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研究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展开。其理论基础在于,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层逻辑与人作为类存在的本质,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贯通一致,北京冬奥会这一现实的实践同样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的人的互相生成中,因而关注北京冬奥会之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共同体的实现的价值,才能发挥其实践的力量。而在现实展开上,一方面,北京冬奥会致力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人”存在的关切,以体育的本质穷究人的生命之真,以体育的价值体现人的生命之善,以体育的活力彰显人的生命之美;另一方面,北京冬奥会推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进程,起到了人与自然相宜和谐、人与他人的互鉴繁荣以及人与自身的理解完善的作用。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力地回答了时代之问。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超越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全球观",是中国着眼于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大局,顺应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的历史潮流,提交的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要使其在中国人民内部取得最大化共识,更要推动在世界范围内落地生根、深入人心,这便需要立足跨文化视野,在"共生、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下,不断扩大国际理解和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3.
回眸缘起可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十年来学界对其进行全方位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主要围绕“三路径、四视角”,既有微观、中观、宏观三种路径,又含“人的类本质与具体实践的人”的普遍性视角、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体演变的纵向视角、全球治理的现实横向视角、中外传统思想的历史纵向视角。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完善全球治理的目标和理念,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精髓所在,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超越,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普世价值”的超越,是党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中,无论是一直主导文学批评走向的主流英美文学还是其他有影响力的外国文学,命运共同体一直是作家们关注的方向.本文从叙事批评的角度解读英国当代作家罗丝·特里梅因的三部作品《回家的路》《色彩》和《古斯塔夫奏鸣曲》.虽然这三部作品涉及不同的故事主题,但都以历史的角度审视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前途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网络空间治理的严峻形势和紧迫任务,习近平同志站在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高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为化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困境指明了方向.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具有深刻的政治内涵,也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从伦理的视角审视,网络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新空间,对网络空间的关切就是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网络空...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从文化自给自足到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文化自信是文化建构的轴心、动力和方向,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构建文化强国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8.
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天下为公、同舟共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和合”文化思想特征,针对国际环境新变化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以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为主要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华“和合”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对于重申“和合”文化心理、整合“和合”文化价值、引领“和合”文化实践,推动“和合”文化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体现了应然、实然和使然的统一。在应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全球治理常态化、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促进国家与国家和睦相处;在实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面临的是一个贫富分化日趋严重、霸权主义强势抬头和全球治理混乱失序的世界;在使然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以对话协商超越霸权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以合作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在中国的积极引领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创造美好生活的理念指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重要部分,在马克思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历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理论的阐述对于建构利益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生态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社会心理蕴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适应机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合作在内涵上体现了中国“和”文化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本体论理解,在目标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下的利益分配与资源共享,指向了德性伦理下的情感共融与价值包容。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经济全球化为牵引的国家与地区合作面临严重威胁和挑战,这不仅折射出西方社会有关群际恐惧的思想传统,也是现代博弈论与自恋文化的精神产物。立足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新理论范式,以中国叙事、交流互鉴与沟通接触擘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心理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针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女留学生进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第二课堂传播为案例,以社会学意义上以戈夫曼(Goffman)为起始、经传播学领域发展形成的框架理论为基础展开,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焦点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基于框架理论,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传者框架和受众框架,用框架分析法探讨研究中高校第二课堂的传播效果问题。研究结果发现可通过优化传播策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传播的几条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将新时代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零和博弈充斥着全球,全球化进程深刻变革,营造和平稳定的环境是中国百年历史给予中国的教训,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更希望和平,习近平在这样的时局,面对西方"修昔底德陷阱"式的污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召唤,在新时代的今天,只有人类人心相通、义利相关、命运相连,才能创造出永久和平的新时代局面。  相似文献   

1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既与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在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要想提高其广泛性和深刻性,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它的内涵,准确地把握它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和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不同特点,更要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带来的时代价值。因为把这两者相结合将会重组文化基因,焕发出新的文化活力,形成更适应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大环境,从而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面对治理权力失衡、治理利益失均、治理责任缺位、治理机制失效、治理成果失公等全球治理的"赤字困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紧紧把握住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从"民族情怀"到"人类情怀",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它致力于构建安全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民主共同体、合...  相似文献   

16.
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国际视野的角度,从天下大义出发,致力于解决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国际社会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其蕴含的和谐共生的国际观为是解决好现实问题提供了关键思路,有力地推动了国际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视野,也就是要将发展视野放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之下,积极培养日语+IT应用型人才,对于加快各国人民沟通互动、推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日两国友好发展、商业活动频繁互动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于日语+IT复合型人才要求进一步加强.为此积极培养优秀的日语+IT应用型人才,对于促进各国发展进步十分必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  相似文献   

18.
国际奥委会将“更团结”加入奥林匹克格言,旨在通过体育鼓励全球更加团结,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运用系统性文献回顾和内容分析法进行归纳、梳理。研究表明:新格言是全球意识形态极化下,奥林匹克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新冠疫情造成世界割裂的特殊背景下逐步形成的,是奥林匹克在百年历史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传承与展望,是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价值需求。奥运新格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源头思想、文化价值、目标结果有很多理论契合,剖析二者的理论契合基础,解读新格言的时代价值,认清现实意义,为更好地推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践行奥林匹克新格言精神,举办一个更团结的冬奥会提供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9.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全球性的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同样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获得了新的契机。奥林匹克教育贯穿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始终,基于“文明共生、交流互鉴”的目标,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愈发紧密。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奥林匹克教育进行剖析,并运用个案研究法来论证奥林匹克教育的三维度发展。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起点,同时奥林匹克教育也通过搭建文化传播环境、提供文化传播媒介和丰富文化传播形式的途径践行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并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目标不断迈进。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华文明所蕴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基因的基础上,着眼个人实现动起来的奥林匹克教育、突出认同通过冰雪运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本土化的奥林匹克教育、聚焦全球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来实现多元化的奥林匹克教育。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发展观,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指南针,亦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举办的指导思想。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充分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北京冬奥会的理论耦合,认为两者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构建“和而不同”的发展格局以及追求“共享共赢”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北京冬奥会从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与廉洁办奥4个层面的具体实践工作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