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运河史,即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之际,定型在元、明、清三朝。现代意义上的运河研究始自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壮大。运河对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的影响,无论就其范围还是程度而言,都要比已有研究涵盖面复杂宽广得多。要全面深入地阐释这些复杂现象,应该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跨学科角度作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运河学”。运河学研究囊括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跨越时空,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阔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民俗,作为运河沟通和漕运过程中由民众所创造的传承文化,是一个包容百川的文化体系,其脊梁是工商业文化,且强有力地呈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它对流经地旧民俗不断冲击,渐而呈一种互补汇融的状态,最终达到相互交会共处的结果。在水一方的运河民众首先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民俗,并伴生有精神民俗的奇伟壮观;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开放色彩,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促进运河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焕发青春;这笔珍贵资源还将为未来开辟一条风光绮丽的旅游热线。  相似文献   

3.
论京杭运河山东运道的开辟与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运道,元明清三代王朝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山东运河开辟与经营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水源补给、水量分配、水位平衡、洪水调蓄以及避黄保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大运河的全线畅通,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京杭运河开发史和人类水运史上璀璨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大运河是新时期淮安依托历史打造新淮安的一张历史名片.要想在新时期寻突破、力创新,提升城市影响力,就要去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塑造城市影响力的意义.分析阐释淮安大运河的发展现状以及研究意义,从内涵挖掘、媒体宣传、旅游开发以及遗存保护等角度提出具体实施措施.通过多角度探索提升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发展影响力的途径,打造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亮好淮安城市文化名片,讲好"运河之都"的运河文化内涵,建设更美、更富、更具人文气息的新淮安.  相似文献   

5.
中国运河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凿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改造河山的伟大创举。连接京、杭的长达1782公里的运河,就是一条与万里长城齐名的南北大运河。它曾是元、明、清三代南北漕运的重要航道;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仍然发挥着一定的运输作用。不过,这条大运河是经历了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的。今天,探讨运河的发展和演变,总结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内河航运,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春风得意、奋发蓬勃的盛唐诗坛上,有一位诗人颇负盛名,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美称,他就是“七绝圣手”——王昌龄。七言绝句最早源于民歌,魏晋时期的《行者歌》、《豫州歌》都是句句用韵的七言小诗。宋汤惠休的《秋思引》是最早的文人七言小诗。到梁陈北朝时期,作者...  相似文献   

7.
唐代侠风炽盛,成为侠文化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之唐代是近体诗的成熟期,因而这一特定时期的唐人咏侠诗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咏侠诗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全唐诗>中收有300多首咏侠诗,从诗人的审美理想、艺术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等方面,充分反映了唐人咏侠诗的魅力所在,也体现了诗中文人的时代精神、独特个性以及巨大的人格力量.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意象丰富,包含“水系意象”“空间意象”“风物意象”,内涵丰厚。运河诗歌的英译活动,能让目标语文化背景的读者重新认识和了解源语文化。因此,通过建构主义的翻译视角探究古诗词英译本中出现的运河意象,有助于协调好来源语和目的语的沟通差异,减少因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模糊和偏差,对拓宽运河形象的传播途径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诗歌语言的生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诗本体的产生。诗人触物兴情,产生创作的冲动。在诗本体的产生过程中始终包含着诗语的生成,只是它还处于潜诗语的状态,破碎、零散、隐蔽、晦暗,飘游在诗人混沌朦胧的情兴体验与审美意象中。  相似文献   

10.
秦嘉徐淑是东汉重要的五言诗代表诗人.他们夫妻二人的爱情赠答诗,对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影响巨大.产生于秦嘉徐淑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多与秦嘉徐淑生平经历、创作情境、艺术风格相契合,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基于对秦嘉徐淑诗文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一致性的比较考察,根据二者创作时间相合、创作情境相近、作品风格相似特点的分析,得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就是秦嘉徐淑五言赠答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运河经济带是一条贯穿我国南北的“经济脊梁”。北运河河北省段区域的廊坊香河,正处于“首都城市群”龙头部分之中,强化“龙头”战略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北运河河北省段区域复合发展规划,可解决长期以来香河运河资源自身发展的短板。多层面思考规划实践建设路径,实现香河段北运河以生态为基、文化塑魂、经济发力的综合立体发展格局,丰富了大运河经济带研究中区域点位建设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诗序体是悄然兴起于东汉末年的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诗序体的产生,虽然是受了“赋序合一”等的影响所致,但与蔡邕对其之艺术实践大相关联,因为蔡邕集中的《樊惠渠歌并序》一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诗序体。此外,蔡邕善于从事“文序合一”之创作的举措,也为诗序体的问世提供了坚实之基础。由于诗序体开创了诗歌审美的新格局,所以魏晋六朝的诗人们均特别喜爱这一新型的诗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是陶渊明。而此,所体现的则是蔡邕对文学史之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文人词与声诗并著,二者互有联系,然区别也很明显.从配乐演唱、歌法转变以及诗人唱和三个方面揭示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读诗述史的文章。文中选介了明人十几首临终诗、绝命诗,其作者有的是著名的文臣、武将,有的是杰出的诗人、学者,他们临终前的绝命文字虽然不尽相同,或控诉邪暴的罪恶,或表现强烈的反抗,或抒写内心的希望,但无一例外地都是亢直与谄谀相搏的产物,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文人崇尚气节、讲究忠贞、追求道义、献身理想的人格力量,而且从他们悲剧的一生,可以看出明代的封建专制是何等的严酷与暴虐。  相似文献   

16.
茶清雅恬淡、苦中有甜、先苦后甜的特性,与文人向往的宁静、质朴、清爽、超脱的意境相吻合,象征着人生的历程,也与文人苦修而后成正果的过程相契合。品茶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和审美活动,因此,茶常常被用以抒发情怀。茶诗中包涵着诸多审美因素,首先涵盖了自然美,表现在茶诗中品茗环境的清静幽雅以及诗人对茶叶外形的赞美。其次是社会美,主要表现为茶诗中描绘的民俗风情之美、自由闲适之美和珍视友情之美。再次茶诗本身体现了一定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7.
学界关于唐代下第别诗的研究目前仍嫌不足.从发生学视角看,唐代下第别诗是基于诗人与士子对话的、受到众多事件影响与触发产生的诗歌题材.下第别诗因发生基础的不同,在不同类别中呈现出"真实记录""赋笔言情""务实致用"以及"寄情于景"等特征.此外,由于诗人与士子的对话活动是下第别诗的发生现场,所以下第别诗包含来自士子的伤心失意...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在具自身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几乎汇集了中国文人(当然不仅仅是文人)的所有智慧,闪射出思想与艺术的耀眼光芒,凸现着中国文化特有的“诗意气质”。这种诗意气质,源自“言必称诗”的《诗经》——春秋战国时代,成熟于魏晋——一个以人的自觉为因进而以文的自觉为果的辉煌时代:“为艺术而艺术”(鲁迅语)的时代。要观照这个时代(魏晋)的文学(以诗为主)特质,就得先从《古诗十几首》开始。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的宋夏战事时断时续,持续了百余年,给北宋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北宋优待士人的文官政治使文人对政治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本着“诗言志”的传统,他们用诗歌真实而全面地记载宋夏战事的丰富内容,诗中表现了义愤填膺的激愤之情,体现了传统的“大汉族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0.
皖北戏曲是一种沿着大运河“游走”的文化,它们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无不受到大运河文化的滋润,“水路传播”的特征十分明显。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极具兼容性的文化,皖北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都是大运河两岸不同戏曲门类相互交融的结果。在当下传统地方戏曲总体不景气的文化困境中,把皖北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关联起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