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教学中,已经成功地建立了重力势能的概念,也探究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那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应该从什么途径出发进行研究呢?显然,既可以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推导的方法进行研究,也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引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增加探究与体验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对物理学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从新课程的角度来审视目前的物理概念教学,却发现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在“是什么”、“怎样用”上花时间多,而在“为什么要引入这个物理概念”上则是个盲区,即不重视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现从“力臂”和“功”概念人手,探究初中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以期为类似概念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化学概念都是抽象的知识,都是比较难理解和不易掌握的.概念教学课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以化学实验提供的事实,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故若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形成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可按“问题-实验-讨论”的基本教学程序去组织教学.在该模式中,“实验”是手段,“探究”才是模式的核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电压”教材及其教学目标从简单的电现象的知识不足以建立电压概念,从力学和热学知识中直接引入并建立电压概念有一定的困难,教材从水压与电压、水流的功和电流的功的类比中想让学生认识电压的作用,由于概念不清,加上在关键的地方没有实验事实的支持,缺乏直观形象性.这些构成了“电压”教学成为教学难点的根本原因。“电压”一课的教学目标应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以及从他们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去确定。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电压的作用,而且还要让学生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省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课题“电能电功”为例,探讨物理概念课的教学设计问题,通过推理方法让概念明晰,建立一条主线让教学顺畅,设计问题链让探究推进,联系科技热点让思维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中,在第七章第6节安排实验“探究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到“对静止物体的功和物体速度二次方成正比”的关系,从而推知物体的动能可能包含“速度平方”这个因子,而没有得到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在这里提出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材选修3—2(人教版)第五章“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一节教学中,涉及“感抗”这个概念的教学,由于实际生活中学生还从未接触过这些现象,导致了学生在头脑中根本就没有建立这个概念,为此,对这个概念的教学必须借助物理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在建立概念之前对这一现象有一个认识.为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低频信号发生器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该实验具有用电安全、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特点.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对比实验既能加强直观教学又能优化探究过程,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规律、突破难点。  相似文献   

9.
功的原理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把力、简单机械和功联系起来。初中物理课本“功的原理”一节的教学中,既要为后面斜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又要为机械效率的学习留有余地,而本节的教学又是建立在抽象的“功”的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有一定难度。课本上对“功的原理”的描述采用了“物化”的语言:“利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在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的这一特点,以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一、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功”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利用多版本教材,博采众长,重视物理意义教学,渗透物理学史,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功”这一物理概念,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11.
本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设计了3个探究活动,即:探究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演示实验)、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的影响(演示实验)、探究胰岛素对金鱼血糖浓度的影响(分组实验)。以科学探究为教学主线,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载体,驱动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建构“激素”和“激素调节”的核心概念,并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印证”实验就是用事实来检验某一个概念正确与否的一种实验,它是过去自然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今天,“印证”实验似乎被人所遗忘。我认为运用“探究——研讨”教学法时,“印证”实验仍然有着一定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印证”实验体现了“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指导思想的一部分。《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吴新 《甘肃教育》2008,(17):56-56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许多概念、规律和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习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物理教学中主要应从“设疑”和“体验”两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我以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密度”概念教学为例,通过实施探究性教学,研究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策略。一、明确目标达成要求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关“密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达成要求为:在学生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实验数据,经过比较、归纳,并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控制变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探究性实验之一.如图1所示,对于本实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新旧版教材中都提供了通过橡皮筋的弹力拉动原来静止的小车做功使小车获得动能而进行探究的参考方案.实验中采用了“倍增法”,即通过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增加橡皮筋做功的倍数,从而探究橡皮筋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对科学探究的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混淆“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误以为“分析数据”即为“求平均数”,错把“表达交流”当作“成果汇报”,影响了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本研究澄清了科学探究的相关概念,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正确实施科学探究的有效策略,以期帮助教师走出教学误区,促进学生提升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物质的比热容”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因其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十分困难,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建立比热容的概念、深刻地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教学的重点.而做好实验探究是突破重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建构概念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艳梅 《学周刊C版》2010,(2):111-112
学生时化学概念掌握好与坏,最重要的是化解概念难点。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本棱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运用玩具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比较法.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建立概念网络,有目的地进行练习、讨论和事实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和内涵.达成“有效”的教学.力求达到“高效”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强调 ,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建立在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 )之上 ,运用教学来促进发展 ,并以发展来带动教学 .按照这一理论 ,分析教材时 ,应该把对学生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列为重点 .“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功”和“机械效率”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中处理好“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有关问题 ,对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疑是有重要影响的 .因此 ,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 .另外 ,滑轮组机械效率问题涉及到有用功和额外功等抽象的概念 ,由于学生缺乏…  相似文献   

20.
【教学内容分析】一、内容与地位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会将功和能的概念混淆,对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明朗,这对扎实掌握功能关系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教科书在组织这一章知识结构上切实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设计了先体验,再探究的研究模式.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举例说明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我们在教学时不能简单地提出这一结论,而应该在实验中引导学生多次探究体验,逐步加深理解,并且结合初等数学知识研究功的大小、矢标性以及总功问题.因此"功"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