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顽强 《中国软科学》2005,(8):23-27,32
经过近20年的艰苦探索,我国高科技园区基本实现了初期创业目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总结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主要成就,分析了高科技园区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提出了高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昌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昌吉农业科技园区是新疆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六年的发展历程,在各个方面已取得突出成就,但其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新疆昌吉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调研,对园区发展进行评价,并针对该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施云燕  康海霞  迟浩 《今日科苑》2021,(3):34-39,48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聚焦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我国良性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建设特征,并立足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从优化人才激励政策、筹划高端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和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深入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文章分析了“十四五”时期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六大重点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算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升到新的高度。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力,对推动科技进步、行业数字化转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全面启动,江西算力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本文分析了江西算力发展现状,从建设规模、布局结构、产业发展、区位特征和人才团队等方面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机遇及挑战;从聚焦顶层设计、环境发展、创新驱动、示范应用等方面提出加快江西算力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仍在肆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科技创新智库肩负重要使命。文章介绍了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科技创新智库的使命和任务,初步分析了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科技创新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深化我国科技创新智库建设,加强对政府科技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7.
海峡两岸高科技园区协同发展的前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两岸高科技园区的综合实力和主要园区要素,如产业与产品水平、人才与资源、政策与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指出在国际经济区域化日益加剧的今天,祖大陆东南沿海高科技园区宜利用与台湾高科技园区在电子信息业发展上明显的比较优势,借助香港的信息、资金和国际市场的辅佐,以园中园的方式建立海峡两岸协同发展园区,产业领域侧重电子信息业,并且提出了详细的发展策略,强调目前投资环境改善的重点是软环  相似文献   

8.
大学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学科技园区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更新观念、培养管理人才、健全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以及构建制度法律框架等方面提出系统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十四五”时期应对各种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抓手。文章立足云南省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发现云南省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瓶颈主要在于: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创新人才缺乏、创新驱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科技产业链协同效应弱等5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回溯中国特色小城镇发展思路沿革的基础上,立足于河南省,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探析了符合河南省特色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分析了其特色与周围资源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与政府政策配套相结合,进而提出了着眼于河南省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创新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大学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是关系到园区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对国内大学科技园区的现行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研究分析其层次和职能,并就管理模式的科学选择和构建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结合南京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实践,分析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中强化顶层设计、推进校地融合、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企业研发、聚力招才引智等方面的路径探索。从主导产业集聚度、园区融合发展效应、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园区用地产出效益、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探讨其成效。从发挥政策引导、优化园区管理、提升产业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双循环战略是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强国方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服务业是城市的“芯片”和内核,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引擎。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体现为城市功能的高端化。上海聚焦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不断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推动高端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本文基于2000~2019年中国13个富裕经济省市区的经济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创新、金融资源、财政实力都是推动高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相关的政策启示是突出上海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源优势,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强化中心城市高端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建设区域一体化示范区。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绿色成为显著特征的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需要处理好强劲发展动能与高水平保护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绿色创新强省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文章浅析了云南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重要性,从要素保障、科技支撑、试验示范3个维度研究提出云南建设绿色创新强省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衰退型老工业基地和问题型区域,是国土开发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地区,其振兴发展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回顾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历史沿革和总结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文章从营商环境、创新驱动、资源外流等若干角度剖析了当前东北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考察了其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须关注的重大关系和须解决的重大矛盾,提出了"十四五"期间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总体思路,并从生态保护、发展格局、经济结构调整等角度设计了振兴发展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普遍向往壮美山水、经典城韵、浓郁乡情、名优风物、奇妙文化、异趣生活;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康养、修学、亲子、生态、闺蜜和数字游民等旅游消费趋向明显。但旅游供给时有波动起伏、失衡失范,产业素质不尽如人意。因此,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选准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是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旅游强国的关键。文章从“三维融会”拓展旅游资源利用空间、“三天贯通”深塑旅游产品文化底蕴、“三地统建”夯实旅游运行要素基础、“三聚叠能”营造旅游发展昌盛繁荣、“三线联动”构建旅游产业完整链条、“三制创新”增强旅游发展自生动能等6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括了黄河流域自然生态条件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机遇。按"基底-生态优先、承载-发展约束、驱动-内外关联"3个逻辑递进环节搭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总体框架,形成了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人类活动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功能区域,到评价测算三类功能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而依据承载能力制定不同功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学术思路。提出了生态-移民-城镇化建设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分类分批解决能矿资源采空区历史遗留问题等生态恢复保护战略路径。建议采取的高质量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壮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发展特色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产业,借助"三线"国企创新潜势发展机电、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型战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机制和资源优势价值化分配体制,健全空间精细化管治、区域差异化发展和对外开放等现代化管理体系,构建国家战略引领、"一带一路"开放需求拉动、黄河文化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系统等。  相似文献   

18.
19.
20.
针对工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在动力机制、评判标准和研究视角上的不足,为促进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在界定其内涵的基础上,阐释包括内在动力(创新动力和改革动力)和外在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的工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及三大区域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30个省份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总体依然处于中低水平;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区域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水平依次减弱的特征;第三,从分维度指数来看,开放发展指数得分最高,创新发展指数得分最低。为此,提出我国应以创新驱动力为核心,提升改革动力、开放动力和需求动力,朝着智能化和绿色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产品模式向高端化和服务化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工业品牌建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