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红的第二任丈夫端木蕻良看了萧红.所写的回忆售趣先生的章后,鄙夷地笑起来,不屑一顾地说:“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不过,端木蕻良应该为自己的误读而羞愧,这位嘲笑在大众的阅读视野中缺席的今天,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却赢得了经典性的地位。本想通过本细读的办法,分析一下这篇回忆性字的独特魅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巩占龙 《沧州师专学报》2009,25(1):16-17,23
在20世纪中国小说创作中,萧红以独特鲜明的文体风格和描写女性意识的深入成熟而独树一帜。她的小说,通过对贫苦妇女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她们的生活遭遇和生存状态,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迫害和践踏,从生与死、灵与肉等多方面写出女性的生存真相,思考着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在对抗战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的处理上,萧红都提供了与东北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主流文学不甚相同的东西,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超越了群体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群体创作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4.
萧红的小说可以分为三类:讽刺小说,阶级压迫、社会革命小说,家乡、家族、个人小说.它们各有突出特点.视觉思维、拟喻思维、诗化哲学是其小说艺术的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近十多年来,我国新时期的微型小说他获得巨大发展,它逐渐从一种弱小的文学样式,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小说“四大家族”中颇具活力的一员。同时,微型小说作家,也从一种散兵游勇式的业余创作发展成为一支朝气蓬勃、令人刮相看的专业队伍。一名真正的微型小说作家,不驻在生活积累方面,而且在思想和艺术等方面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才能完成自己的艺术使命。  相似文献   

6.
作家真实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家会根据创作意图和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变形。其中,人物的变形包括自我的变形和他人的变形,情节的变形包括传奇化变形和理想化变形,环境的变形包括环境的拼接和环境的再造。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回忆这一诗学范畴探讨了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类型即儿童视角叙事、回叙型叙事和梦想的叙事,京派小说的审美回忆首先是小说叙事的技巧和形式,具有文体学上的意义,也是京派作家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一种方式,是进行沉思与回顾的场所。通过回忆,因为时间的生成与现实生活的分离,对往事的远距离审视使京派小说获得一种“间离效果”,呈露出和谐蕴藉的审美风貌。京派作家用回忆消解了由现实困境带来的不安与焦虑,在颠覆现代都市文化的同时,也建构了一个乡土神话——理想的文化图景和生存模式。从这一层面上讲,京派小说回忆的诗学不仅仅是一种叙事策略,更是一种文化策略。论文把京派小说置于现代小说多元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其独特的意义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连喜 《学子》2004,(7):11-12
萧红故居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居座落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原呼兰县)南二道街204号。始建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占地总面积7125平方米,共有房舍三十余间,分东、西两个大院:东院为张家人自己使用,大门南开。西院有房屋二十二间,东院有房层十一间,其中有正  相似文献   

9.
黄钲的小说主要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特征颇为鲜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广西乡村的巨大变革,坚持文学写人性,表现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位壮族作家,他善于描写少数民族风情,并将其融合于小说主题和艺术手法之中。另外,由于急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加入文学主潮,也导致在小说的主题与故事之间出现裂痕。八十年代末,黄钲的小说转向追求通俗性。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自“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各地的一些东北作家相继奔赴解放区,在这个安定团结的新天地里他们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拓宽了写作题材,开创不同于此前的创作风格,进行了一次自我身心的疗救。在延安解放区的萧军创作了一些富有批判色彩的文章,指出解放区存在的缺陷和弊端,给解放区进行了一次宝贵的疗救。  相似文献   

11.
邢洁 《教学随笔》2013,(16):124
端木蕻良(以下简称"端木")以擅写女性著称,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性格特征鲜明,极富有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对端木塑造的三种类型女性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女性形象与社会变革的紧密联系,更体现了端木的男性话语意识。  相似文献   

12.
端木蕻良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个性的作家之一,其个性化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为人处事上,还体现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其矛盾性的特点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在生活中,他与萧红的一段情是人们久久探讨而时见新鲜的话题;在文坛上,其作品也曾引起过不大不小的争议。这些都可看作是其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性格的反映。人格魅力与艺术个性使端木蕻良拥有了自我的小宇宙,同时这个小宇宙又蕴含了他的自我世界的矛盾性。这些矛盾性包括思想家气质与诗人气质的内在矛盾性、个体生命体验与时代主潮的矛盾性以及个人文化性格与阶级政治形象之间的矛盾性,对这些矛盾性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端木蕻良创作艺术的整体性认知。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对满族作家马加文学史地位的评定主要依据其建国后的小说创作展开,对于抗战时期,也就是马加创作起步期的小说则缺乏应有的关注和系统的阐释。抗战时期,正是马加确立其创作取向的关键阶段,也是为未来蓄势的发轫时期。因此,梳理评价马加这一阶段的小说极有必要。总的来说,马加抗战时期的小说主要聚焦于反帝抗战和解放区社会矛盾的揭示,对于时代的脉动有着准确而切实的把握。同时,马加注重在乡土气氛中言说社会、时代生活内容。不仅注重农村背景性元素的植入,而且还特别倾向使用承载着乡土物质文化的民间语言,这极大增添了其抗战小说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14.
把握作品的相应背景,便意味着进入了开放的审美体系,许地山的受佛家思想影响,以及个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的个人背景,构成了他“问题小说”的特殊品格。  相似文献   

15.
“九一八事交”后,救亡抗日成了当时文艺的主旋律,东北作家是最活跃的群体。萧军、白朗、萧红、端木蕻良、高兰、罗烽、舒群等一批东北作家,以第一手材料写出的救亡抗日题材的作品,对当时文坛产生了冲击与震荡,在中国新文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们对中国文学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从自身的审美需求出发寻找到女性艺术掌握世界和表达世界的独特方式,她以诗的别才和散文的风韵,展示了不拘格套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始终沿着个人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独有轨迹发展,在创作轨迹、表现视角、关注对象三个方面体现了她对于自我的忠实。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一开始就将其审美视点置于张扬个性、反思传统的整体文化抉择中。东北作家群作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等作家是“五四”文化精神的承传实践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民族的劣根性、文化重负等社会意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挖掘与思考,这是对“五四”时期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的主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林晗 《现代语文》2009,(8):93-93
萧红一直被认为是独特的写作者。她多舛的情感历程、敏感而真诚地直观黑土地上乡间村民们悲惨的生活、独特地关照生命的方式、超常规的语言组合等,历来为评论者所注目。本文试图就萧红小说语言表达上的两个现象,寻找一把解读萧红小说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机缘和人为的选择,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导文体一直都是散文,其中回忆性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这类文体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描写人物运用角度不同,语言风格多样,学生容易领悟.但在实际的散文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一直是教师在教学时头疼的问题,教师往往无法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散文教学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