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鹤 《东方文化》2002,(5):120-122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西方化的再次大规模引进,“反思”这个舶来词不但时髦过一阵,而且似乎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反省”,成了社会上的通用语。却很少有人晓得,“反思”与“反省”虽然仅一字之差,却是两种不同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對百年文化反省的一個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從尼采的一篇文章套用來的,那篇文章的題目是<德國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釆講這樣的題目用不着做譬如說德國與東方或者德國與英國之類的比較,他只是把德國的現狀與他心目中的標准做一個比較,然後直截了當說出他的批評意見來.  相似文献   

3.
一对百年文化反省的一个反省:什么逃脱了反省反而成了反省的前提?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尼釆的一篇文章套用来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德国人缺少什么》。遗憾的是,尼采讲这样的题目用不着做譬如说德国与东方或者德国与英国之类的比较,他只是把德国的现状与他心目中的标准做一个比较,然後直截了当说出他的批评意见来。  相似文献   

4.
以压缩雕塑而扬名世界的法国雕塑家塞萨尔-巴尔达西尼(1921~1998),被视为继现代主义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大师。这是一位外表看似坚定,但其一生从未停止自我质疑与反省、个性与创作极具对立与矛盾特质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5.
<正> 民主(democracy)一词源于希腊词"demos",意为人民。从词源意义上讲,民主一词的意义是"由希腊语的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或权威)派生出来的,意为‘由人民进行统治’"。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其内涵为:  相似文献   

6.
晚清词学大家谭献于词籍校勘用力甚勤。其词籍校勘的类别较为多样,涉及到词总集、别集、词籍选本及词学专书等不同类型。同时其词籍校勘的对象时间跨度较长,既有前代所编词籍,也有时贤所编词集。谭献运用他校法校勘词籍,校勘内容包括正作者之误、改正讹字、校列异文三方面。谭献以校勘经史的态度从事词籍校勘,既是词学尊体的体现,也为王鹏运等晚清四大家词籍校勘盛况的到来导夫先路,其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7.
以词为曲是明代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代风气对杨慎以词为曲产生了影响,而杨慎对以词为曲的主观倡导又反过来助推了明代以词为曲的创作风尚。杨慎以词为曲主要表现在其以词之格律入曲、以词之句法章法入曲和用前人词入曲(包括檃括、化用、袭用等)、以词风为曲四个方面,以此扩展了散曲创作的艺术手法,使其散曲风格呈现多样性的同时,更偏向于婉曲之风。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有清一代,号称为词之复兴的时代,这种情况之出现,自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明清之际,其兴亡激荡的时代背景,实当为促成清词之复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其次则清代的词人之众与流派之多,则应当是造成了清词之盛行的另一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化"小议     
"文化"一词是人们最喜爱应用的一个词语,有的人由于不知文化一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社会上无论出现了什么事物都冠以文化,以示文明高雅,这种现象谓之"泛文化"(又叫伪文化).伪文化之泛滥与社会上的庸俗、媚俗、鄙俗和恶俗相关联.  相似文献   

11.
汉字与汉语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一字一音的汉字不仅为适应单音节性的汉语的需要而产生,而且即就是在现代汉语中,如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可以写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以代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例如:天空、楼房、篮球场、现代化等等),其实与单音节词的表达法并无本质区别.事实昭然:汉字曾经很好地记录并扶持了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代汉语,现在同样也很好地记录并扶持了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12.
一日,于图书馆偶得一书《广释词》,作者徐仁甫.其人非严师名门之后,其书有狗尾续貂之嫌,本只想胡乱翻翻,不成想看了两页,竟不忍释卷.  相似文献   

13.
正文化观是人们关于文化的根本看法的总结和概括,其核心是文化的价值观。"文化"是全人类共同关注和创造的事物,具有各异的特色和大致接近的旨趣。"文化"一词,英文和法文均作Culture,德文作Kultur,俄文作кулвтура,它们的词义均源于拉丁文Colere,本义为耕作和植物培育,后来引申到精神领域,指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等。日本学者译介此词时,借用古汉语中表示文治教化的"文化"(刘向《说苑·指武》)一词,后经中国留日学生引入中国,成为现代汉语中表示新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14.
与"诗言志、文载道"相比,词是中国文学中最能深入、细腻的抒发感情的文体。对于词善于言情的体性特征,历代词论家均有论及。本文梳理历代词论中"词言情"论,并从词的音乐性和阴柔美两个特点出发,探讨词言情的缘由。  相似文献   

15.
正"文献"一词是图书情报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献学论著在谈及"文献"一词本义时,多只涉及其"文贤"本义,对其更深的渊源却鲜有探及,笔者试撰本文,以究其滥觞。一、"文献"一词的来源"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成书的《论语·八佾》中,其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解"文献"曰:"文,典籍也;献,贤也。"即说"文"  相似文献   

16.
措大与腐儒     
熊燕军 《寻根》2006,(3):104-107
措大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一般认为,措大指的是贫寒失意的读书人.实际上,措大主要还是形容广大读书人的迂腐的.  相似文献   

17.
正究竟何为词体,往往依人而定,各有所指。本文所指词体非谓广义的词,而是指基于文体学意义的词的体式。其学理依据源于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中的论述。他认为:"如果以‘文体’一词指称文本的话语系统和结构体式的话,那么,文体的基本结构应由体制、语体、体式、体性四个层次构成。体制指文体外在的形状、面貌、构架,语体指文体的语言系统、语言修辞和语言风格,体式指文体的表现方式,体性指文体的表现对象和审美精神。"(1)同时也参考近  相似文献   

18.
中国诗潮至晚唐有一番大的转折,这就是词登上了文坛,并渐进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样式一词与诗相比,有两大特征:第一,词的精神属于“歌”的世界,而不象诗那样很早就从汉、魏的“歌”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学世界。第二,在表现中国文人的精神和气质上,同与诗相比,显得更为集中化、典型化。从文化史的角度说,词是中国文人的特殊形态的“歌”。词起源于市井歌谣。早在唐代,民间艺人们就开始应乐调节奏的抑扬亢坠,填入长短句参差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倚声填词”。新的诗体——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词诞生于民间,其初创期的…  相似文献   

19.
陈德富 《寻根》2003,(3):96-99
汉字是表词文字体系中的幸运儿,在世界上的几种古老的表词文字体系大都已经死亡的惨淡背景下,汉字却一枝独秀,其奥妙何在呢?苏联文字学家伊斯特林曾经从汉语特点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过回答。他认为,汉字长寿是基于汉字适应汉语特点的原因:一是汉语的词根孤立性的语法结构,二是汉语的通过单音节词组合的方式进行的构词法,三是汉语存在大量读音相近的词素,四是中国存在着极不相同的地区方言。近几年,人们又总结了汉字所独有的许多长处,这当然也是其长寿的原因。而当代文字学家张玉金先生则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卢风 《华夏文化》2012,(2):21-24
一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都以中央大国和文明中心自居。但“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惨败,使国人彻底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批知识精英在反省中国“落后”的原因时,追究到了最深层次的根源——文化根源。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灵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腐朽的、没落的,不彻底“打倒孔家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