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羌族多声部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艺术性的羌族传统音乐。笔者基于长期的当地生活积累和观察,从主位研究的视角对羌族多声部的流传区域、概念、分类、数量、特征等进行了综合叙述,以期为今后各界对羌族多声部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人民勤劳勇敢,且能歌善舞,羌族民歌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历史和灿烂文化,羌族民歌是羌族文化的艺术灵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地区是羌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文章以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初探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羌族民歌的演唱方式和演唱。  相似文献   

3.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羌族"是一个云朵上的民族、歌声中的民族[1]。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民歌这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又在多声部民歌中散发着无比浓烈的音乐气息。在这里,我们就主要探讨羌族多声部民歌这一部分,从了解羌族多声部民歌、探索羌族多声部民歌到我们真正爱上这片热土,爱上这里的多声部民歌文化。  相似文献   

4.
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岷江上游羌语北部方言区的松潘县羌族聚居区,以一个声部与另一个声部交织的音乐结构形态,在旋律的音高、音值、节拍等构造上具有独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出了羌民族悠久历史的音乐文化习俗。分析与归纳羌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乐曲结构、节拍形式、旋律构造,进行其音乐形态方面的研究,有利于羌族传统民歌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5.
我国多声部民歌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民族存在着大量的多声部民歌,但这些宝贵的民族遗产现在大多面临着彻底消亡的危险。导致这种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想方设法保护我国的多声部民歌。  相似文献   

6.
羌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羌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古朴的民族音乐;尤其是羌族民歌更是与当代羌族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本文将对羌族多声部民歌的演唱风格与结构特征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羌族音乐与民歌风格提供更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学校应对外部制约的策略选择——基于资源依赖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依赖理论假定组织运行所需资源无法自给自足,因此,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提供支持。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制约了组织的发展。这样,组织也须主动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本文以资源依赖视角解释学校的外部制约,探讨学校在依赖性和自身独立性之间保持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窘境,依托于农耕社会存在的旧有文化形式在新的社会时期,很难在旧有价值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忻州师范学院舞蹈音乐系在近些年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本文中,提出在原有思路和经验的基础上,以"遗产"转化为"资源"的保护同时也是发展方式,继续开始对忻州典型音乐文化遗产"河曲民歌"转化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合唱",向高校及社会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羌族传统音乐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之一,是羌族特色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濒危音乐评估框架(MVEF)",以羌族"瓦尔俄足"音乐为例,对羌族传统音乐活力与濒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反映出羌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体现在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方面:音乐记录材料的数量不足、质量不一,其可及度低;音乐记录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及跨文化传播的视角;羌族特色音乐文化资源的构建和传播还缺乏整合整个羌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和传播平台。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如下对策:提升羌族音乐类特殊公共文化资源建设意识;系统整合羌族各类音乐的记录材料,加强其可及性建设;改进和创新羌族传统音乐记录的理念和方法;凝聚社会各方的资源和力量完善羌族音乐类公共文化资源建设,以期为羌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物质文化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
资源依赖理论假定组织运行所需资源无法自给自足,因此,必须依赖外部环境提供支持.组织对环境的依赖性制约了组织的发展.这样,组织也须主动地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其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本文以资源依赖视角解释学校的外部制约,探讨学校在依赖性和自身独立性之间保持平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野生植物资源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保护并开发利用这些资源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当地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喻波  倪何 《教育教学论坛》2019,(17):167-169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是教育部为改变传统作曲技术理论"四大件"的分科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于2006年建议在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南昌工程学院从2014年起,将此课程纳入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四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从教学安排及进度,教学实践环节对该课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以学生艺术实践能力培养为立足点,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为手段,以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应当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努力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外在功力因素的束缚.躬身践行“自主”“合作”“探索”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行进.将自己的真心话表达出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欢快的对话氛围.给学生言说的权利,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平等性对话的世界.让多种声音存在于语文课堂.形成一种“多声部对话”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家族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家族传承不仅守住了本家族的核心技艺,而且家族成员的积极参与也为传承技艺积蓄了宝贵的人才,使得"传承链"历经百余年而没有中断。然而,家族传承固有的血缘关系传承使得传承人数越来越少,这对传承手工技艺本身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高职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校非遗人才的培养可通过家族成员走进课堂传授"核心技艺"、设置课程内容与编写"留青"教材、参与工作室项目及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的阐释,体现出明显的从"泛情论"向"情爱论"的转向,而这一转向又是与其整体抒情观相联系的。概言之,李东阳、李梦阳能认识到民歌之"情"的价值,但将其阐释为广义之情,并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偏见;李开先宣扬"今古同情",肯定当代民歌之"情",并点明其内涵为"男女相与之情";袁宏道则指出民歌之"情"实乃情欲,推崇其放任自恣的表达方式。从明代文人对民歌之"情"阐释的变化上,我们也能够对文学思想受社会思潮之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释比"是羌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者,在羌族人中享有崇高的地位。成为释比需要经过拜师学艺,最后通过"比格扎"仪式来完成身份确认。因此,"比格扎"是释比文化的重要传承机制,也是羌族宗教信仰特征的集中展现。本文以汶川县月里村"比格扎"为个案,描述和分析这一羌族释比的传承仪式,并在此基础上浅析羌族宗教传承机制的特征以及其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化旅游备受关注,旅游文化化和文化旅游化成为学界、政界和旅游开发者共同讨论的话题。从泉口土家族乡田野调查的情况来看,边远山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分布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决定了文化旅游化或旅游文化的基本特点。在文化资源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现实背景下,做好规划,加强保护,着眼开发,是边远山区确保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文化旅游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学习资源的“可选择性”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从已有学习资源中自主选择能够帮助其按期完成学习进度、达到学习目标的丰富资源种类的有效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有效结合,目前在教育行业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形式(例如:慕课、微课等),这些新型学习资源不仅给学习者带来了便捷的学习支持服务体验,并且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加有效地完成自主学习.通过采用SWOT分析法对电大“可选择性”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有助于形成促进电大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资源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20.
火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州大地的文化重镇——商丘有着密切的关联。出现在商丘的火祖燧人氏和火神阏伯是火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两大中心人物。商丘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但目前对于这类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存在一些不足。通过研究发现,明确政府职能、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投资力度及宣传舆论等,对商丘火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