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芜在小说集《南行记》中呈现出的多姿多彩的东南亚画卷,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在《南行记》中,作者不仅将东南亚风光民情的描写与人物个性的刻画恰切地结合在一起,还生动地展现了西方殖民统治下东南亚地区的众生相。并且,作品中的东南亚世界还成为异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交融的场域。对《南行记》中的东南亚世界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认和阐释该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艾芜在桂林创作了数量众多的小说,既有短篇,也有中篇,还尝试了长篇的创作。在内容上更关注当前的社会矛盾,在艺术风格上更注重现实主义.这在艾芜的文学创作中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苏敏 《文教资料》2005,(24):103-104
艾芜,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影响深远的作家,他的《南行记》是中国现代小说中首创的,也是唯一的一部流浪汉小说。作品记录了作家漂泊的心理历程,重塑了流浪汉(女)的新形象,开辟了文学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4.
论艾芜《南行记》中的自我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艾芜的《南行记》中的“我”可以从“小我”和“大我”两个方面来理解。“小我”更多地带有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性格的影子,“大我”则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芜与梅里美由于相似的社会变革运动与生活经历 ,使他们的小说创作在地域描写、题材选择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之处。然而 ,由于历史条件、民族文化传统、政治环境以及作家性格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又使他们的创作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赵星 《文教资料》2008,(25):12-13
在清代著名小说<儒林外史>中,士子的漂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事件.本文拟从士子的漂泊中抽取出客死他乡、抛弃原配和充任幕宾这三类事件去探讨士子们的生存困境,进而阐发<儒林外史>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7.
人生总有几次漂泊,流浪,在途中不仅能收获美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感悟。艾芜先生的《南行记》以他自身亲历边陲之地的游行为底蕴,展现了一幅风景瑰丽奇幻,人物潇洒不羁的南疆风俗世界。  相似文献   

8.
艾芜小说《南行记》的创作自出手眼、风格独具。作品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众多流浪汉群像,开创了我国流浪汉小说的先河。此外,作家在环境描写与文本叙述方面均显示了其独创性,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来自于他对其独特经历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的把握,带有明显的自叙传色彩。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上海普及出版社在桂林出版的《当代作家书简》,收录"致艾芜"的书简三封,即张天翼的《如果印一份这样的复信》、臧克家的《灵魂底拥抱》以及田涛的《设计长篇"多地层"的报道》。此三简,不仅对写信人的生平与创作研究有所补益,对受信人艾芜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乡愁》诗更多的是诗人个人的命运性感情的流露,写亲情,写爱情,写无柰,漂泊似乎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浅浅的海峡",可以说构成了最丰满、最惨美的诗意。  相似文献   

11.
长篇小说《故乡》是艾芜在抗战时期完成的一部宏伟巨制。从桂林辗转到重庆,前后历时五年多,近六十万字,艾芜在克服了诸多困难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这部小说。《故乡》展现了抗战时期大后方国统区人民的真实生活,触及到大后方社会生活的各种现实问题,揭示了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人们的心灵世界,借此引发思考:如何在抗战背景下实现国家与个人的统一?中华民族应该何去何从?艾芜将大后方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时代背景相交融,展现了个人与时代在历史时间上的交汇。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真实刻画了饱受悲欢离合的台湾移民群体的人生百态。作品深刻描绘了漂泊、离散者对故园的无限追忆和他们在夹缝中的生存困境、身份认同的危机意识,以及青年一代未知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清风 《福建教育》2005,(5A):60-60
在煦暖的春日沐浴着缕缕阳光,捧读肖川老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书社2002年版),犹如捧着一盏飘着淡香的清茶,一遍一遍品咂那来自他心灵的倾诉,一遍一遍品咂那来自他对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的叩问与追寻,阵阵的清香沁人心脾,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渐归平静。原来,教育也可如此诗意与烂漫。  相似文献   

14.
《春晓》是唐诗中的精品,其大意以及所表现的主旨已经被世人所熟知,然而作者从尾联的标点符号、花落与花开以及四个层面的复杂情感等问题入手,重新领略了该诗所蕴含的对生命多向度的诗意阐释。  相似文献   

15.
苏芳 《培训与研究》2013,(11):16-18
《乐观者的女儿》中充满诗意的象征类意象,诗意的抒情以及诗意的意识流写作技法,创作了一个美丽的充满诗意的世界。《乐观者的女儿》的诗意写作使这部小说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于《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主题大多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认为该文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崇尚自然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作者对现代文明或现代生活的批判,以及作者诗意地栖居的理想。这种社会学主题阐释与文本的实际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作者老虎和有的评论者都强调长篇小说《漂泊的屋顶》最大的突破点在于直面生活在城市底层的农村户籍的生活与情感的真实状况。但从对作品中李大谟的细读分析可见,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创作的文本之间有缝隙,这不仅让我们看到在塑造李大谟时作家既想表现自己,又要掩饰真实的自己的内心矛盾和局促,也使我们感到弱势群体要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所面临的沉重与无奈。  相似文献   

18.
张炜的《九月寓言》显示了小村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呈现了真实的民间生活图景,其深层启示意义在于作家对人性、人生的诗意关怀。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其文何以如此淳粹自然,恬淡本色,直达艺术的"化境"?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试图从陶渊明仕隐沉浮的心灵历程、贴近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天然的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切入,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联系当今社会,揭示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思索真正符合人本性的生存状态,即:人在哪里可以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20.
《眼睛的沉默》长于光与影的描刻,浸润着浓重的时间意识。借光影之手,作者表达了三方面的情感需求: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怀念;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逃逸与批判;对诗意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时光的雕琢使文本恬淡、清雅,呈现出一种诗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