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奋斗>一剧播出后引起了人们对"80后"的关注.<奋斗>因再现"80后"的精神世界而取得了成功,本文以<奋斗>及其他电视剧的叙事为研究对象,解读其对"80后"精神的阐释,并证明这种阐释在当代电视剧中的独有价值. 结构主义认为每个叙事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故事,包括内容或一连串事件(行为、事件),加上被称之为存在的东西(人物、环境);另一个是话语,即表达,使内容得以传达的手段.本文以这种研究视角为基础,分两部分对"80后电视剧"的叙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报纸的生存法则.面对全国都市报的迅速崛起和报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地市级党报的出路何在?<南阳日报·社会早刊>的创办,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党报与都市报的对接,而且很快产生"品牌效应",为<南阳日报>"高起点、跨跃式"发展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3.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7):105-107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历史地位.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表现在十多年时间内,引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新潮,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未来走向.为什么<新青年>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研究者有的从技术角度,对<新青年>的栏目设置、文字编排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也有对陈独秀的编辑思想进行探讨的.本文主要从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两个方面,来解析其中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4.
一、<清议报>发生版权问题的历史背景 <清议报>是梁启超逃亡日本两个月之后在横滨创刊的.从创办背景及条件来看,人手、资金及硬件配套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尤其是稿源严重不足.<清议报>急于发刊的原因,一是为保皇党赢得舆论阵地,二是为了发表长篇连载<戊戌政变记>来回应日本舆论界对康梁因轻举妄动而致维新失败的批评[1],目的是使日本政府庇护康有为.这与创刊号标榜的办刊宗旨相去甚远.而且,还没有等<戊戌政变记>连载完毕,康有为便被迫离开了日本.[2]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百年老报彰显经营风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信艳 《传媒》2005,(8):62-63
<纽约时报>自1851年创刊开始,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萧条、罢工以及多次的家族危机,不仅历经百年长盛不衰,而且以其客观严谨的报道态度,庄重凝练的大家风范,赢得了20世纪人类历史的"档案记录报"的美誉.  相似文献   

6.
<大连晚报>2007年创办了每周一期的"疯狂博客",很快赢得读者和业内人士好评,创刊一年后,便获得辽宁省优秀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7.
<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张中文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的喉舌,是揭露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宣传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号角.提出组织领导创办<华商报>的是成功筹建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廖承志.  相似文献   

8.
<新闻报>后于<申报>21年创办,却能与之齐名,在销量上后采居上,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作者以新、申两报的竞争这一层面为出发点,从<新闻报>的经营管理分析其"受众即市场"受众观的意义与不足,这对我国当今新闻事业的经营与管理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南方周末>自从创办以来,已历二十余载,至今仍然是报界的旗帜."精神缘为纽带的严肃报纸"的追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融入<南方周末>的新闻实践中,本文从<南方周末>的崛起背景,创办者的初衷,以及其独特的人文视角来论述该媒体的"精神缘"追求.  相似文献   

10.
马路 《出版经济》2003,(11):20-22
<纽约时报>是由雷蒙德和琼斯于1851年创办的,经过了150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这家报纸已经成为北美发行最大的日报之一,并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不仅出版<纽约时报>,还拥有<波士顿环球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和另外16家报纸,同时还有8个有线电视网、2个广播电台和40多个网站,年收入达30多亿美元.在<财富>杂志的"最值得羡慕的美国公司"排行榜上,<纽约时报>名列出版业首位.<纽约时报>的社论评论到位,内容信息量极大,新闻观点新颖独到,对社会负有极强的责任感.她的头版新闻经常被其它媒体参考和引用,这也充分反映了她在社会中的独有价值.<纽约时报>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和她长期的坚持自己的品质追求和坚持自己特色经营密不可分的.她的经营之道就是她的成功之道,分析一下她的经营历史和经营方略无疑对我们是有益的.<纽约时报>的经营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章士钊,作为一位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经历了清朝、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清末的<苏报>主笔到联合创办<国民日日报>,从主持<民立报>笔政到负气别组<独立周报>再到独立创办<甲寅>月刊、周刊,章士钊,这个名字注定要被载入新闻史册.  相似文献   

12.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字叔同,号弘一.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他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长于诗词、工于书画,集音乐、戏剧、篆刻、金石、教育、哲学、法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1.我国现代音乐的启蒙先驱者.李叔同是作词、作曲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音乐创作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学堂乐歌"最为杰出的作者,而且较早注意将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作为学堂乐歌的题材.他于1905年编印出版的供学校教学用的<国学唱歌集>,即从<诗经>、<楚辞>和古诗词中选出13篇,配以两洋和日本曲调,连同两首昆曲的译谱合集而成的.其中的<祖国歌>,还是当时为数较少、以中国民间曲调来填词的一首学堂乐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不久他东渡日本,学习西方音乐、美术、戏剧理论,主攻钢琴.曾创办我国第一部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竭力提倡音乐"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发表了<我的国>、<隋堤柳>等忧国忧民的乐歌.  相似文献   

13.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新闻追踪切合读者的阅读心理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文明传承中,人们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继而形成一定的阅读心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中国读者阅读心理的真实反映,<红楼梦>、<三国演义>和其他章回小说,在章末的吊人胃口之语,可以说是这些名著赢得读者的"雕虫小技"之一.读者的"后知欲"和作者的"下回分解",是"心理"与"小技"的关系.掌握了这般"小技",作者就能牵着读者走.  相似文献   

15.
两年过去,我依然对<树中湖,湖中树>记忆犹新,情有独钟.这篇文章,让我领略到优秀环保报道的一个侧面:感性,可读,赏心悦目. <树中湖,湖中树>讲述了作者汪永晨2002年初春在芬兰的一次经历.在这篇文章里,不仅仅有"树",有"湖",更有人与自然的"故事".5000字的文章,一路读来,感觉不到一丝艰涩,有的只是生机与趣味一路相伴.  相似文献   

16.
<汽车维修技师>杂志是辽宁科技出版社于2001年6月创办的一个汽车类杂志.创刊四年来,杂志经历了市场准备阶段、市场进入阶段、市场上升阶段,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杂志创刊两年半(2003年底)实现了盈利;2004年盈利较2003年增长60%;2005年盈利较2004年增长50%.  相似文献   

17.
《中华元典精神》是著名学者冯天瑜先生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一部力作。作者指认一批先秦典籍,认为这些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把它们称作"元典"。作者特别指出它们重要性在于,首次系统、深刻、辩证地表达出先人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观察与思考,用典籍的形式将本民族的"基本精神"加以定型。作者将这个"基本精神"命名为"元典精神",并用大量篇幅分析了自先秦到近代元典精神被反复阐释最终成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历史。最后作者得出结论是:"元典精神"对于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冯先生的这部书…  相似文献   

18.
<人口>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已经20年,栏目从创办伊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中国人口>到如今的<人口>,可以看出栏目制作从单纯宣传国家政策,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价值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种电视栏目文化定位的变迁,更体现出在国家整个文化建设中地位的提升. <人口>栏目以人口命名,讲述的主旨是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栏目的选题意义不仅有个体的生命意义,同时将国家层面的人口政策、大政方针自然地贯彻其中,这在以收视率为主导的媒体中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人口>栏目弥足珍贵的一个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电视对农传播不景气的情况下,<垄上行>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成为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十分难能可贵.本文试图从<垄上行>的品牌定位、节目制作、品牌拓展、品牌的精神内涵等角度,探讨<垄上行>构建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奥秘,期冀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对电视媒体尤其是对农电视栏目如何成功打造品牌、更好地服务"三农"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尚贤堂(新学)月报>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创办的一份期刊,戊戌变法时期主要发行于北京地区.由于丁韪良曾代理主编过<华北月报>,<尚贤堂(新学)月报>又出版于李佳白主办的"尚贤堂"内,故通常将<尚贤堂(新学)月报>看做<华北月报>的续刊,同时作为"尚贤堂"的机关刊物.本文从丁韪良的传教思想及各报刊著录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尚贤堂(新学)月报>与<华北月报>并无承继的关系,也并非"尚贤堂"的直属刊物.最后对<尚>的创办原因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