义学的隐喻理论为指导,从隐喻理论中的映射角度对“表”字意义引申过程做了新的展示。  相似文献   

2.
感冒是一种普通的生理疾病,然而如今“感冒”的用法不仅仅限于其本义还有多种不同的义项,有的义项还截然相反。这用传统的词义发展理论难以解释。从隐喻认知的角度来阐释,“感冒”多种义项的产生,是受到了语言经济原则和模糊原理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词语的隐喻和转喻引申所负载的文化信息非常丰富,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因此,汉语的隐喻和转喻引申体现出了汉民族特有的思维特点、审美特点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在汉日语中都存在大量表达"愤怒"情感的隐喻。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以情感隐喻表达式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汉日语中"愤怒"情感隐喻的共性和相对差异,并探讨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进一步了解"愤怒"情感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混杂隐喻”和隐喻连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表达方式与隐喻概念紧密相连,不同的隐喻概念必然产生不同的隐喻.在使用隐喻时,应特别注意隐喻概念前后一致,确保隐喻连贯性,否则就会产生"混杂隐喻",导致"譬喻不伦".隐喻的意义并不都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尤其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使用同一隐喻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也可能会用不同隐喻表达同一事物或概念.因此,翻译时可能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混杂隐喻".译者的注解有时有助于向其它文化借用隐喻,消除隐喻不连贯.  相似文献   

6.
相似性是事物间存在的一种特征或属性,是隐喻建构的基础。隐喻可分为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和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两大类。在表量结构的隐喻中,相似性包括形态相似和动态相似,创造相似性表现为形象联想和双重影像。英语表量结构的分析验证了相似性为隐喻的重要构建机制,但相似性的本质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对词义引申方式研究的成果基础上,运用隐喻理论对词义的引申方式进行了重新审视,从体认引申、空间隐喻、由生理域到心理域、客体域与行为域的相互投射、下位域与上位域的相互投射等方面来探讨词义引申。最后阐述了隐喻理论在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利用历时与共时,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常用词油腻的来龙去脉进行考察。油腻在唐代作为一个词开始使用,经金元两代发展,至明清时期完成词汇化。其由最初两个独立的单音节词词汇化为一个高度融合的双音复合词,是由距离的象似性、汉语双音化趋势、韵律的推动、隐喻引申等多种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油腻一词的网络化传播和高频使用,体现了语义转换的灵活性与自身意义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人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模式,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隐喻的本质即是将已知的认知域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以理解和认识新的事物。借助于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隐喻理论,归纳并分析了汉语中"走"字所具有的隐喻意义,简要梳理了"走"的语义演变,并总结了新时代下涌现的与"走"有关的新词语。对词语的隐喻意义和语义演变的解读有助于指导人们更加准确地运用词语。  相似文献   

10.
以"合成空间理论"为理论背景,研究汉英表量结构中隐喻的分类与认知解读问题。根据输入空间的不同,从认知角度将汉英表量结构中的隐喻分为两类:显性隐喻和隐性隐喻。显性隐喻是通过"量词"和"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而隐性隐喻是通过量词所描述的"原型名词"和表量结构中的"名词"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概念整合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1.
师莹 《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43-45,50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它体现了人类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对汉语“脸”及英语face所构筑和衍生的隐喻意义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英汉认知方式和中西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空间隐喻人手,分析了介词“into”的隐喻意义,发现“into”的空间意义可以映射到时间、状态、数学等领域,表达世界具体或抽象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语义极为丰富,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隐喻无处不在。莱可夫与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莱可夫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兰科格的《认知语法基础》引发了"隐喻狂热"。本文向读者展示作者所收集的大量与"隐喻"相关的术语,并对其作简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和思维现象,人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本质上也是隐喻性的。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常常是由隐喻来表达的,英汉歌词语言中有着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它们存在着一定的共性,这源于人们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韩松晓 《考试周刊》2013,(58):85-86
隐喻是诗化的语言,是语言升华了的艺术形式,是语言的信息功能和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本文从对隐喻的辨认和推断出发,基于其在句中的不同"表现",理解并掌握隐喻的实质,进而准确恰当翻译。  相似文献   

16.
教师隐喻表征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中外“教师隐喻”具有相同文化内涵。在教师职业地位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表达了对教师职业崇高地位认识和期待;在教师职业精神方面,中外教师隐喻反映了对教师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的要求;在教师专业形象方面,中外教师隐喻蕴含着注重教师个体存在,要求教师反思成长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王晶 《海外英语》2013,(16):260-261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并指出隐喻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相似中有差异、差异中有相似"。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了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并指出隐喻中的始源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相似中有差异、差异中有相似”。  相似文献   

19.
人际隐喻的语用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隐喻是功能语法用来解释人际纯理功能的重要概念。人际隐喻分为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两部分。介绍了人际隐喻的表现形式,着重探讨人际隐喻的语用功能(主要体现在间接言语行为和礼貌原则上)。从而揭示了语法隐喻与语用学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汉语"得"字的语义分析,将"得"分为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结果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描述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可能性补语句中的结构助词),运用完形理论,阐释了实意动词"得"语义中的因果关系原型的隐喻性延伸,揭示了"因果关系"正是实意动词和结构助词的"得"语义中的概念相似性,基于概念相似性的隐喻认知机制是"得"语法化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