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包"教育政策是国家专门针对西藏制定的一项特殊的民族教育政策。1985年起,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从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西藏第九次提高教育"三包"标准,并对学生资助政策作了相应调整。除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西藏农牧民子女的补助标准和"三包"标准提高到2000元外,就读高中的农牧民子女此次也被纳入教育"三包"范围。学前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城镇困难家庭子女首次开始享受每年  相似文献   

2.
浙江大学于2000年开始按照教育部"新疆协作计划"招收少数民族预科学生,2004年开始招收内地民族班学生,目前学校有新疆学生172人,西藏学生76人。这些学生主要分布到学校各学院的相关专业进行小班管理。在培养民族学生的过程中,学校遇到了一些无法回避而又亟须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大学适应性教育问题。民族班学生由于文化差异明显,入学后不同程度显现出不适应现象,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发展党员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在西藏民族区域自治、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定位不清、未能体现一般性与西藏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的结合以及实践教学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的问题,提出对西藏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的新思考,以期有益于西藏高校培养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4.
"和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从"和合"文化的主要内容看,其旨在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民族与民族及个体身与心之间的关系,促进和谐统一.这与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高度契合."和合"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它对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中教育春意浓——西藏高中教育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高中教育快速发展,形势喜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加快发展高中教育,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了西藏民族教育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进一步巩固了“两基”攻坚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进一步满足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日益高涨教育需求。西藏高中教育经过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6.
杨周相 《西藏教育》2012,(12):46-48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哲学基础,西藏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需以其为指导。从当前世情、国情、西藏社会实际和藏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以民族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有效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西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教育》2015,(2):65-66
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内地西藏中职班秉持"课堂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生活育人"的工作脉络,全方位、多侧面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形成技能的主渠道;多种类的教育活动是学生增长能力、养成良好人格的载体;完备的学习物质保障——演艺中心、民族展室(民族知识展室、民族服饰  相似文献   

8.
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学科教师及其他身份教师内在和依托于日常教育教学生活适时适机适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是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从教育教学生活出发、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进行并回归教育教学生活.在新时代"健康中国"大背景下,中小学发展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理论和现实必要,又有内在和制度可能,需形成专门式与融合式两种取向协...  相似文献   

9.
西藏流动回族小学生教育问题,属于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另外一种意义的"少数民族教育",理应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关注。通过线下和线上访谈发现,西藏流动回族小学生人数不多,与世居回族、藏族学生、汉族学生相比,流动回族学生在学习方面整体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同时表现出较大的校际差异和个体差异。社区与家庭环境中的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以及学校环境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流动回族学困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解决之道是学校主动作为,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学校和教师自身跨文化教育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德育》2013,(17):F0002-F0002
潍坊广文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的“适才教育”之路。适才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义:“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具体开展有五条途径: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  相似文献   

11.
内地西藏班(校)是培养西藏优秀建设人才的摇篮。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浙江省绍兴县西藏民族中学针对当前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提出了提升内涵品质、积极发展优质民族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和谐汉藏校园的办学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国内已有相关研究,结合西藏教育实际,文章分析了西藏教育的治理特点、所遵循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并基于"管办评分离"的视角提出了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西部中心城市成都市采取了举办民族班、开办西藏及省内民族地区学生散插班、落实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等多种措施,使少数民族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加,民族团结教育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存在着诸如配套设施与师资不足、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困难等问题。通过调研,笔者认为中心城市有效开展民族教育的根本途径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资源、扩大散插生规模等。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作为基础教育援藏单位,注重创设"美美与共"的文化氛围,在西藏班学生群体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不让一个西藏班学生在学习上掉队"的共识,在实践中正确引导,激励上进,因材施教,创新课程,优化生活保障,促进健康成长,多年来民族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学校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民族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民族教育的水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13,(17):2
潍坊广文中学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重视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不断探索素质教育具体实施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教师特点、学生特长的"适才教育"之路。适才教育,即"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两个基本要义:"因材施教",全力提供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因需而教",全面奠定适应各类人才发展的基础。具体开展有五条途径:学生适学,教师适教,全员适位,家庭适导,学校适所。在践行"适才教育"的道路上,学校构建学科课程生本化、活动课程个性化、学校课程特色化"三位一体"的多元课程体系。其中个性化的活动课程成为德育的主要载体。学校不仅将活动课程化,还将活动个性化、精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承袭异地办学传统,自1985年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原则,在内地为西藏办学,举办内地西藏班(校),为西藏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培养人才。回顾该项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发现其办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类型、层次趋于多元,显性作用明显;其为西藏社会经济建设储备人才,教育辐射功能逐步显现。但就当下现实看,内地西藏班(校)的总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布局和层次结构有待优化,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存在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创造教育是基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素质的教育,是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创造教育的原则主要为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一些开展创造教育的学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西藏是一个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地区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旧西藏的藏民族基本是全民信教。在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实行宗教与政治分离、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宗教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宗教已经渗透到藏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藏民族中除党员和公职人员外,许多人还是信仰宗教,宗教在西藏的影响仍然深而广。西藏高校的主要生源是藏族学  相似文献   

19.
创造教育是基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素质的教育,是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发达、国家的繁荣昌盛。创造教育的原则主要为探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一些开展创造教育的学校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