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国形势图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流域有燕、齐、赵、魏、韩、秦、楚七个大诸侯国与中山、鲁、宋、越、巴、蜀等一些中小国家;周王朝已在实际上成为小国.燕都蓟(今北京市),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为下都;燕曾致力于开拓我国东北疆域.赵都邯郸(在今河北),赵武灵王时曾东灭中山,北败林胡、楼烦.魏初都安邑(在今山西),后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韩初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又先后迁都宜阳、阳翟、新郑等地(均在今河南).齐都临淄(在今山东);齐曾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南)之战、  相似文献   

2.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也是互相征战到秦一的重要历史时期。蜀地亦是如此。这个历史时期,蜀的主要国家、部族及其文化主要有: 蜀国。春秋初至中期前,蜀的统治者为杜宇世家。《华阳国志·蜀志》云:“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今云南昭通)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水经注》引来敏《本蜀论》: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源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曰望帝)。移治郫邑(今四川郫县城北二里处),或治瞿上(今四川双流县与新津县交界的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今陕西秦岭),熊耳(今四川青神县南岷江上的青神峡)、灵关(今四川宝兴县南与芦山县西北)为后户,玉垒(今四川灌县与汶川县之间的茶坪山)、蛾眉为城郭,江  相似文献   

3.
郭金培 《现代语文》2005,(10):25-25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陕西成纪(今甘肃省境内),出生于碎叶城.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李白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夜宿山寺>恰体现了李白诗的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傅伟 《现代语文》2010,(4):23-24
<正>牛希济,临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峤兄子。遭遇乱世,流寓巴蜀,投靠牛峤。仕蜀任起居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后人称牛学士。牛希济是唐末五代的古文高手,时人称其"文学繁赡,超于时辈"[1],"以诗辞擅名"[2]。赵崇祚《花间集》录有牛希济词十一首。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录有牛希济词十四首。  相似文献   

5.
《燕子龛禅师》是写四川(今重庆)云阳的燕子龛禅师;这是一首内容丰富,技法高超,雄奇苍郁,语淡意悠的好诗;大量事实证明,它是王维"蜀物多淹泊"的杰作。  相似文献   

6.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后唐陇西(今甘肃东南部)人。仕蜀,官至翰林学士。我国古代有不少表现离情  相似文献   

7.
宋末元初文学家俞德邻之籍贯自清乾隆时始有永嘉(今浙江温州)与丹徒(今江苏镇江)之争.二说均未能以确凿之据来佐证自己观点无误,故双方所言不足以服人.钩稽史料可知:俞氏之子曾称其父为永嘉平阳人:与俞氏同时代的友人曾称俞氏为永嘉人;俞氏自己的诗文曾言己非吴郡人.由此可证明俞德邻之籍贯为今温州无疑.  相似文献   

8.
费祎     
费祎(?—公元253),东汉末江夏郡(黾阝)县(治所在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北)人.少孤,跟随族父伯仁,由于伯仁与益州牧刘璋是姑表关系,刘璋派人接伯仁入川时,费祎也随同游学入蜀.时逢刘备定蜀,就留在益州.费祎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刘备立太子.费祎为舍人,迁庶子.后主称帝,费祎为黄门侍郎,不久迁为侍中、参军.公元230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诸葛亮死,费祎为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又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公元244年,封成乡侯,接蒋琬任益州刺史.  相似文献   

9.
正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朝末年,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他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25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742年(唐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他便离开长安。晚年,他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817年  相似文献   

10.
一、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夔(ku『)门 耸峙(shl) 竹篙(g西o) 敬(clT)侧 B.啃噬(shj) 翎(1ing)毛 彷徨(p6ng hu6ng) 瞩(zh0)望 C.筚(b1)路 栖()(T)落 船舷(×u6n) 蜀(sha)郡 D.词藻(z60) 笑柄(bvn) 夏圭(guT) 千仞(陀n)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词藻都暗 然失色,积存在我记忆里的那些古人今 人的文字,竟如同临阵脱逃的怯弱者,都 躲藏起来,无影无踪了。 B.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急风牵引着,无边 无际地延展开去。 c.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漾潆的薄雾,从 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节选自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文中记叙了刘备访问隐居于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的诸葛亮的经过。诸葛亮的对策,表现了他“审时度势”的卓越才干和高明识见。诸葛亮的一套方针、办法,为刘备所采纳,促使后来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的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斯共和国托克马附近),后随父内迁移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之清莲乡.从小勤学刻苦,年轻时候博览群书,受到儒、道家思想的影响,25岁出蜀,漫游蜀中及长江流域等地,游遍了名山大川.<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诗中以奔放的激情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描绘出由秦入川的蜀道充满艰险的情景,构成一幅流动的自然山水画,给人以雄壮的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一、四川上古史的帏幕正在揭开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的古蜀国首领.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对四川上古史已感到一片茫然.比李白早四百年的晋代(?),写了部《华阳国志》.这是包括汉中、南中(今云、贵之地)以及巴蜀的地方史.但是,常璩在《序志》中也慨叹:巴、蜀开国的历史,“久远隐没,实多疏略.”在常璩之前,西汉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有尹贡.三国晋初有来敏、常宽、谯周、陈寿等人都写过四川地方的历史.但对古代巴、蜀的历史也是传闻异辞、被常璩  相似文献   

14.
宛窳妇人即《山海经》中的(穴契)窳,寓氏公主即《尚书·尧典》中的嵎夷。她们都是生活在帝尧时期、今山东地区的古代蜀族的领袖或英雄,蜀人因蚕而名,他们因而成为“蚕神”,又俗称为“马头娘”。  相似文献   

15.
后蜀于广政十二年(949年)首开贡举,约共开考10次,约共取士55人;已考出开考年份5次,知贡举3人、进士(包括状元)11名;担任知贡举者的身份或为翰林学士,或为中书舍人。  相似文献   

16.
亚木 《现代语文》2005,(10):7-7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蜀绵州 昌隆(今四川江 油市)人,生活于唐朝开元、天宝 年间。青少年时代在家饱览群 书,还曾习剑。25岁出蜀,游历 半边江山后于天宝元年进京,经 人推荐,被玄宗召为待诏翰林, 一举而至卿相。后被谗遭疏,不 得不离开宫廷,开始平生的第二 次漫游,其间盘桓梁宋、往返东 鲁;南游吴越、北至燕赵。安史 之乱爆发后,加入永王李璘幕 府,卷入皇室内部权力之争,后 以从璘罪被判长流夜郎,后因大 赦而获释。晚年以61岁的老迈之 身前往李光弼率领的大军请缨,无 奈半道病还,第二年就死于宣州。  相似文献   

17.
浓淡芳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心为发扬。——郑谷《蜀中赏海棠》郑谷,字子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唐僖宗光启三年(八八七)进士,曾任京兆府鄠县尉及右拾遗补阙,官至都官郎中,大约死于乾宁年间。郑谷“七岁能诗,名盛唐末”。(《全唐诗》)郑谷擅长写山水飞禽和花卉草木的诗歌。他的《鹧鸪》  相似文献   

18.
李实,字如石,别号镜庵,四川遂宁安仁里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左右,卒于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4)左右,终年七十八岁。李实早年在家课馆从教。崇祯十六年(1643)举进士第,授长洲(今苏州市)县令,有政声。顺治二年(1645)辞官居长洲清江乡里,杜门著书,精研小学、经学及佛老杂学,著述甚丰,今传《蜀语》,为研究四川方言专著,颇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国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生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233),卒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享年六十五岁。陈寿幼年受学于同郡学者谯周,“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在蜀亡以前,曾出仕为观阁令史,但遭到宦官黄皓排黜。公元二六三年,蜀汉灭亡,时陈寿三十一岁,居父丧间得疾,令侍婢调治  相似文献   

20.
郑和是明朝伟大的航海家,曾七次奉使下"西洋",历时二十八年,访问三十余国,最远达非欧东海岸.第一航行:从1405年到1407年.这次他和副使王景弘率领二万七千八百余人,乘大船六十二艘.从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县东浏河镇)出发,经今福建五虎门、占城(今越南归仁一带)、爪哇、(印尼爪畦岛)、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苏门答刺(今苏门答腊岛洛克肖马韦)、南巫里(今苏门答腊岛北端以西)、锡兰(今斯里兰卡),最后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于1407年9月回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