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节的力量     
年轻时做记者,写出的文章常常干巴巴的,难以引人入胜。后来读金波老师的诗,慢慢品味,才发现我的文章里忽视了细节。细节往往是文章里最感人的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1979年6月,我到一所山村小学采访,偶尔在校长的桌子上,发现一张《人民日报》,报纸上有金波老师一首《我的雪人》的诗。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生病的孩子和同学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故事里有一个关键性的细节,是班里的同学在这位生病的同学的窗前,堆起了一个小雪人。诗中由这个小雪人生发开来,进行叙事和抒情。这个细节像一个小小的抓手,一把抓住了我的心,令我动情,令我落…  相似文献   

2.
首先阐述通过美术教育使幼儿体验审美愉悦,接着从关注幼儿"美术口头创作"的幼儿美术教育具有的特征、口头创作的幼儿美术教育指导策略与幼儿良好情感的宣泄及想象能力的提高三个方面阐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3.
正为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强调要"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探索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初中历史学生活动形式⒈学生口头表达为主的活动开展历史课堂小故事活动。在每学期之初的第一节历史课上,教师将事先整理好的本学期小故事题目布置给学生。教师布置的题目仅供参考,鼓励学生自己选题。提出如下要求:每节课讲述一个与当日授课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待老师即将讲述相  相似文献   

4.
在相当长的历史中,人类的口头传统往往与"原始"、"野蛮"、"无文字社会"、"微型社区"等概念相联系,文字则往往与"文明"、"科学"、"发达"、"先进"等概念相联系,口头传统被文字的历史所覆盖,甚至遮蔽,似乎遗忘了人类语言的历史远远早于有文字的历史,口头传统构成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座标、记忆根谱。从民俗学意义而言,口头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表达文化和口头艺术,主要涵盖了史诗、歌谣、说唱文学、神话、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口技、相声等等。  相似文献   

5.
(此篇供12月3日国旗下讲话参考)各位老师,各位队员:先来听我讲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妈妈教孩子走路。一位妈妈放开手,让孩子自己走。孩子摔倒了,妈妈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另一位妈妈却因为害怕孩子摔倒,始终不敢放手。结果是,几年以后,第一个孩子在无数次的摔倒后早已能行动自如,而且意志坚定;而第二个孩  相似文献   

6.
即时评价的对象是学生,当教师把评价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时,却很少考虑评价主体——学生的心理。为此,我有意识地抽取了二到五年级四个班各十个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发现,当孩子在参与课堂活动时,最喜欢得到老师的赞扬,并能说明欣赏的理由;当孩子回答错误时,他们最希望得到老师热情的鼓励,并说明错在哪里;当老师提问孩子不能回答时,他们最希望  相似文献   

7.
正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与他人交流的必要条件。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来说,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就是口头表达能力。要想强化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家长就得学会"刺激"孩子的情绪,让他想要表达、敢于表达。我儿子今年5岁了,上中班。这个可爱的小家伙,能流利地讲好多好多故事。在此,我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育儿方法。一、上学路上的"黄金期"由于家离幼儿园步行只有20分钟的行程,我平时不主张开车接送孩子。每天早上,我都拉着他的小手步行到园,这些时间,正  相似文献   

8.
孩子已经6岁了。因为即将升入小学,为了让孩子适应将来的学校生活,幼儿园开始留一些口头作业。每次,孩子都能如实地向我们复述清楚老师所留的作业,并完成得较好,因此总得到老师的好评。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认为,既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培养,也离不开家长的耐心辅导。下面是我们配合老师的教育,帮助、辅导孩子的一些体会。1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孩子积极、主动进行各种活动的动力。兴趣的产生,离不开家长的启发和影响。记得老师第一次留的口头作业是要求孩子回家画一本10页的小人书。当孩子将这个作业向我讲了以后,我…  相似文献   

9.
简单的教育     
刚刚入园的孩子被老师带进了图书馆,大家散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摆满了书的书架。"孩子们,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好不好?""好!"老师从身后的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讲了一个童话故事。老师讲完故事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  相似文献   

10.
杨雨 《教育》2013,(16):63
美国的孩子也一样,5至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也很爱打小报告,一点点小事就会招来一句"I am going to tell on you"(我要到老师那里告你)。那么,美国教师是用什么办法处理孩子之间相互告状的呢?小智慧能解决问题一是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比如有个孩子跟老师告状说某某不跟他玩,老师问的第一句就是那你是怎么试图解决的?老师鼓励孩子先用语言自己和小朋友商量去解决问题。当然,老师  相似文献   

11.
张素芹 《教育文汇》2010,(12):31-32
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里,一个孩子语无伦次地讲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我……”老师鼓励孩子配上“爸爸、妈妈、我”的插图后,装订好,并写上作者、插图者的姓名、出版年月日,然后高举这本“书”说:“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书。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相似文献   

12.
陈美 《现代教学》2012,(11):47-48
黄宁宁老师试图借"卧冰求鲤"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古人孝敬父母的赤子之心,然而事与愿违,学生认为"老师讲了个假故事",这与教师的预设相去甚远。然而,黄老师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给了孩子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首先,三维目标的落实,要读懂教材。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正体现在"只有孩子才会做得出这样的傻事",而"冰裂鱼出"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描绘,更揭  相似文献   

13.
正有位名叫华子的男生问我:"卡西姐,你说,我这种穷人家的孩子,能行吗?能翻身吗?我觉得我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在华子的言谈中,我发现他极度不自信。大学时,他文章写得不错.有一次,老师寻了个机会,鼓励他投稿,参加一场写作大赛。他为此感到欣喜,却也十分焦虑。他夜不能寐地构思,地上的草稿纸扔了一张又一张,也没写出满意的作品。老师嘱咐他:"没关系,我看你其中好几个故事写得  相似文献   

14.
"说"是"写"的基础。同时,说和写都是思维的载体,对发展思维又具有反作用。只有出口成章,才能笔下有文。笔者结合作为教学实践,提出应采取先说文,后写文,说文与写文并重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结合教材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结合历史故事,成语进行口头作文训练;结合时事政治和平时生活实际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相似文献   

15.
微博     
《中国教师》2011,(19):6-6
<正>@俞敏洪:老师一句话能改变孩子一辈子的命运。老师要给孩子梦想,不管碰到怎样落后的孩子,都应该鼓励他,老师可以用纪律约束学生,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能侮辱他,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在我生命中最喜欢的老师就是能够鼓励我、推动我前行的老师。不管在什么状态上,你都受到鼓励,这样的老师就了不起。  相似文献   

16.
<正>批注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金波老师《婷婷的树》是我们整本书批注式阅读的第一次尝试。一、"请你跟我一起来!"导读推进课上,老师展示了自己阅读《婷婷  相似文献   

17.
针对职高语文作文教学,笔者试从"口头作文教学先行"的角度改革,提出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操作策略,通过"抓好第一堂说话课"、"课前三分钟讲演"、"专题口头作文训练"、"专业口头作文训练"等环节进行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8.
正我是一名大学的化学老师,孩子是珠江五校的一名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二年级上册数学书中有一个"华容道"的小游戏,我的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其实,"华容道"作为一款智力游戏,不仅是几个方块的移动,"华容道"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典故更蕴藏着无穷的魅力。借此机会,我将三国演义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于是孩子迷上了《三国演义》。我和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聊起这件事,班主任老师说:"你参加我们的‘家长进课堂’活动吧,把你给孩子讲的故事带到课堂上,我看一定精彩!"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师”的故事(散文)田金波自打懂事,我就开始崇拜老师。因为从那时起,我就生活在父母为我营造的故事堆中。每每问及故事是从哪儿听来的,父母便自豪地对我说:“都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还没有上学,我就喜欢凑到那些放学归来的大哥哥小姐姐们身边会近乎,打听...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9,(47):75-76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校本教材的实施与运用。在"语文校本实践课"中,老师要带领孩子进入不同主题单元,去品读趣味故事。从经典故事《三只小猪》开讲,加入《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三只小狼和一只大坏猪》由此引领孩子颠覆印象中小猪与狼的固有印象,展开丰富多彩的辩论与思考,让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大卫·威斯纳的《三只小猪》《我是最厉害的大野狼》启发了学生去积极创作多个"角色""串门"的原创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让童真童趣在故事中闪光,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在"颠覆"与"创新"的奇妙旅程中,促使学生去感受不同故事中共同的真、善、美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